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旅行猫给各位分享尼雅遗址在什么地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楼兰古国与精绝古城大致都在新疆的沙漠附近,两者之间有何联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举世闻名的古迹——楼兰古国,位于新疆的罗布泊西部,是西域的交通枢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包括西域的马匹、葡萄以及珠宝首饰都是最早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来来往往的很多的商队经过之一片的绿洲时,都会选择在这里暂时的休息。 楼兰古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世界最美的人文景观,而在人类的历史上,楼栏这个名字也充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因为楼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全世界人民对楼兰文化表现出的热情与探索的向往,就能够充分的说明楼栏文化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全人类的财产。 在公元4世纪之后,一座在丝绸之路上辉煌的楼兰古国突然消失匿迹,如同人间蒸发一样,再也看不到它的踪影了,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而关于楼兰古国的消失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楼兰消失是因为楼兰缺水导致了城内的人民为了活命纷纷离开楼兰,但是依我看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当时一个大国一定会考虑到水源的问题,不会无缘无故的一下断了水源。 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楼兰古国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王国的发达使得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变得无休止,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楼兰人的乱砍乱发,对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了当地的环境突变,河流改道、风沙侵袭及瘟疫疾病的肆虐,使得一代王朝陨落。这种说法还是有依据的,想想现在,楼兰古国的消失是不是对现在人类浪费资源的一种警告呢? 不知道你看到这里会不会想起《鬼吹灯》里面的精绝古城呢?有人会认为精绝古城就是楼兰古国,其实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更真实的说法应该是精绝古城是楼兰古国的一部分,也就是楼兰古国曾经吞并了精绝古城。 就两者的地理位置而言,当时两个国家都在塔里木盆地,但是不同的是:精绝古城在塔里木盆地内地而楼兰古国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因为当时塔里木盆地的边缘是有绿洲覆盖的。而在沙漠之中生存,水就是生命,为了水楼栏不惜举国迁移,当时的孔雀河是楼兰人饮水的关键,由于后来的罗布泊开始萎缩,导致了孔雀河改变了水流,楼兰人不能就近取水,进而迁徙,而在迁徙的过程中吞并了当时的若羌、小宛、且末当然还有精绝古城。
“雪人”是对处于高寒地带的“野人”的一种通常称呼,它们不仅出没于欧洲东南部的高加索山脉,而且还活动于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以及蒙古高原的群山之中、冰天雪地的广阔空间。它们在当地居民的记忆里至少存在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至今还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以致成百上千的科学家、探险家为之耗尽心力,苦苦探寻…… 在中亚和东亚的雪山间,雪人被称为“夜帝”(或“耶泰”“朱泰”等),意思为“怪物”。据看见过夜帝的山民讲,它们高1.5~4.6米不等,头颅尖耸,红发披顶,周身长满灰黄色的毛,步履快捷。其硕大的双脚可以在不转身的情况下迅速调向180,以便爬升和逃跑。 夜帝生性羞怯,却“好色”:雄性夜帝遇见女人便会穷追不舍:反之,男人倘遇见雌性夜帝,也难逃厄运。所以,高加索山民揣测1920年初一连**战士的神秘失踪事件,极有可能是雌性夜帝群体(它们有时是几十至上百的聚集成群)所为。 女作家吉尔宁曾经在一群尼泊尔少女的陪同下深入喜马拉雅山南麓寻觅雪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这群少女在雪山间的一条山涧里*泳嬉戏,不幸被十几头夜帝发现。它们呼啸着一拥而上,将这群可怜的少女尽情掳走。吉尔宁幸而未及下水——在一处山崖旁观赏雪景,因此得以脱逃。