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痢,中医病证名。由湿热积滞所致之痢疾。为痢疾中较常见之证型。见于《症因脉治》卷四。症见腹痛、泄利赤白、稠粘臭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溺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可见恶寒发热。若湿热毒邪盛于血分,伤及肠络,下痢纯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伤及气血,肠中气滞,肠络损伤,下痢赤白相兼,脓血相杂,腹中绞痛,排便次数频多,叫“赤白 痢”。
湿热与食滞交阻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络受损,滞下脓血。本病病位住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脾胃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渊,肠道传导失司,致湿热内蕴肠腑,腑气壅滞,气机受阻,造成气滞血阻,气血与邪气相搏结,挟糟粕积滞进入肠道,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闭塞滞下,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因脾胃湿热内蕴,胃不消导,脾失健运,湿热夹滞所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肠络受伤。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有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苔多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1.治则
清肠化湿,调气行血。
2.方药
芍药汤加减。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调气行血的作用,适于治疗赤多白少,肛门灼热之痢疾。方中黄芩、黄连、大黄清热燥湿解毒;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芍药、当归、甘草行血和营,以治脓血;少佐肉桂辛温通结;加用金银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若热重于湿者者,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则宜合白头翁汤清热解毒;若湿重于热者,痢下白多亦少,苔白腻,可去当归,酌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若痢下鲜红者,瘀热较重,加地榆、丹皮、苦参凉血行瘀;若嗳腐吞酸,腹部胀满。兼饮食积滞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等消食化滞;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食秘化热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行气导滞,泻热止痢,乃通因通用之法;痢疾初起,若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者,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1.鲜马齿苋1000克、白蜜30毫升。用法:马齿苋用温开水洗净取汁,加白蜜调匀,1 次服下,日服2 次。主治:湿热痢。
2.绿茶100克、醋100毫升。用法:绿茶煎取浓汁3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加醋10毫升热饮,每日3次。另取绿茶未12克,白痢以姜汤送服,赤痢以甘草水送服。每日3次,症状消失后,连服3日,以巩固疗效。主治:湿热痢。虚寒久痢者勿用。有失眠症者,晚上勿服。
3.大葱100克、牙皂6克、细辛27克、田螺2个、神曲12克。用法:先将牙皂,细辛,神曲烘干,研为细末,再和大葱,田螺肉共捣成膏,取药膏适量,纱布包裹,压成饼状,敷神阙穴,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药干即换,病愈停用。主治:湿热痢、噤口痢。
1.2岁以内的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卫生条件,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护理,做好奶瓶与餐具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护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3.保证饮用洁净水。
4.不吃变质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净。
美特网 » 湿热痢_Shi Re Li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