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旅行猫给各位分享浠水有哪些寺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游蕲水清泉寺的蕲是指哪里?(游蕲水清泉寺百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概述图片来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武汉市
宝通禅寺
位于洪山南麓,为武汉市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唐贞观年间殿宇扩建,又名弥陀寺。明成化年间改为“宝通禅寺”。现存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德寺
0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东。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和尚创建,名为“古德茅篷”。光绪三十一年曾扩建,1914年至1919年间又增建,改为现寺名“古德寺”。
归元禅寺
位于汉阳区汉阳翠微峰下,原址为明代汉阳诗人王章甫的私人林园“王氏葵园”,为清顺治 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师兴建,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其与宝通寺、莲溪寺、正觉寺合称武汉四大丛林。
莲溪寺
位于武昌丁字桥南面约两公里的盘龙山上,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当时的香火很旺盛。现今的莲溪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1959年该寺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
位于新洲区青龙山,始建于 1918年,原址在新洲仓埠镇。现存建筑为大霞山别传寺住持释本焕及其弟子出资于1982年起开始兴建。其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罗汉墙、放生池、寮房、食堂、花园、方丈室等。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寺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重重叠叠,错落有致,气势磅礴,掩映绿树丛中。寺内珍藏有《龙藏》。
黄石市
栗山寺
位于下陆区,始建于东汉,迭经兴衰,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新进行了一次修整。该寺法系属临济寺。现存建筑两千馀平方米,有明嘉靖及清乾隆年间所造墓塔数座。寺内另珍藏佛经二部。
弘化禅寺
位于东方山中,相传此山因汉代人奇人东方朔而得名,马祖道一大师高足德聪和尚在此结庐,唐宪宗为其修建梵宇,御书赐名“宝峰招提”,宋真宗御笔亲改寺名为 “宝宁禅寺”,元成宗御笔改题寺名为“化禅寺”,明宪宗又改寺名为“弘化禅寺”,历来是鄂东南佛教道场中心。弘华禅寺整体布局缜密,回廊曲折,相互贯通,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等。寺内有重要的文物祖师舍利塔金塔顶,镇寺之宝为宋初的沉香木祖师像。寺内有塔林,有塔约五十座,最重要的开山智印祖师塔。珍藏佛经三百馀部,有碑刻五十馀块。
广法寺
为北宗庆历年间铁牛和尚所建。现有建筑大雄宝殿、钟楼、客堂、斋堂、关房等多为近年陆续重建。寺内有有墓塔十馀座,塔主为开山祖师铁牛禅师及薰闻法师等。另有经文碑、功德碑等碑刻五十馀种块。
华藏寺
位于铁山区鹿獐山公园西侧。始建明万历年间,开山祖师为云晦法师。建筑总面积达五千余平方米,它由玉佛殿、转佛场、大雄宝殿、斋堂及两边寮房等组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寺庙建筑群。为1993年重建,均是全木结构。寺中有现代碑刻四块,及桂树、罗汉松等珍贵植物数株。
襄樊市
位于谷城县茨河境内,五朵山狮子峰。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至618年),距今近1400年历史,是全国百家名寺之一,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首批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成化、嘉靖年间,清康熙、同治年间及解放后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前有天王殿,殿建台上。后有大雄宝殿,高18米,内供 8.2米的毗卢佛一尊,是全省少有的大佛。天王殿左侧有钟楼三间,重檐二层,上吊万斤巨钟,下供如来佛。寺有八景:万铜钟、玉带水、狮子山、金字山、卧牛池、玉石碑、龙泉池、锁风桥。古称“峰峦环拱,聚气藏风,水远贯通”。现已列入隆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门寺
位于襄樊市襄阳城南约15公里处东津镇鹿门山。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目前,鹿门寺已修葺一新,并有庞德公采药栖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个景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德寺
位于襄樊市襄阳城西10.5公里处。寺建于唐代,原名云居寺,分为四大殿,明景泰年间重建,弘治年间称广德寺,并修造多宝佛塔于殿后。原建筑物年久失修,仅剩后殿,为硬顶重檐式砖木结构。多宝佛塔高17米,分塔座、塔顶两部分,呈八角形,每角上方嵌有石雕龙头,东、西、南、北四壁各有一扇门,故称“八方四门”。南门为正门,门外上壁雕一尊盘膝坐佛,其上还雕有“多宝佛塔”4个字。塔座内有湾形石台阶,拾级可登塔座顶部。在塔座顶部平台上建有五座塔峰。正中的塔峰为六层圆径不同的密檐式砖塔,高10米,上有生铁铸成的一个锅形铁顶,铁顶下沿挂有8枚形体相同的小铃铛。宝塔上下内外,共雕有大小不同的盘坐式佛像48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水寺
位于枣阳市吴店镇狮子山。原名白水禅林,寺内原祀刘秀塑像。明宣德年间,主持真隆和尚将正殿改为供佛,以西偏殿祭祀光武。光武帝位旁列云台28将的牌位,现已换为卷轴画像。现存的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刘秀殿、娘娘殿。寺内还存有“白水重光”石刻及今人书画数十帧。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感市
泅洲寺
位于云梦新店镇。因寺周为湖沼被水环绕,故名。相传系唐代创建。据寺前元代石碑记载,泰定四年(1327年)曾重修。其主体建筑为大殿,殿前钟楼、鼓楼分列左右,再前有山门。大殿为木结构,高9米,面积117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保存较好。钟楼东西向,平面近方形,高8.5米,面积50平方米,亦重檐歇山顶,现尚存。鼓楼于1954年被洪水冲毁,山门及围墙现已不存,均未修复。
鄂州市
灵泉寺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西山公园内,原为吴王避暑宫,名“圆通寺”;始建成于晋太元年间,名为“西竺兰若”;南北朝称作“积翠山房”;隋名为“西山寺”;宋元中称“灵泉寺”;明代称“资福寺”;清代改为“古灵泉寺”,又名“灵泉禅林”,沿袭至今。主体建筑包括:文殊师利堂,天王殿,大雄宝殿,拜殿,武圣殿,观音殿,避暑殿,念佛堂,藏经楼及禅房、三贤亭等建筑,还有正在规划中的五百罗汉堂、祖师殿等,总占地面积近五千多平方米,成为西山风景区的主体建筑群。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昌市
