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死亡的第一位。心脑血管疾病导致肢体和智力残疾、丧失工作能力、影响生活质量、长期需要治疗和护理,反复住院。心脑血管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生命、健康和物质损失不可估量。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其中冠心病又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脑组中的原因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结果是脑梗死。
1.发病基础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粥样斑块)。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血管腔明显狭窄或者闭塞,就会导致心脏或者脑血管事件,这些事件包括上面提到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
2.危险因素
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一般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病变的进展和发生事件除了与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这些不可改变)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有无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糖代谢紊乱和吸烟。这些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不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手段改变,一句话,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就可以延缓、控制甚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患病后防止再发病,或者说没有事件防止事件的发生,有了事件防止再发生事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就是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疾病和事件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食无节制、运动少本身就是危险因素,或者与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代谢失调有关。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包括一下几点:
1.饮食
做到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以总量控制为主;少吃多活动,以少吃为主。饮食应当均衡,营养成分应当适当,讲求杂食,再好的东西不能多。饮食量要掌握一个度,也不能太少,八九成饱就是度。饭前先喝汤也许是个控制食量的好办法。
2.运动
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因地制宜。运动不能过量,也不要拘泥于形式,也就是说,不一定都去健身房,也不一定都爬山,工作间歇、去洗手间、在飞机上都可以利用机会适当活动。运动不要勉强,要掌握一个度,就是在活动中不感觉胸部特别难受或者憋闷,不感到呼吸十分困难,不出许多汗;活动后的一天还很轻松,不感觉非常疲劳。管住嘴,迈开腿;少坐电梯,多爬楼梯;以步代车。
3.戒烟少酒
少量饮酒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效,尤其是红葡萄酒,但高血压、疾病的急性期和有活动性胃病的患者应当避免饮酒。
4.劳逸结合
长期的身体和心理过度劳累紧张、长期超负荷工作也会伤害人的健康,这时忙中偷闲非常重要,要有自己的爱好和发泄的方式,关键是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享受工作的快乐,这样才能享受生活。
5.少有成就,老有所为
老年人、退休在家的老同志有时会感到失落和孤独,也容易对现实不习惯,这是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扭秧歌、交谊舞、游泳,晨练、聊天等,还有发挥余热,献出爱心,为家庭多做些事情,热心社区服务,爱才能被爱,爱与被爱中心理就平衡了,千万不能将自己的心理平衡建立在别人心理不平衡的基础之上。
6.爱人爱己,心理健康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得到应有的爱、尊重和自我实现,除了忍让、回避外,更多时候需要以豁达的心情对待一切不如意,凡事想开些,最好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
(二)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后导致心脑血管事件。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药物能够真正“软化血管”,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键是抑制病变进展,稳定已经形成的斑块,不让斑块发生破裂就不会有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严格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服用有效的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戒烟。其中血压、血脂和血糖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遵照医嘱规律服药。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生活方式改变一样,应该终生进行。
(三)对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
高危患者主要指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和有各种危险因素的患者,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比女性早。多数情况下,疗效肯定、价格低廉和容易得到的抗栓药物是阿司匹林,无论心血管还是脑血管疾病,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有肯定的疗效,但阿司匹林的应用也应当掌握适应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某些特殊患者应用华法林的疗效明显好于阿司匹林,如房颤患者预防发生脑栓塞。新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单用的效果好于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合用适用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无论高危还是低危患者、无论是否行导管介入治疗效果都同样好。除了上面提到的抗血栓药物,临床上还有许多种类的口服和静脉注射药物。但在口服抗血栓药物中,上述三种药物的应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肯定。
(四)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治疗原则
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的结果,造成供应心脏和脑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导致心脏和脑组织严重缺血或者坏死。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开通已经闭塞的血管和维持血管呈开通的状态,不让心脏和脑组织严重缺血和发生坏死,溶栓、导管介入治疗和抗栓是主要的开通和维持开通手段,其他治疗都是辅助措施。
(五)二级预防
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和康复,下一步的治疗就是防止病变再进展和形成新的病变,防止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这就是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最为重要的是继续调整生活方式,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有效抗血栓。无论住院治疗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理想,没有严格的二级预防,疾病还会复发,事件还会再出现。对于疾病的防治正如搞好社会治安,“只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才能保证长治久安;要打防结合,但严打不如严防”。
(六)误区
一年输两次液,春秋各一次,是许多患者防病治病、防栓治栓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没有科学依据。且不说药物是什么,疗效又如何,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就算每次输液2周,那剩下的四十八周怎么办,一年输液2次能顶住么﹖
(七)结语
心脑血管疾病,病变始于青少年,发病始于中老年;死残在于事件,首犯是血栓;从小来防范,益寿又延年。
美特网 »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_Xin Nao Xue Guan Ji Bing Fang Zhi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