她劫后余生,将这事写进了后来引起轰动的那部著名的探险记《雪人和它的伴侣们》里。 另有一个故事讲,一位克什米尔方拉嘛些部落的头人的独生女被雪人掳走,头人气极败坏,亲自率领大队猎人循迹追踪,终于在一个洞穴里发现一群夜帝。猎人射杀了夜帝,夺回了头人的女儿。可怜她已经气息奄奄,下身流血不止,回家后不久便告别了人世。 为了保护妇女的安全,据说以后这一带的村落往往都将敞开的酒坛置于户外,让夜帝痛蚀。因为夜帝爱饮烈酒,醉后便会摇摇摆摆地回山眩睡,再不思女色了。 夜帝也会演出“英雄救美”的活剧。1975年,一名尼泊尔舍尔巴族姑娘上山砍柴,突然遭遇一只凶猛的雪花豹。正当她惊恐地闭上双眼,束手待毙之际,却猛然地受到重重一击。她摔倒了。待到她爬起身时,看见一头灰白色的雪人正勇敢地同雪花豹翻滚在一起。姑娘不敢多作停留,乘机逃跑回村。雪人后来的命运到底如何,她不知晓;但是她永远忘不了它。因为没有雪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姑娘恐怕再也难见到父母姐妹们了。所以尽管周围的人们对雪人十分恐惧与厌恶,姑娘却从不诋毁它们。 据英国人类学者伯·斯·皮格尔的报告,有些舍尔巴族猎人曾在雪人醉倒之后捕获过它们。猎人向皮格尔描绘说,其中的一头高约3.5米,挥身披毛,头发垂至眼睛,但脸部无毛,露出浅色的皮肤,同猿猴的相貌差不多。它宽肩驼背,长着一双很长的手臂。身体前倾,用两脚走路,但有时也用四肢并行。猎人们说,这大约是一头雌性雪人,因为它有着一对硕大而下垂的乳房。雪人基本上为肉食,体味很重,既有狗熊的气味,又带有强烈的狐臭。它们喜好夜间活动,能发出各种叫声,最典型的是尖叫,足以撕裂人们的耳膜。 1907年至1911年间,年轻的俄国动物学家维·哈·卡克卡在高加索山脉搜集到当地称为“吉西·吉依克”的雪人的材料。1914年,他在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公之于众,不过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直到1958年,前苏联人类学家波尔恰洛夫才重新研读了这些材料。后者发现,当年卡克卡为“吉西·吉依克”勾勒出一个相当完满的复原像:像小骆驼那样高大,全身长满棕褐色或淡灰色的毛,长臂短腿,爬山和奔跑都极敏捷,脸阔,颧骨凸出,嘴唇极薄甚至很难看出,但嘴巴宽阔。脸上皮肤色深而且无毛,既食鸟蛋、蜥蜴、乌龟和一些小动物,也吃树枝、树叶和浆果。它们像骆驼那样睡觉,用肘和膝支持身体,前额对地,双手放在后脖颈上。 蒙古高原的雪人称为“阿尔玛斯”或“阿尔玛斯蒂”。蒙古科学院院士赖斯恩认为,雪人的存在不容怀疑。由于现代人类的活动,以至雪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应该像保护珍稀动物一样保护雪人——尽管对于它究竟是一般动物还是野人。至今众说纷坛。 1941年,一前苏联军医在今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里捕捉到一个浑身披毛的怪物,它不会讲话,只会咆哮。后来边防哨所的卫兵将它当作***杀了,这令军医很伤心。这位军医的名字叫维·斯·长捷斯蒂夫。他将这件事情写成通讯,发表在一份医学杂志上。继他以后不久,一个叫维·克·莱翁第亚的狩猎检查官报告说,他曾追踪过一个全身毛茸茸、扁脸孔的两脚怪物,并在距它五六十米处进行了观察。 不论从高加索、帕米尔还是从蒙古高原、喜马拉雅山传来的信息,都说存在真实的雪人的活动,而且大多数信息都证明雪人属于人科动物。那么,雪人真的就是人科类野人吗?对此,英国女人类学家玛拉·谢克雷博士认为,雪人是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就是说,雪人介乎于人、猿之间。谢克雷博士研究了雪人留在雪地里的大脚印,指出它的大足趾很短,略向外翻。前苏联人类学家切尔涅茨基也认为雪人是尼人的后代,说尼人在与智人(现代人的直接祖先)的搏斗中,节节败退。其中的一支逃入高山雪峰,发展成雪人。 中国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认为,雪人是巨猿(它不是人类的祖先,但同人类祖先有“亲戚”关系)的后代。他比较了雪人脚印和猿类脚印,认为雪人更像猿。传说中的雪人直立行走,受惊时也匍匐疾跑——这很像古猿类。他推测,古代的巨猿并没有真正灭绝,它的后代潜伏生长在欧洲东南部及亚洲的雪山冰峰之间,成为神秘的雪人。但它们并没有语言的功能,只会发出模糊的叫声。因此,它们似乎没有走进人类的门槛。 也有学者否认雪人的存在,他们认为传说中的雪人的脚印可能是熊的脚印,也可能是山上的落石在雪融化后造成的。锡金**曾组织过专门的考察队考察据说是雪人频繁出没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山麓,可是一无所获。1959年,一支美国雪人考察队也在尼泊尔境内考察了一个半月,也没有发现雪人的任何蛛丝马迹。那么,前述各国各地区有关雪人的报告甚或科学调查都是在撒谎吗?显然又不像。 总之,雪人之谜和大脚怪之谜一样,令人既难以置信,又感觉不好轻易否定。它是否也属于“假说科学”的范畴呢?或许是吧。
上个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