玉泉寺
位于当阳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东麓。因其佳境独擅而享有"三楚名山"之誉。占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是湖北省最大的佛寺,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玉泉寺初名普净庵,东汉年间,高僧普净禅师云游到此,结茅为庵。夷陵之战时,刘备亲临当阳为关羽设祭,并扩建原庙,兴建"显圣祠"。隋开皇十三年(593),高僧智凯奉诏建寺,改名玉泉寺,为智者道场,晋王杨广赐额"玉泉寺",与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丛林"四绝";唐仪凤三年(678)神秀在此宏扬禅法,玉泉寺成为海内外佛教徒景仰的圣地;宋真宗时改称"景德禅寺";元、明、清均有所修葺。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四大祖庭之一。玉泉寺坐西朝东,中轴对称布局,有铁塔、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堂、西堂、东禅堂、般舟堂、藏经楼等。大雄宝殿为寺内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面阔七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高23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立柱72根,天花、藻井均施彩画,1982年落架大修。玉泉铁塔铸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位于玉泉寺前方。原名"佛牙舍利宝塔"。通高17.9米。八角十三层仿木构楼阁式铸铁建筑,重达3.83吨。双层须弥座,铁铸塔座、塔身,铜制塔刹。塔身每层出平座,置斗拱出檐,底层柱角铸8个力士,走马板上铸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海山、水波、海藻等浮雕图案。相间诸面各设壸门龛和佛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冈市
四祖寺
位于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双峰山。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又因座落在西山半山腰,故名西山寺。由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亲手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几经复毁,现已重修。现存有毗卢塔、鲁班亭、灵润桥、四祖殿、慈云阁等古代建筑,还有授法洞、卓锡泉、洗笔池、石鱼矶、钓鱼台、夹木石、碧玉流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祖寺
位于黄梅县东山,又名东山寺。为五祖弘忍大师创建,因以为名。始建于唐咸亨年间,几经复毁,现已重修。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麻城殿、圣母殿、观音堂、真身殿、干佛殿、方丈楼、禅堂、戒坛等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然禅寺
位于浠水县秦春山。隋朝开山,唐初建寺,是禅宗三祖僧璨的住锡地。现存建筑有祖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讲经堂等。祖师殿系全花岗岩结构,内有降龙祖师像,系宋朝遗物。舍利塔一座,塔主为慧元法师。又有明朝的古樟树、皂荚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为“天然禅寺”、“三祖殿”亲笔题额。
天求禅寺
位于浠水县城东10公里的石峰山上,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四年,1954年毁于山洪,现已重修。现存有钟鼓楼、天王殿、寺门石刻、净手池、和尚池、双寺峰、钵孟峰、虬虹领、白额崖等景。有三祖殿碑文和唐代截玉印。
斗方禅寺
位于浠水县白莲镇白莲河风景区斗方山,又名“崇归寺”。因山形如斗,故名“斗方山”,寺以山名。世传为鲁班始建,文献记载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所修。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修葺。现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结构,石柱八根,高4.6米,柱围2.2米,建筑牢固,造型壮观,工程巨大。殿前有月台式场地,场前有石质台阶。中殿和下殿为青砖结构,亦有石柱八根,殿内有石质佛龛。附近有罗汉洞、八卦洞、飞云洞、百合洞、观音洞、醒酒石、撑腰石、灯笼石、连花石、三生石等。
安国寺
位于黄冈市黄州城南的青云塔下。唐显庆三年创建,另一说寺立于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佑八年赐今名。现存门楼、三座大殿和部分房屋。寺内存唐代所传玉印一颗和《大藏经》一部。
十堰市
温泉寺
又名汤泉寺,位于房县城关镇东南5公里马栏河南岸,背靠汤池沟口,因寺内有温泉而得名,建于唐代,清嘉庆年间重修。现存建筑面积218平方米,砖木结构。其中大殿、九脊四坡顶,面宽5间,进深3间,轩昂宏伟。台亭,六角攒尖顶上下两层,高9米,俏拔卓立。
回龙寺
位于十堰市茅箭区瞿家湾。寺旁两口清澈见底的水井,如龙双睛,寺前萦绕曲流的马家河,似龙回游,因以寺名。元代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后毁修多次。现存前后三重大殿和东西厢房。前殿内四大天王像,系巨石所雕,魁伟威武,极为壮观;中殿门前“重建回龙寺记”石碑,制作精致,刻字工整;后殿楼上尚存大幅彩色壁画,耐人欣赏。寺外左右有小巧古朴的泰山庙、娘娘庙和明建照北塔。
荆州市
铁女寺
位于荆州市荆州城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铁女寺现有山门、韦陀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山门内赫然兀立有2米多高的大石碑,正面为一巨大“佛”字,背面就是朱植的《铁女寺碑记》。二铁女置于大雄宝殿内,分别高90厘米,137厘米,其形态模糊,如坐似立,与美丽的传说交相呼应,令人遐想。
章华寺
位于荆州市沙市区太师渊。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即1325年左右。另据史料记载,该寺的位置正是楚灵王行宫古章华台的遗址,章华台是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所建。因此,章华寺当初又名章台寺。清代章华寺重修。鼎盛时期占地约14.7万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财神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弥陀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净月堂、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体建筑,规模巨大,雄伟壮观。寺内珍藏有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赏赐《龙藏》一部、銮驾半副以及其他宫廷珍品。章华寺内的章华古梅、沉香古井、银杏古树、石碑古刻被称为"四古之绝"。其**还有春秋时的贝壳路和东汉时的大汉砖等。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鹫寺
