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一个地方
先想起的总是那个地方的味道
美味总是容易让人念念不忘
在金华就有这样一个古村
那里有种独特的美食
家家户户都会做
一起去看看
在永康一个千年古村,有种面食叫做索面卵,就是索面加鸡蛋。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主人总会先端上一大碗加了鸡蛋的索面,讨一个长寿吉利、好运顺爽的好彩头。
摄制:胡华超
这里就是永康雅吕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千年古村,18年还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目前,雅吕古村有建于道光庚子年间的磻溪桥、清代建筑六十间头、嘉庆年间的八份里、贡元建造的十八间等古宅。雅吕村家家户户每一年都会在自家古老的院子里抽土索面。
在雅吕村八份里,一家人正在热火朝天的抽索面,土索面,又称长寿面,长寿之意名副其实,制作期间可以将面条拉至一米多长。面条怎么能做得如此之长?这里面可大有讲究。
挂面场摆着一排排木架,细细的面条从高高的木架上悬挂下来。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一根根银丝。这就是永康土索面,有着一千多年历史。
将面团揉搓成略厚的圆面饼状,再将它切成长条状。将分割好的面饼,均匀的搓成圆条状。手掌搓揉的速度与力度,决定了面条的圆润和韧性。
搓完后用两根长竹签,像编麻花一样交替,完成一组就把它放入木箱内。
木制工具的尺寸,摆放,位置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凝聚着祖辈的智慧。
土索面制作最关键的部分,是用两根竹签相互拉伸,使得土索面有着与众不同的劲道。
把面挂在院子高高的架子上,从之前十几公分拉长至1.8米,怎么拉都不会断。
选天气好的日子制作土索面,不然面条晒不干,味道也会打折扣。等到太阳缓缓下山,面也已经晒干了。
收面的节奏,摆放的方式,就像一种艺术行为。
根据姓周人家土麦土索面的制作人周艳芳介绍,永康土索面相对于普通的面来说更有劲道,细如纱,形似玉,煮出来的面更加软糯。真正好吃的土索面,一定不能偷懒,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双手慢慢来做。
姓周人家土麦土索面的制作人周艳芳告诉旅游君,每年10月份开始,他们便会在雅吕村八份里制作土索面,如若天气晴朗,每做一次面只需耗时一天左右,一次能做40斤。
岁月的流逝,技艺的沉淀,这种古老的技艺世世代代沿用至今。永康侬在结婚、拜年、做客、生日等等喜庆日子的时候都会端上一碗土索面。
雅吕,又称夏口、下吕,省AA级景区村庄。相传南宋年间,雅吕始祖吕荣公生于仙居,因为他的父亲参加方腊起义而遭到朝廷的追杀。吕荣公一家四处逃难,后来吕荣公在仰平山顶安家,他的两个兄弟分别在太平和河头落脚。此后,吕荣公在仰平山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再后来时过境迁,吕荣公又举家搬到仰平山脚,就有了现在的雅吕。
十八间
院子里挂着“贡元”的牌匾,保留着一方双层的“旗杆石”。院子的主人吕曾轩出生于清乾隆年间,从小上私塾,18岁就开始外出做靛青生意。
几年经营下来,吕曾轩已富甲一方。他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富了不忘家乡父老,在安头畈金华大路边建凉亭一座,在那边施茶、施草鞋。有人说他行善得好报,于49岁时生下一子。吕曾轩也很高兴,还为此建造了十八间。十八间建好后,主人摆了18天酒席,客人不分远近亲疏,来者都可就餐,唱戏的一班接着一班,可见当时的欢闹场景。
六十间
建于清朝的嘉庆年间,是大户人家吕园升建的,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一共有六十间房间,都以双层的结构建成,整体以四合院式布局,中间是个宽广的明堂,在正门口镌刻着“雲蒸霞蔚”这四个大字,代表着住在这里的人欣欣向荣、蒸蒸向上。
八份里
在雅吕,让村民啧啧称奇的还有一处叫“八份里”的古民居。这座古民居的造形非常独特,院子一层又一层,还有一条巷子直入院子深处,两边有偏房,从高处俯视,这座建筑竟呈现“王”字形结构,堪称一绝。
磻溪桥
雅吕村拥有大明桥,幸福桥等古桥18座之多,最闻名的属磻溪桥。磻溪桥建于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至今已有近180多年历史,拱长13米,宽2.8米,高8.5米,是永康单拱石拱桥之最。磻溪桥历经无数次洪水的考验依旧坚固如初。走在古桥之上,似乎走在悠悠岁月之中,油然而生许多遐想。
花园式生态洗衣房
农耕文化展示碑
位置:
摄影:胡华超 朱起忠 游山兔
,美特网 » 古镇古老的美食(千年古村的独门秘制美食被发现)
免责声明:本文由圣迭戈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