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稳定两域,曾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36国抗击匈*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千古佳话。有人提出,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驿长等。精绝国虽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书所描述精绝国所处的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从文寥寥数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发现又使精绝国惊现于世。
然而,精绝国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它为何被埋没于滚滚黄沙之中?为什么璀璨的绿洲变成了死亡的废墟?为此,历史学家们既困惑不解又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尼雅之所以被废弃埋没于沙海之中,是因为尼雅人大肆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致使水源枯竭,风沙肆虐,绿洲消失,最终被淹没于茫茫沙海之下。也有许多人对此持疑问和否定的观点。
尼雅王国为了揭开这千古之谜,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此次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被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这次考古价值最高的发现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和写有佉卢文的木简函牍。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质地厚实,纹样瑰丽流畅,色彩艳丽,世所罕见。大量的佉卢史档案也让考古学家们喜之若狂。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两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1~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但是问题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最诱人的当然是佉卢文木牍的内容。解读它们发现,尼雅王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SUPIS人的威胁与入侵。可以说,尼雅王国是在预感大难临头中,忧心忡忡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木牍的文字表明SUPIS人对尼雅王国的威胁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l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现来自且末之消息说,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显然尼雅人无法抵御强大的SUPIS人的进攻,”“SUPIS人从该处将马抢走,”“SUPIS人抢走彼之名菩达色罗之*隶”。
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尸骨累累,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佉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没有拆阅,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尼雅王国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东汉末年,汉朝国力日竭,东汉官兵撤离西域。中原陷入长久的分裂与战乱之中,西域出现了政治真空,西域各国也陷入了弱肉强食的杀阀争战中。弱小的尼雅最终淹没在这血腥的厮杀中,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则透出尼雅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也让人们面对这千年织锦,为尼雅的命运扼腕叹息。
但是在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会是些什么人?尼雅王国后裔们的命运如何?这些未解之谜让历史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国的最后归宿,又令人嗟叹不已。