位于松滋市清神路旁的降道岭,相传晋朝为纪念游方和尚灵鹫所建,是当时江南第一大寺庙,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库时被毁,现已重修,殿宇宏伟,共有六重,第一重为戏楼大院,第二重是韦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为罗汉祖师殿,第五重为方丈禅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达10米),旁边有财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经堂数十间。
恩施市
回龙寺
位于恩施市龙凤镇小龙潭村,始建于清代,“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庙宇遗址,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有原石门、部分围墙和寺前石级阶梯。在石级路旁,还有回龙寺石碑一块,高1米、宽0.4米,碑文记载了寺前石级修建情况。
文昌祠
位于恩施市鳌脊山顶。为清代佛教建筑。又称文昌宫、文昌庙。据《恩施县志》记载,文昌庙原建于城南门外,嘉庆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坐西朝东,为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25米,南北宽15米,占地375平方米。正门为牌坊式,出檐飞角,饰以人物、山水、花草。石门框上则雕刻吼狮云龙,整个门墙富丽堂皇,为祠中建筑的精华。祠内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天井中原有戏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戏--南戏的主要场所之一。卷厅为木构建筑,高4.5米,进深7.5米,有圆柱8根顶撑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进深8.5米,以24根圆柱顶撑屋面。枋间衬体及石柱础上雕刻麒麟、斗兽等动物及莲花、棋、琴、书、画等图案,线条简洁流畅。
仙佛寺
位于来凤县城东7公里的西水河边佛潭岩上。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窑寺。也是我国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始凿于335年。。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重檐三叠。干栏式庙宇直伸河沿。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态各异,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莲台之上,高约五米半,中间的大佛旁有小佛四尊,两侧的大佛,伴有小佛两尊,小梯高约两米。南有石窟群,刻有一米高的小佛十九尊,整座石窟全长三十五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桃市
普佛寺
位于沔城镇。其前身为"甘露寺",元改为"普佛寺",1986年重修。现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殿等建筑,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天门市
白龙寺
位于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始建于为南朝齐,1993年重修。现存有前殿和大雄宝殿,有佛像32尊。前殿供有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寺内尚有明代碑碣三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荆门千佛寺、潜江大佛寺等。
名人名家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本县麻桥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宋名医。安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他不以为足,后读黄帝扁鹊的脉书,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聋,刻苦钻研《灵枢》、《素问》等秘籍,融会贯通"经传百家"所涉及的医术。他曾说:"世传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方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方之不详,意者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求盖出于此。"
安时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门求治者,则设坊(医疗室)留诊,亲视汤药,悉心护理,治愈后始允其回家,据《宋史·庞安时传》记载:"有民家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求无所救,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不会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黄庭坚,多称道安时医术,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杂记》,袁文之的《瓮牖闲评》,均记有安时的医迹。苏轼评安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遗旨,"张耒《柯山集》中记载:"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后世医家论庞安时"医能启扁鹊之所秘,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时58岁时发病,门人请他视自脉,他笑着说:"今予胃气已绝,死矣。"拒饮汤药,数日后,与客坐语而卒。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均毁。庞著有《难经辨》万言、《主对集》(一卷)、《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九卷),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伤寒总病论》)(九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著作。
杨思义(生卒不详),本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启用杨思义,命掌起居注,后调任司农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设六部,司农为户部,杨思义任户部尚书。在任期间,他对土地丈量、户口清查、财粮收支等办理得井井有条。明初经历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他奏请朝廷下诏,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广种麻桑,免税四年,以利民生。当时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其理政才能。后调任陕西参政,不久病逝。归葬于本县黄草湖。
