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月经疹是一种与月经周期有关而出现的皮疹。以每逢月经来潮前1~3天,其四肢、躯干局部或多处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糜烂、渗液、自觉瘙痒,随着月经的结束皮疹自然减退和消失。一般认为与月经来潮前,卵巢分泌的孕酮骤增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清。月经来潮时,雌激素水平较低,可能与发病有关。有人认为可能是病人对自身体内的孕酮或其代谢产物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这种变态反应,在月经来潮前皮肤较为敏感时引起皮疹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有人认为与人工使用孕酮史有关。经期血小板计数,纤溶试验阳性,故可发生紫癜。也有可能是作用于子宫内膜血管的某些物质经血流作用于子宫以外的皮肤黏膜血管导致的血管功能失常所致。

  1.月经期血小板减少,易导致紫癜等皮疹症状发生。

  2.中医解释为“冲任不调”。

症状体征   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天发疹,持续到月经后的1~2天消退。随着月经的来潮而反复发生,也有间断发疹者。痛经者多见。皮疹呈多形性,可有红斑,多形红斑样皮疹,结节性红斑样疹,单纯疱疹,水疱,荨麻疹,紫癜,眶周色素加深等。口腔和外阴黏膜还可出现溃疡。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好发于面、躯干和四肢。有的仅有月经期皮肤瘙痒。常随着月经结束逐渐减退或消失。如此在每次月经前又反复发作,但也有少数间断发疹者。皮疹发作时,全身可伴有精神疲倦、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食欲减退等。

  根据皮损与月经周期一致,一般与其他皮损类似的皮肤病鉴别不难。

  1.女性月经来潮前2~3天发疹,持续到月经后的1~2天消退。

  2.随着月经的来潮而反复发生,也有间断发疹者。痛经者多见。

  3.皮疹呈多形性,可有红斑,多形红斑样皮疹,结节性红斑样疹,单纯疱疹,水疱,荨麻疹,紫癜,眶周色素加深等。口腔和外阴黏膜还可出现溃疡。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好发于面、躯干和四肢。

检查化验   血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激素水平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评估激素水平。

鉴别诊断   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药物性皮炎 发病前有服药史,停药后经适当处理即可消退,与月经周期无关。

  2.湿疹 皮疹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多形性损害,易转为慢性,常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与月经周期无关。

  3.接触性皮炎 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和暴露部位,皮疹形态单一,除去致敏物质后可自愈。

并发症

  并发感染。

预防保健

  1.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适度参加体育煅炼。

  2.增加饮食营养,多食含维生素(A,B,C,D,E)丰富的食物,避免各种辛辣、刺激性饮食。

  3.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各种易致皮肤过敏的药物。

治疗

  可于月经前预防性服用雌激素,有一定防治作用。可给抗组胺类药和维生素C。也可根据不同皮损作相应的对症治疗。

  1.西医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常用泼尼松口服每次10~15mg,3次/d。疗效较好。

  (2)雌激素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可减轻瘙痒及减少皮疹复发的次数,常用己烯雌酚每晚1次,口服,从月经最后l天开始服,3周为1个疗程。

  (3)抗组胺药治疗:有抗炎症介质、抗过敏作用,可减少皮疹发作及减轻瘙痒等症状。可选用氯雷他啶(克敏能),每次10mg,1次/d,口服;赛庚啶,每次2mg,3次/d,口服;特非那丁,每次60mg,2次/d,口服。

标签:

猜你喜欢

  • 高胡萝卜素血症
  • 放射病
  • 奎宁中毒
  • 急性硫化氢中毒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氯喹中毒
  • 多腺体缺陷综合征
  •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 骨质疏松症
  • 下一篇 毒蛇咬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