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资料不用纠结,买粉笔就行,不要犹豫。纸质参考书,其实中公、涂画、粉笔这三种基础题型和技巧都差不多。
如果没有方向建议直接买粉笔,纸质印刷更好,里面的笔记更容易理解。一般差距大的都是答案分析。可惜公考没有官方答案,谁对谁错也没有定论。买哪个需要更多的对比分析。
我自己也是小白人,刚开始对公考不了解。正是因为工作太累了,才有了这个想法。整个备考过程都是自己摸索。好在我决定做一件事之后,喜欢先做好准备工作,最后也没有走太多弯路。
公考备考说白了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为“再来一遍”高考做准备。复习之初,我也在网上搜了很多国考的资料。看到每年的竞争比,有点想放弃的感觉。那么多人报名,我有资本上岸吗?
但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决定试一试。这种勇气不是梁静茹给的,而是我父亲给的。当时他老人家在劝我哥当兵,说了那句名言“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哥哥当时是怎么想的?不知道,只是觉得公考也是一个不错的资源网。
一旦有了考公考的想法,就会一直想着。不如尽力而为。就算你期末考试不及格,也算是你的人生经历吧。只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从制定计划到读书听课都会清晰很多。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准备过程。
1。“实践思维”和“应用规则”[S2/]
公考之一步当然是学基础。在网上看了一些经验帖,只能算个大概,细节还是需要参考资料仔细研究。我从两本书开始思考行为测量和应用规则。原因是它们比较全面,适合我这种没有基础的白人。
《行测》这本书我看得挺透彻的,里面每个题型都有例题,让我对行测有了非常清晰直观的认识。每个部分的技巧都很容易理解,结合实例和技巧可以很快学会。看完全书,我去做了一套题。我记得是六十多分。之一次学习就有这种效果,我还挺开心的。
应用理论让我郁闷。刚开始看阅卷流程和评分方法的时候还好。我觉得我应该像学习政治一样写重点。结果我看例题都看不出这么长的材料,更别说学习技巧了。我不能理解这些问题。
看书的时候如果看不懂,就直接跳过。对于那些觉得比较重要的答题技巧和步骤,准备一个笔记本,摘录下来。最后,只有公文写作的格式才能被理解和记忆。
2。李梦圆·唐可特训七卷
因为申论看书效果不好,所以陆续听了李梦圆的课和七套唐可的特训卷,开始深入研究申论。
袁姐姐说话比较慢,风格活泼有趣,能让我专心学习,不容易走神。她的课听起来很容易理解,每个例子都很详细。重点优优资源网会特别强调,可以边听边记笔记。
我按照她班上的方法,带着我从基础到提升。听了她的课,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会了。等出了一套题,我就能明白申请难在哪里了。学会了技巧,还是不会用。感觉自己还是缺乏实践。
正如应用规则简介所说,对于应用写作来说,只有经验才是可靠的。通过大量的写作、思考、讨论、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最合适、最稳妥的答案。
于是我又开始听七册唐可特训,做完题再去听课,高质量的练习。自己做一道题。刚开始很难写,每次都写不到要求的字数。写完一篇,就开始趁热听课,跟唐大大学着根据材料写答案,尤其是那种简洁连载的“抄材料”。
前两套题我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然后自己写了一套模拟题试卷,分数一直固定在60左右。后面的几套题,重点是写作或者听课,效率提高很多。基本的一套题一天半就做完了。
反正每道题还是自己先练习一下,然后听课看看怎么写比较好。最后把课关了,做笔记修改之前写的答案。七套卷子全部做完,我就去考模考,成绩已经稳定在75左右。事实证明,还是需要高质量的答题训练。
3。《5000道决战行测题》和《行测模块合集》
测试自己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所以没有再报班,主要靠刷题。试题的区分很明显,用模块练习可以集中精力解题。因为分数和难度不一样,所以我主要做两部分:语音理解和数据分析。之后我只大致看技能。
《决战行测5000题》从名字就能看出来题量很大。但是行测的时候都是选择题,你不会很累,就是需要慢慢来看答案。
我特意准备了一本错题本。每次做完回答,主要是分析错题的答案,学习答案思路。特别是有些题根本没做的时候,我会单独写下来,然后整理下面做题的思路,最后复习的时候再把答案盖起来再做一遍。
4。真题
公共考题一般分为国考卷和省考卷。我参加了国考,所以只看了前五年的国考题。不过我建议你有时间也可以看一些联考试卷。考试的重点是一样的。
真题一定要写,更好写在正式的答题卡上![/s2/]除了知识的困难,公考时间不够也是一大问题。比如我刚开始的时候,每道题我都会花几十分钟以上。每道题我都思考了很久,然后练了几套题才逐渐完善。
节省时间的诀窍是跳过那些你做不到的,这样你就不需要浪费时间了。选能写的就够了。在申论上,你需要练习一篇大作文的写作框架,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简答:我一般是先看题目,让优优资源网看材料,这样看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标注重点,比较省力。
在最后的备考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做笔记,尤其是梳理知识框架和错题。在最后的复习总结阶段,不需要把每一本书都挨个翻。分享到此为止。记得养成表扬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