王聪(1362-1409),巴河镇人,明代将军。王聪出身农民,臂力过人。他习武投军,隶属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备,能谋善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随燕王巡视边境,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燕王夺取帝位,聪被封为武城侯。永乐七年(1409年),随征虏大将军邱福出征。福与本雅失里(鞑靼人)交战,本雅失里佯败,福追击,聪知其计,劝谏福止,福不听从,终中埋伏。聪战死,时年58岁。其尸毁于战场,未能收骨,后追封为漳国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文质 (生卒不详),本县人,字东进。善骑射,有异材,明嘉靖年间会试第一。清光绪十年版《黄州府志》及其墓志均记载为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其子应诏,由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父子二人,一封为昭义将军,一封为昭勇将军。其墓在县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本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光绪《黄州府志》载:"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陈沆(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
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其组诗《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儿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极其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简学斋赋存》。陈著作《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瞿瀛(1857-1949),亦名炅,号干琴。本县人。幼就读私塾,勤敏笃实,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亚元。回县创办学堂。广西提学使李翰芬慕其人品,于1907年函召赴桂襄办学务。辛亥武昌首义时返鄂,被推为浠水县议会议长。年底应黎元洪之约入军**任机要主任。因办事干练,深得信任,几次提名担任国税厅长、民政司长,瞿坚辞不就,仅任副秘书长。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际,北京及各省代表来鄂集会,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写演讲词,言武汉所居的地位,谋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于九泉。洋洋7万余言,时传诵甚广。
1913年12月,袁世凯将副总统黎元洪幽处瀛台,瞿随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为参政院长,并结为儿女亲家,瞿愤而归隐。1914年劝黎辞去参政院长。1916年袁世凯密称帝,封黎为"武义亲王",瞿劝黎拒绝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担任大总统,拟选瞿为秘书长,瞿辞之,乃改任副职仍掌机要。1917年张勋复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参赞。事定,随黎隐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复任总统,瞿复原职。1928年黎元洪逝世,国府明令国葬于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汉,主持丧事。后又将黎从政轶事,编辑成书,躬任校勘,数载始成。
瞿返乡后,杜门谢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门。1930年川军驻浠水,纪律极坏,邑人吴剑安激于义愤,投诉**。川军旅长竟捕吴拟置之死地。瞿闻讯,星夜奔驰十里,赶至师部,请以身代吴。吴获释至瞿府长揖拜谢。瞿一一还拜曰:"足下为民请命,是仆应怀惭以叩谢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细伢参加中国人民***,活动于浠(水)、黄(冈)、罗(田)边境,被国民*县**逮捕,瞿力保释放。
瞿一生俭朴,在京作官,**皮袄,不坐车轿,热心公益事业,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办学校。1935年大旱,四处募捐,买面粉救活700余人。博览群书,尤对考古、音韵训诂之学造诣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证》、《历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纪实》(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从政篆文日记》、《浠水县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焕,字文轩,号雯掀。本县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带头殴打学官和劣绅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狱,后释放。1903年与吴禄贞等暗组革命机关。后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1907年毕业回国,任广西新军督练公所参事官兼经理科、教育科科长,办陆军小学堂,训练新军后,任职于军咨府。留学生考试赐兵科举人。
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本县南凉人。县禀膳生,肄业于黄州经古书院。清光绪壬寅(1902年)中举于乡,甲辰(1904年)试礼部,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旋应山西学政宝熙之聘,任山西大学国文教习。后二年自请赴日留学,攻读法政。在此与鄂籍同学自办留学生教育会及《教育杂志》。历时二年回国。时鄂督陈夔龙奏请地方自治,汤化龙返鄂筹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议局筹备处参事。次年当选为副议长,不久任议长。后赴京参加全国咨议联合会议,被推举为会议**。
1918年,汤怀着失意的心情出国考察,由日本及美国,历时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候船回国,被中华革命*人--华侨理发师王昌刺死,时年45岁。
闻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辈名家骅,字友三,本县巴河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杀害。
徐复观(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观,其师熊十力为之改"佛"为复。晚年居香港时,用名"天行"。浠水县团陂人。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如他与唐家毅、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述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驳斥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论。又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汉思想史》(上、中、下)对西汉思想史进行缜密研究。他对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