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5000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先人们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在朝代更迭中发明了许多具有历史标识的文物,这些文物价值不菲、意义非凡,承载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变换和人文沉淀。 中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大事发生,可惜在物质匮乏、战乱频繁的岁月流逝中,大事的记载并不能通过互联网被保存传承,古人用原始的方式通过文字记载来描述大事。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些承载历史大事的物体在战火纷飞中四处流离。 有的物体被掩埋土下数年,下落不明;有的被抢劫一空,流落海外。千年之后,这些物体的命运何去何从,无意间出现的小小文物就可能改写一段历史。比如今天所说的“一块布”,这块花花绿绿的布有何价值? 一、考古探宝,黄沙中发现古墓 说到这块“布”,就要说一下尼雅遗址考古队,文物的出土既离不开人为的搜索、也离不开“运气的光顾”,自行重见天日的文物屈指可数,大多数文物还是需要人为探索,这块布就是在费心费力的搜索中才得以面世,它的专业名称叫做“织锦护臂”,它来自于哪里? 说起来,护臂在现代社会极为常见。很多人在运动时都喜欢带上护臂、护膝,不仅美观而且舒适。其实,护臂并非在现代社会延伸而来,在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中就有存在。 不过,“织锦护臂”的出土堪称一波三折,织锦护臂便是在尼雅考古队的搜索而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 经常探索遗址,希望能够发现新的文物。 时隔千年,很多文物早已在漫天风沙中被埋没**,想要短时间内找到有用有价值文物,无异于难以登天,更何况新疆地区一片戈壁,条件恶劣,尼雅遗址考古队在这片区域曾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考古,可惜均无所获。 就在他们准备放弃返程时,突然有一个队员无意间看到了一处古墓,经过仔细勘察,文物专家断定:这座古墓乃是西汉时期的夫妻合葬墓。 那么,这座古墓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二、织锦护臂现世 说起来,墓室在和田区能被发现实属奇迹,尼雅遗址虽然是汉晋时期精绝古城的遗址,但它在千年的黄沙积累中,想要找到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古墓实属不易。墓室规模极大,通过墓室规格、建筑风格就可以判定:墓室主人是西汉时期的王公贵族,墓室中虽然没有过多值钱的东西,但考古专家突然将目光放在了男尸的右臂! 因为,专家发现男尸的右臂上缠有一块花花绿绿的布块,专家内心一喜:这不会是织锦护臂吗?专家将其小心翼翼地取下后,便对其研究,除了色彩炫丽,护臂上的符号更是惊为天人。 1.神秘预言 这个护臂上绣有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的字面意思是:“当五星会聚时,局势将有利中国。”无法得知这是一句预言还是一句阐述。通过研究织锦的布料,只能推断出它的年份,并不能推断出它想表达的历史事件。 考古专家推测:这只是其中一句,墓室主人应该想要描述完整的一件事,一定还有其他部分。 和田地区漫天风沙,想要找到残余的部分不是大海捞针吗? 2.炫丽色彩 后来,专家对这块织锦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这块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的护臂看似普通,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色彩斑斓是激昂的心情使然。 在汉朝,大多数人选择黑灰暗色,过于炫丽会引人注目、被人不尊。但是,它纹祥诡异、意蕴深远,织锦的色彩、图形都是在表达高度的兴奋感,究竟是什么事让墓室主人生前如此激动?有人推测:如此喜庆色彩,要么是皇室举国同庆的嫁娶之事,要么是战事大获全胜、朝廷大喜? 3.诡异图形 在色彩鲜艳的织锦上,画有茱萸鸟、太阳、独角瑞兽等内容,小小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那么,它的鸟、兽、花草究竟有何意义? 三、抽丝剥茧,真相逐步呈现 带着这些疑问,专家在古文的书籍中不断探索!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喜讯接踵而至。 专家通过参考《史记·天官书》得出了两大结论:第一,织锦护臂的八个字乃是占卜而来。 以现在思想的角度看占卜,很多人觉得是迷信思想,但自中国文明诞生以来,占卜就随后诞生,观天象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封建社会中,只有皇室权贵之人才有资格观天象、说国运,墓室男主人生前必定非富即贵,在确定了这块织锦的来源后,专家非常迫切能够找到剩余的文字。 一筹莫展之际,现场传来了好消息: 剩余的一部分文字在裤子上被发现。裤子的花纹、材质和护臂的蜀汉织锦材质为同款,都是汉蜀汉绣精品。通过不断研究,考古专家终于将这21个字拼凑完整,还原了数千年前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第二,占卜的对象乃是汉朝时期的一场大战。 