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真菌病发病率极低,常见的致病菌有毛霉菌、曲霉菌和隐球菌,还有放线菌、青霉菌等。当真菌寄生在人体正常组织内时,如鼻窦、结膜囊。一般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外伤、大剂量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寄生的真菌可致病。
毛霉菌是一种非病原性的机会致病菌。当其为致病菌时,大多数患者有糖尿病且控制差,伴酮症酸中毒;也可发生在大剂量抗生素、皮质激素、电离辐射和抗代谢药物治疗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多发性骨髓瘤、肝炎和肝硬化、广泛烧伤等虚弱患者。但也有极少数健康者。多数病例感染起源于鼻窦,特别是筛窦和蝶窦,然后直接侵入眼眶。
病变位于眶前部者,早期可以表现为眼眶蜂窝织炎或栓塞性静脉炎。眼眶及面颊部胀痛、流涕或鼻出血,眼睑肿胀充血,眶内可触及硬性肿物,有压痛。病变位置较深或眶前部病变向深部发展者,眼球突出逐渐加重,眼球呈上或外转位。眼球运动受限。病变侵及眶尖部时,可出现眶尖综合征,即视力下降或丧失、眼内外肌麻痹、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等,严重者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后极部视网膜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神经萎缩。
1.X线检查
显示鼻窦密度增高,眶骨破坏。眶内软组织密度影不易发现。
2.超声探查
A型超声显示眼球壁高尖波后,病变内无波形后界波缺乏。B型超声见眶内形状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内回声多少不等,分布不均,声衰减显著,后界显示不清。压之不变形。眼球受累时见玻璃体浑浊,玻璃体内见强弱不等的回声斑点。眼球壁受压变形。
3.CT扫描
显示眶内形状不规则高密度块影,边界不清,内密度不甚均匀。眼外肌和视神经被肿块遮蔽,不易识别。眼球筋膜囊受累时,病变与眼球呈铸造形,眼球突出;晚期眶骨壁破坏。鼻窦内高密度影与眶内病变连续。还可见眶上裂扩大,病变沿眶上裂向海绵窦蔓延病变侵及颅内。
4.病变组织活检
可发现真菌菌丝。
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以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1.干扰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
氟康唑、伊曲康唑、赛泊康唑。
2.损害膜脂质结构及功能药物
使用两性霉素B,可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菌体破坏。
3.影响真菌核酸合成和功能药物
5-氟胞嘧啶,其通过抑制真菌的核酸代谢而抑制真菌增生。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时有协同作用。
抗真菌药物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在用药期间注意外周血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监测,出现异常应停药。对于病变范围大、药物控制不好者可联合手术切除。
美特网 » 眼眶真菌病_Yan Kuang Zhen Jun Bing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