汤佩松(1903-2001),本县南凉人。小时在父亲汤化龙身边就读。1917年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1925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928年夏,考入当时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颇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毕业。1930年9月,受聘于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
1933年秋回国,在武汉大学任教。1938年9月,应聘西南联合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1948年,被当时的国立**研究院选聘为首批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理论。1955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6月,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
闻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县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并在家乡领导工农运动,曾任国民*蕲水县*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192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与***员温健公等组织留日学生会及社会科学研究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由***组织派往河南偃师中学任教,从事**工作。1935年春调北平,任《世界日报》社编辑,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同年到天津法商学院任辅导课主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发"一二·八"学生救亡运动,文化界以法商学院为中心组织文化劳动者协会天津分会(后改称文化职业者协会),闻任执委,帮助成立天津学生联合会。1936年秋,参与领导天津各学校和各机关反对强迫填写"反共自愿书"的斗争。1937年春,受**组织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梧部做统战工作。同年赴豫北林县、安阳、汤阴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抗日力量,又争取团结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和国民*驻军黄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装。1938年10 月,民军第十一团团长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军晋察豫边区办事处,闻任该部十一团部政治部主任,闻积极争取朱程,并在**建立***组织。
1938年春调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训练教育科科长。同年,朱程因张荫梧公开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张。八路军总部改编朱部为华北抗日民军,闻任*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以抗大一分校带去的部分军政骨干,在**重建*组织。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并任冀鲁豫军区*委委员,领导军民粉碎日寇多次扫荡,建立沙区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调八路军总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晓抢渡卫河时,遭日军汽艇袭击,不幸牺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县华桂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国共产*。1929年任鄂豫皖边区直属团连长;秋,受边区*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军内部,任蕲水县自卫队中队长。1930年,任罗田县自卫队大队副。1932年打入武汉第四集团军十八军和江汉师管区任连长、营长等职。1934年随李济深、宣侠父赴广西南宁争取桂系反蒋,后任豫西师管区兵役局局长。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县第三科科长。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击司令孙殿英部任教育大队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击队改编为国民*第五军,孙殿英军长委其为该军后方司令部作战参谋兼官佐子弟学校校长。1940年初,调至**北方局*校学习。不久,通过同乡九十七军参谋主任杨自绳的关系潜入该军,顺利完成对朱怀冰部的侦察和反正任务。后调任抗大总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军总部秘书处(情报处)派遣,入汪伪首都南京。他通过旧时的朋友、汪伪自卫军总司令金龙章介绍,拜南京"洪门大亚山"首领朱亚雄为大哥。复以黄埔军校学生身份广交军政朋友,在汪伪**军官学校任上校战术教官。1943年,任伪陆军部第六科上校科长,挂名为伪军参赞,兼伪**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发展伪中将参赞武官洪侠和朱亚雄参加**情报工作。得以会见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伪军委会少将科长周镐。遂秘密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运输线。12月潜入汪伪军委会政治部情报局,任上校秘书。为取得京沪(今宁沪)铁路线的行动方便,徐任秘书主任兼督察长,不断获得蒋汪内情,并截取蒋汪联合"剿匪"军事计划及江浙日伪联合"清剿"行动计划等重要情报。
1944年1月,汪伪创建警卫第三师,他利用伪**政治训练班总队副赵鸿学潜入该师任政训主任,争取师长钟健魂起义。旋在人民地方武装六合支队政委魏然策应下,钟、徐、赵亲率三师官兵3000余人至淮南解放区钟家集宣布起义,改编为人民***独立第一军。钟任军长,徐任副政委兼参谋长和第二师政委。
1946年,徐楚光调华中局联络部筹组第三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后由于三工委遭保密局侦破,徐于1947年4月在长沙组建湘鄂民主联军,任政委。9月,他从长沙抵武汉,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审讯。 1948年3月,敌人以"保密局特种政治问题研究组"第二组少将副组长的头衔,诱他投降,遭拒绝。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杀害于南京,时年 39岁。