这场战争无形中提升了汉朝的国威,汉宣帝大喜,举国同庆。 那么,这场战争是什么? 四、真相大白,一块织锦隐藏惊天秘密 很快,21个字拼凑完整,千年前的场景清晰可见:公元52年,汉朝统治者骁勇善战、开疆拓土、雄鹿一方,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屈服于汉朝的统治之下,为了获得庇佑,他们甘愿臣服朝贡。 然而公元52年,南羌却突然逆反,突如其来的反乱让西汉极其被动,面对棘手情况,一个叫赵充国的老将主动请缨,他希望可以带兵平定战乱、报效国家。汉宣帝考虑到赵充国年事已高,并不敢冒险将兵权交给赵充国,毕竟平定南蛮极其重要,稍有差池,其他部落将难以信服,将会威胁到西汉的统治。 因局势复杂,无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当天晚上,汉宣帝便启用了会观天象、会占卜的钦天鉴,命其对战局进行预测。 通过观天象,钦天鉴告诉汉宣帝:“赵充国将军将会平定南蛮、大败南蛮、班师回朝、凯旋归来”。而它的依据来自于:“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 汉宣帝在听完了占卜卦象之后,才将兵权交给赵充国,赵充国虽然年事已高,但久经沙场、经验丰富,通过英明指挥,大败南蛮。果不其然,赵充国率兵凯旋归来。 那么,大事为何记载于织锦上? 五、织锦护臂的两大奇迹 汉宣帝听闻前方捷报,极为开心,将此事命史官记载下来,墓室的男主人大概就是此事的见证者。一块小小的织锦竟然记载着汉朝的一件平乱大事,可见任何一件文物都不能被小觑,织锦背后也见证了两大奇迹。 首先,彰显了西汉织绣工艺的魅力。 千年前,虽然物质匮乏,但古人心灵手巧、勤劳智慧,凭借一针一线,绣出精美且质高的服装。这块织锦虽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却色彩依旧、质量上乘,毫无腐烂迹象,令人叹服。 同时,见证了古人的智慧。 在没有望远镜、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古人用观天象占卜的方式来激励人心。我们无法判定钦天鉴是否真的有预言能力,但这起事件也见证了汉朝时的强悍实力。封建时期的钦天是一个极为权威的群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带有神秘色彩,甚至可以左右统治者的想法,预言只是参考,凯旋而归的根本在于汉朝军事能力的强大。 在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占卜已退出历史舞台,即使不再流行,我们也不应当忘记老**留下来的智慧。 总的来说,考古工作道阻且长,不仅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也需要与众不同的细心。如果这支考察队当时因困难重重而放弃了搜索,想必这块织锦也不会重见天日,这段历史也不会被加以证实。 所以,考古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它需要细致专业的考证,更需要专注高度的认可。这款小小的织锦对研究汉朝时期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织绣工艺各方面均具有极大价值。所以文物不仅是考古专家的专利,也需要多方保护。 其实,文物在颠沛流离中早就面目全非、失去光泽,若遇到一些看似普通的文物,一定不要随之丢弃,它们背后可能蕴藏着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这些文物独一无二、难以复制,一旦有所损坏,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近些年来,文物层出不穷、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一些收藏者希望通过文物牟取暴利,一些目不识丁者将文物当做废铜烂铁、暴殄天物,复杂的文物找寻一定要多方发力,比如这块织锦差点和尼雅考察队失之交臂。通过织锦也不难理解“为何众人都向往皇宫生活”,一块小小的织锦都能存放千年而不腐,可见皇家用品确属精品。 在这块充满魅力的华夏热土上,依然埋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文物等待发掘,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尤其对于物体而言,更是稍纵即逝。所以,后来人研究前朝历史的方式大多通过参考书籍,书籍事迹只有通过出土的文物加以佐证。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文物,就可能隐藏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也是近些年来,为何文物专家对文物愈发重视的原因之一,悠久的历史中依然存在很多空白,急需不断地找寻文物将其还原。网友看到一小块“布”就能引发如此“跌宕起伏”的还原过程时,不由得感慨万分:这项工作道阻且长,考古队员们不容易!你觉得这块织锦价值几何?
古代的楼兰古城究竟在哪?得知真相后,简直大开眼界!
美特网 » 楼兰古国与精绝古城大致都在新疆的沙漠附近,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