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合肥的地理位置如何?孙权多次率领大军攻打是为何?

2023-02-16 20:34:09发布在栏目【学历史】 已阅0

孙权,三国时期孙吴的创始人孙策之弟孙坚之子钟某。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针对合肥的一场战役。对于合肥之战来说,不是一场战役,而是经历了五大战役。从208年到253年,双方在这里发生了五次重大冲突。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获全胜,东吴战败逃亡。208年、233年、234年,吴栋攻城未果,从容退兵,不胜不败。

其中,就吴栋而言,前四次攻打合淝都是孙权亲自指挥,一次动用了十多万兵力,也就是部署了吴栋一半的兵力。对此,在我看来,即便是攻打荆州的时候,孙权也没有亲自动手,更不用说出动十万大军了。由此可见孙权对合肥的执着。那么,问题来了,孙权为什么要率领大军多次亲自攻打合肥呢?合肥吴栋有多重要?

一个

首先,合肥,简称鲁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肥,今安徽省会城市。翻翻地图,可以发现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合肥位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离建业(今江苏南京)非常近,建业是东吴的都城,也就是说,如果合肥始终在曹魏手中,那么南京将永远受到威胁。俗话说“在沙发边上,你允许别人打呼噜吗?”如果你想确保你的首都的和平,孙权必须占领合肥。

而且合肥离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也很近。作为楚国的首都,寿春也是一个大城市。一旦攻占合肥,孙权就可以顺势夺取寿春,这将改变东吴与曹魏在江淮流域的实力对比。更关键的是,就孙权而言,要想与曹操共治,就必须守住长江防线。然而,长江看似天然的屏障却漏洞百出。

对于长江来说,太长了。对于实力有限的吴栋来说,防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守河守淮”成为孙权的信仰。从地理位置来看,淮河作为四大渎之一,在古代也是一条比较宽阔的河流,河网密布,两岸湖泊众多。因此,这足以拖延北方军队。比如南宋时期,南宋和晋国围绕淮河流域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在此基础上,为了贯彻“守河守淮”的理念,合肥成为孙权必须攻下的城市,即只有先攻下合肥再攻下淮南,吴栋一方才能将自身与曹魏的分界线推到淮河一带。这时,即使淮河防线被曹魏攻破,由于淮河距离长江还很远,东吴仍有足够的时间继续在长江流域修筑防线,调动兵马。因此,东吴需要淮河流域作为缓冲地带。

综上所述,孙权一心要夺取合肥,而曹操需要合肥来摧毁孙权的防线。因此,两人围绕合肥打了几十年仗。第一次合肥战役发生在公元208-209年12月。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曹魏大将蒋济制定了一个疑兵计划,即孙权误以为援军会来,促使后者做出撤军的决定。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15年8月。在这场战斗中,孙权指挥了10多万军队。结果被张辽袭击,差点被张辽活捉,非常尴尬。

第三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33年12月。张辽虽死,将军满宠的存在,使孙权败亡。第四次合肥战役发生在公元234年6月至7月。在这场战役中,张颖和满宠再次控制了合肥城。

最后,到了第五次合肥之战,东吴的统帅变成了诸葛恪。第五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53年4月至8月,距离孙权去世已有一年左右。在这场战争中,诸葛恪指挥了20万大军,这几乎是东吴能调动的最大兵力。对于诸葛恪来说,他不仅认同“守河守淮”的理念,更希望凭借此役做出贡献。可惜的是,这一仗以东吴战败而告终,甚至为诸葛恪被杀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汉末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意义重大,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地区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常言道:“若出大江北,得合肥,可问西有申、蔡,北有许、寿,以得中原;到了中原合肥,塞上江南之言,舔背。”也就是说,曹魏手握合淝,吴栋始终在他的咽喉之地,使得吴栋在蜀汉北伐中原期间难以全力应对。这也是曹魏能够长期压制吴栋的一个重要原因。

79152

标签: 孙权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