苏哲文(1915-2006),原名苏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1946年由**重庆办事处派往东北解放区工作。自1950年起,历任**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 1955年任**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1975年先后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院长。1979年先后任电力工业部*组成员、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5年离休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主持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饶兴礼(1925-2000),浠水县清泉镇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曾被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1966年被华中农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政从学。其为学不喜形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会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徐复观对中国传统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个基本认识,即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贯穿着体现人文精神的圣人之道,或曰理,与表现为无限制的君主专制的势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中国历史的死结”。虽然士大夫始终坚持道尊于势,但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社会的严酷事实却是势远远强于道,知识分子在这种道与势的紧张冲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负和*才性格,变成君主专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论证只有引进民主与科学,才能解开中国历史的死结。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从传统深处发掘其内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转化为民主和科学。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武汉市
宝通禅寺
位于洪山南麓,为武汉市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唐贞观年间殿宇扩建,又名弥陀寺。明成化年间改为“宝通禅寺”。现存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德寺
0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东。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和尚创建,名为“古德茅篷”。光绪三十一年曾扩建,1914年至1919年间又增建,改为现寺名“古德寺”。
归元禅寺
位于汉阳区汉阳翠微峰下,原址为明代汉阳诗人王章甫的私人林园“王氏葵园”,为清顺治 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师兴建,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其与宝通寺、莲溪寺、正觉寺合称武汉四大丛林。
莲溪寺
位于武昌丁字桥南面约两公里的盘龙山上,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当时的香火很旺盛。现今的莲溪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1959年该寺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
位于新洲区青龙山,始建于 1918年,原址在新洲仓埠镇。现存建筑为大霞山别传寺住持释本焕及其弟子出资于1982年起开始兴建。其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罗汉墙、放生池、寮房、食堂、花园、方丈室等。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寺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重重叠叠,错落有致,气势磅礴,掩映绿树丛中。寺内珍藏有《龙藏》。
黄石市
栗山寺
位于下陆区,始建于东汉,迭经兴衰,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新进行了一次修整。该寺法系属临济寺。现存建筑两千馀平方米,有明嘉靖及清乾隆年间所造墓塔数座。寺内另珍藏佛经二部。
弘化禅寺
位于东方山中,相传此山因汉代人奇人东方朔而得名,马祖道一大师高足德聪和尚在此结庐,唐宪宗为其修建梵宇,御书赐名“宝峰招提”,宋真宗御笔亲改寺名为 “宝宁禅寺”,元成宗御笔改题寺名为“化禅寺”,明宪宗又改寺名为“弘化禅寺”,历来是鄂东南佛教道场中心。弘华禅寺整体布局缜密,回廊曲折,相互贯通,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等。寺内有重要的文物祖师舍利塔金塔顶,镇寺之宝为宋初的沉香木祖师像。寺内有塔林,有塔约五十座,最重要的开山智印祖师塔。珍藏佛经三百馀部,有碑刻五十馀块。
广法寺
为北宗庆历年间铁牛和尚所建。现有建筑大雄宝殿、钟楼、客堂、斋堂、关房等多为近年陆续重建。寺内有有墓塔十馀座,塔主为开山祖师铁牛禅师及薰闻法师等。另有经文碑、功德碑等碑刻五十馀种块。
华藏寺
位于铁山区鹿獐山公园西侧。始建明万历年间,开山祖师为云晦法师。建筑总面积达五千余平方米,它由玉佛殿、转佛场、大雄宝殿、斋堂及两边寮房等组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寺庙建筑群。为1993年重建,均是全木结构。寺中有现代碑刻四块,及桂树、罗汉松等珍贵植物数株。
襄樊市
位于谷城县茨河境内,五朵山狮子峰。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至618年),距今近1400年历史,是全国百家名寺之一,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首批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成化、嘉靖年间,清康熙、同治年间及解放后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前有天王殿,殿建台上。后有大雄宝殿,高18米,内供 8.2米的毗卢佛一尊,是全省少有的大佛。天王殿左侧有钟楼三间,重檐二层,上吊万斤巨钟,下供如来佛。寺有八景:万铜钟、玉带水、狮子山、金字山、卧牛池、玉石碑、龙泉池、锁风桥。古称“峰峦环拱,聚气藏风,水远贯通”。现已列入隆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门寺
