先天性眼球发育畸形和变异,大多同时合并有颅面和眼眶发育异常。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congenital microphthalmos with cyst)为发育异常所致。在胚胎发育到3~5周时,胚裂不能闭合,神经上皮增殖通过开口突入眼眶形成囊肿。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性眼科疾病。无遗传倾向,一般为散发病例。
胚胎时期,眼球发育经过视泡,视杯和胚裂闭合几个时期,当胚胎发育至3.2mm长时(3周),前脑两侧隆起,形成眼泡,至胚胎4.5mm长,眼泡远端和下方向内凹陷,形成眼杯,眼杯下方的裂口名为胚裂,中胚叶组织经过此裂进入胚胎眼内,胚胎发育至12mm(5周)时胚裂开始闭合,至胚胎17mm闭合完全,眼杯周围的中胚叶组织形成脉络膜和巩膜等,如胚裂未能按时闭合,眼杯成分经过中胚叶相应的裂口向眼外增长,便形成了眼眶囊肿,囊肿是不成熟的视网膜经眼球壁缺失向外长出的球形肿物,与小眼球是一体的。
小眼球和囊肿发生于胚胎时期,出生后或婴儿期即被父母发现,多发生于一侧眼,约1/3患者为双眼,初时眼窝塌陷,睑裂小,结膜囊内可见小眼球;或由于眼球太小,被结膜遮盖,眼球不能发现,用眼钩拉开结膜,可在锥形结膜囊顶端找到黑灰色角膜和眼球,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肿大,下睑向前隆起,青蓝色,可扪及软性肿物,小眼球向上移位,下部结膜也呈青蓝色隆起,或自睑裂突出,肿物内有澄清的液体,在下睑和结膜表面照光,整个囊肿透亮,一般情况囊肿位于眼球以下,下睑之后,仅有约6%的囊肿位于眼球上方。
1.病理学检查
先天性小眼球因发育程度不同病理所见可不一致,镜检可见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小眼球,在其下面连接1个大囊肿,小眼球内晶状体混浊,钙化,可与后部的视网膜粘连,视网膜未分化或分化不良,可见菊花样排列的细胞和胶质增生,眼球下方的胚裂未闭合,不成熟的视网膜与眶内囊肿的内壁相连续,囊肿可有一或数个,圆形,不规则或分叶状,色素膜和玻璃体可进入囊肿一个短距离,囊肿壁分为两层,内层为分化程度不等的视网膜层,往往不完全地衬于囊内壁,镜下可见增殖的神经胶质和发育不完全的视网膜,偶见菊花样排列的原始视网膜细胞,囊壁的外层为纤维血管组织,系因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所致,囊内含有淡黄色澄清液体,内有小梁及脱落细胞,蛋白质和氯化物含量近似脑脊液。
2.X线检查
无眼球或小眼球者,显示其眼眶骨窝发育较小而圆,也可见眶内有球形软组织块影,患侧眶骨及视神经孔一般发育较小,甚至缺如,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眶内囊肿者,如囊肿小,眼眶发育多较小;如囊肿较大则眼眶骨窝可正常或扩大变形。
3.超声波检查
可明确显示有无眼球及小眼球,如合并囊肿,多为无回声,并与眼球相连,随压迫变形
4.CT扫描
表现为眶内眼球缺如或眼环变小,三维成像可显示眶发育小,或合并其他颅面骨异常,如合并原发玻璃体持续增生或玻璃体密度轻度增加,CT平扫时眶内小眼球呈高或低密度阴影,眼眶内囊肿表现为低密度区,常位于眼球后下方,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内容物不强化,较大者可压迫邻近结构,眼球突出,眼窝可扩大,视神经变细或缺如,但眼外肌和泪腺存在。
出生以后发现小眼球,随着患儿的增长,下睑逐渐隆起,透见青蓝色,并可扪及软性肿物,这些典型的临床发现便可作出正确诊断,超声探查发现小眼球及其所连接的囊肿,囊内缺乏回声,CT扫描可见与眼睑贴附的小眼球及其后下方的高密度占位病,CT值差别较大,注射造影剂后环形强化,CT扫描还可发现眶容积明显扩大,有时小眼球形成钙斑,MRI(磁共振成像)发现囊性肿物在小眼球之下,边界清楚,T1WI为低信号,与玻璃体等强度或稍高,在T2WI上,信号强度升高为高信号,与玻璃体等强度或稍低,但高于脂肪信号强度。注意与先天性囊肿眼、眼球后极部巩膜葡萄中、皮样囊肿、视神经胶质瘤的囊样变性、脑膜脑膨出、毛细血管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如果患者年龄较小,囊肿较小,生长缓慢,或有一定视力,可进行观察随诊,不予处理。若囊肿较大,影响外观,或家属要求强烈,可给予手术治疗。反复抽吸囊液,或以硬化剂冲洗后加压包扎,使囊腔闭合,但有复发可能。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仍为手术切除。如果眼球发育尚可,即使没有视功能,也应保留眼球,单独摘除囊肿,修补缺损的眼球壁,以保证正常眼内压,使眼眶正常发育。若眼球太小,发育较差,无恢复视力可能性者,可将眼球同囊肿一起摘除,并行结膜囊成形术,同时安放义眼座,为随后安装义眼做准备,改善外观。
美特网 »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_Xian Tian Xing Xiao Yan Qiu He Bing Yan Kuang Nang Zhong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