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结构组分,在菌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的毒性脂多糖。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也具有内毒素活性。革兰阴性菌的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等。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全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外,最突出的是其胞壁中所含的内毒素。所以,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内毒素也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1.产生于革兰阴性菌。
2.化学性质是脂多糖,可耐热100℃1小时不失去活性,或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煮沸30分钟才被灭活,这一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可防止内毒素污染。
3.毒性作用较弱,致病需要的量相对较大,且无选择性。
4.抗原性弱,虽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无保护作用。
1.致热反应
脂多糖(LPS)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使其释放IL-1、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作为内源性热原质,通过下丘脑释放的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最终引起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
当血循环中急剧进入内毒素时,白细胞先急剧减少,系与其大量移行并黏附于组织毛细胞血管床有关。
3.免疫调节作用
小量毒素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激活B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激活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诱发INF、TNF、IL等多种细胞的产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1.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主要与TNF-α、IL-1、IL-6有关。当血液有革兰阴性菌大量繁殖或病灶释放大量内毒素等,宿主机体或出现内毒素血症,并引起休克。以全身小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出现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表现为血压下降、缺氧、酸中毒等,严重可致休克。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与白细胞反应、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激活有关,使血细胞产生凝血酶,在激肽的活化作用下,导致DIC发生。
美特网 » 内毒素_Nei Du Su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