位于襄樊市襄阳城南约15公里处东津镇鹿门山。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目前,鹿门寺已修葺一新,并有庞德公采药栖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个景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德寺
位于襄樊市襄阳城西10.5公里处。寺建于唐代,原名云居寺,分为四大殿,明景泰年间重建,弘治年间称广德寺,并修造多宝佛塔于殿后。原建筑物年久失修,仅剩后殿,为硬顶重檐式砖木结构。多宝佛塔高17米,分塔座、塔顶两部分,呈八角形,每角上方嵌有石雕龙头,东、西、南、北四壁各有一扇门,故称“八方四门”。南门为正门,门外上壁雕一尊盘膝坐佛,其上还雕有“多宝佛塔”4个字。塔座内有湾形石台阶,拾级可登塔座顶部。在塔座顶部平台上建有五座塔峰。正中的塔峰为六层圆径不同的密檐式砖塔,高10米,上有生铁铸成的一个锅形铁顶,铁顶下沿挂有8枚形体相同的小铃铛。宝塔上下内外,共雕有大小不同的盘坐式佛像48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水寺
位于枣阳市吴店镇狮子山。原名白水禅林,寺内原祀刘秀塑像。明宣德年间,主持真隆和尚将正殿改为供佛,以西偏殿祭祀光武。光武帝位旁列云台28将的牌位,现已换为卷轴画像。现存的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刘秀殿、娘娘殿。寺内还存有“白水重光”石刻及今人书画数十帧。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感市
泅洲寺
位于云梦新店镇。因寺周为湖沼被水环绕,故名。相传系唐代创建。据寺前元代石碑记载,泰定四年(1327年)曾重修。其主体建筑为大殿,殿前钟楼、鼓楼分列左右,再前有山门。大殿为木结构,高9米,面积117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保存较好。钟楼东西向,平面近方形,高8.5米,面积50平方米,亦重檐歇山顶,现尚存。鼓楼于1954年被洪水冲毁,山门及围墙现已不存,均未修复。
鄂州市
灵泉寺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西山公园内,原为吴王避暑宫,名“圆通寺”;始建成于晋太元年间,名为“西竺兰若”;南北朝称作“积翠山房”;隋名为“西山寺”;宋元中称“灵泉寺”;明代称“资福寺”;清代改为“古灵泉寺”,又名“灵泉禅林”,沿袭至今。主体建筑包括:文殊师利堂,天王殿,大雄宝殿,拜殿,武圣殿,观音殿,避暑殿,念佛堂,藏经楼及禅房、三贤亭等建筑,还有正在规划中的五百罗汉堂、祖师殿等,总占地面积近五千多平方米,成为西山风景区的主体建筑群。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昌市
玉泉寺
位于当阳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东麓。因其佳境独擅而享有"三楚名山"之誉。占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是湖北省最大的佛寺,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玉泉寺初名普净庵,东汉年间,高僧普净禅师云游到此,结茅为庵。夷陵之战时,刘备亲临当阳为关羽设祭,并扩建原庙,兴建"显圣祠"。隋开皇十三年(593),高僧智凯奉诏建寺,改名玉泉寺,为智者道场,晋王杨广赐额"玉泉寺",与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丛林"四绝";唐仪凤三年(678)神秀在此宏扬禅法,玉泉寺成为海内外佛教徒景仰的圣地;宋真宗时改称"景德禅寺";元、明、清均有所修葺。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四大祖庭之一。玉泉寺坐西朝东,中轴对称布局,有铁塔、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堂、西堂、东禅堂、般舟堂、藏经楼等。大雄宝殿为寺内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面阔七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高23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立柱72根,天花、藻井均施彩画,1982年落架大修。玉泉铁塔铸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位于玉泉寺前方。原名"佛牙舍利宝塔"。通高17.9米。八角十三层仿木构楼阁式铸铁建筑,重达3.83吨。双层须弥座,铁铸塔座、塔身,铜制塔刹。塔身每层出平座,置斗拱出檐,底层柱角铸8个力士,走马板上铸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海山、水波、海藻等浮雕图案。相间诸面各设壸门龛和佛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冈市
四祖寺
位于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双峰山。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又因座落在西山半山腰,故名西山寺。由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亲手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几经复毁,现已重修。现存有毗卢塔、鲁班亭、灵润桥、四祖殿、慈云阁等古代建筑,还有授法洞、卓锡泉、洗笔池、石鱼矶、钓鱼台、夹木石、碧玉流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祖寺
位于黄梅县东山,又名东山寺。为五祖弘忍大师创建,因以为名。始建于唐咸亨年间,几经复毁,现已重修。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麻城殿、圣母殿、观音堂、真身殿、干佛殿、方丈楼、禅堂、戒坛等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然禅寺
位于浠水县秦春山。隋朝开山,唐初建寺,是禅宗三祖僧璨的住锡地。现存建筑有祖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讲经堂等。祖师殿系全花岗岩结构,内有降龙祖师像,系宋朝遗物。舍利塔一座,塔主为慧元法师。又有明朝的古樟树、皂荚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为“天然禅寺”、“三祖殿”亲笔题额。
天求禅寺
位于浠水县城东10公里的石峰山上,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四年,1954年毁于山洪,现已重修。现存有钟鼓楼、天王殿、寺门石刻、净手池、和尚池、双寺峰、钵孟峰、虬虹领、白额崖等景。有三祖殿碑文和唐代截玉印。
斗方禅寺
位于浠水县白莲镇白莲河风景区斗方山,又名“崇归寺”。因山形如斗,故名“斗方山”,寺以山名。世传为鲁班始建,文献记载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所修。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修葺。现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结构,石柱八根,高4.6米,柱围2.2米,建筑牢固,造型壮观,工程巨大。殿前有月台式场地,场前有石质台阶。中殿和下殿为青砖结构,亦有石柱八根,殿内有石质佛龛。附近有罗汉洞、八卦洞、飞云洞、百合洞、观音洞、醒酒石、撑腰石、灯笼石、连花石、三生石等。
安国寺
位于黄冈市黄州城南的青云塔下。唐显庆三年创建,另一说寺立于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佑八年赐今名。现存门楼、三座大殿和部分房屋。寺内存唐代所传玉印一颗和《大藏经》一部。
十堰市
温泉寺
又名汤泉寺,位于房县城关镇东南5公里马栏河南岸,背靠汤池沟口,因寺内有温泉而得名,建于唐代,清嘉庆年间重修。现存建筑面积218平方米,砖木结构。其中大殿、九脊四坡顶,面宽5间,进深3间,轩昂宏伟。台亭,六角攒尖顶上下两层,高9米,俏拔卓立。
回龙寺
位于十堰市茅箭区瞿家湾。寺旁两口清澈见底的水井,如龙双睛,寺前萦绕曲流的马家河,似龙回游,因以寺名。元代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后毁修多次。现存前后三重大殿和东西厢房。前殿内四大天王像,系巨石所雕,魁伟威武,极为壮观;中殿门前“重建回龙寺记”石碑,制作精致,刻字工整;后殿楼上尚存大幅彩色壁画,耐人欣赏。寺外左右有小巧古朴的泰山庙、娘娘庙和明建照北塔。
荆州市
铁女寺
位于荆州市荆州城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铁女寺现有山门、韦陀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山门内赫然兀立有2米多高的大石碑,正面为一巨大“佛”字,背面就是朱植的《铁女寺碑记》。二铁女置于大雄宝殿内,分别高90厘米,137厘米,其形态模糊,如坐似立,与美丽的传说交相呼应,令人遐想。
章华寺
位于荆州市沙市区太师渊。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即1325年左右。另据史料记载,该寺的位置正是楚灵王行宫古章华台的遗址,章华台是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所建。因此,章华寺当初又名章台寺。清代章华寺重修。鼎盛时期占地约14.7万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财神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弥陀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净月堂、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体建筑,规模巨大,雄伟壮观。寺内珍藏有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赏赐《龙藏》一部、銮驾半副以及其他宫廷珍品。章华寺内的章华古梅、沉香古井、银杏古树、石碑古刻被称为"四古之绝"。其**还有春秋时的贝壳路和东汉时的大汉砖等。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鹫寺
位于松滋市清神路旁的降道岭,相传晋朝为纪念游方和尚灵鹫所建,是当时江南第一大寺庙,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库时被毁,现已重修,殿宇宏伟,共有六重,第一重为戏楼大院,第二重是韦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为罗汉祖师殿,第五重为方丈禅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达10米),旁边有财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经堂数十间。
恩施市
回龙寺
位于恩施市龙凤镇小龙潭村,始建于清代,“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庙宇遗址,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有原石门、部分围墙和寺前石级阶梯。在石级路旁,还有回龙寺石碑一块,高1米、宽0.4米,碑文记载了寺前石级修建情况。
文昌祠
位于恩施市鳌脊山顶。为清代佛教建筑。又称文昌宫、文昌庙。据《恩施县志》记载,文昌庙原建于城南门外,嘉庆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坐西朝东,为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25米,南北宽15米,占地375平方米。正门为牌坊式,出檐飞角,饰以人物、山水、花草。石门框上则雕刻吼狮云龙,整个门墙富丽堂皇,为祠中建筑的精华。祠内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天井中原有戏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戏--南戏的主要场所之一。卷厅为木构建筑,高4.5米,进深7.5米,有圆柱8根顶撑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进深8.5米,以24根圆柱顶撑屋面。枋间衬体及石柱础上雕刻麒麟、斗兽等动物及莲花、棋、琴、书、画等图案,线条简洁流畅。
仙佛寺
位于来凤县城东7公里的西水河边佛潭岩上。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窑寺。也是我国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始凿于335年。。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重檐三叠。干栏式庙宇直伸河沿。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态各异,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莲台之上,高约五米半,中间的大佛旁有小佛四尊,两侧的大佛,伴有小佛两尊,小梯高约两米。南有石窟群,刻有一米高的小佛十九尊,整座石窟全长三十五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桃市
普佛寺
位于沔城镇。其前身为"甘露寺",元改为"普佛寺",1986年重修。现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殿等建筑,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天门市
白龙寺
位于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始建于为南朝齐,1993年重修。现存有前殿和大雄宝殿,有佛像32尊。前殿供有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寺内尚有明代碑碣三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荆门千佛寺、潜江大佛寺等。
依据中国佛教协会官方数据:
截止2012年,三大语系佛教活动场所有3.3万座,僧尼24万人。
其中汉传佛教寺院2.8万座,僧尼10万人;
藏传佛教寺院3000座,僧尼13万人;
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1600座,僧人10000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早春山间景色。 1.原文: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白话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3.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4.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美特网 » 游蕲水清泉寺的蕲是指哪里?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