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

英文摘要、关键词………………………………………………(1)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概述……………………………(1)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的基本状况……………(1)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2)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含义………………………(3)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含义……………………(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含义的解释……………(4)

三、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4)

(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就业的稳定性………………………………(4)

(二)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造

成就业的不稳定 ………………………(4)

(三)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影响了就业稳定性的实现………(5)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强化了转移就业的

不稳定性………………………………………………………(5)

(五)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缺乏基础保障……………………………………………………………(5)

(六)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实

现稳定转移就业…………………………………………………(5)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构建……………………………(6)

(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监察部门,保证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的长期稳定……………………………………………(6)

(二)制定规范、科学、公平、合理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政策………………………………………………………(6)

(三)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

的综合素质………………………………………………………(6)

(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本

地转移就业………………………………………………………(7)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步伐,增强对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7)

(六)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法制建设,使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有保障……………………………………………(7)

参考文献………………………………………………… (8)

摘 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日趋凸显。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平稳长效的转移就业,成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学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将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途径基础上,着重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对策长效机制

Abstract:Surplus r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full swing of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make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achieve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f long-term stable employment, became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to study and explore a major issue. This will transfer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ways, and focused o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exist some unstable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f long-term mechanism.

Key words:rural labor employment statusmeasureslong-term mechanism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任何一个不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都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涉及面广,具有现实性和长期性,这就要求各国政府准确地把握本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本国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民占80%以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现在还正高速增长着,但随之而产生了大量急需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如果这些农村劳动力无法顺利实行就业转移就业,一方面会造成社会人心浮躁,最后发展到社会的动荡,试想一下,大量的社会成员没有稳定的工作,有些甚至是没有工作,整体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社会不免会出现些乱子;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转移,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大量的正值最佳劳动的黄金年龄的劳动力闲置,不能参与社会社产建设,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及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因此,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决定全局的重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像我国一样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将结合我国实例,探索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概述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起步于建国初期,经改革开放后发展到现在成了巨大规模,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贡献,国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也日益重视。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的基本状况

最近几年来,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每年增加1000—12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90年代以来, 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调查推算, 从1995年到2006年,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由5066万人增加到了 11891万人,从2006年后几年, 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500—700万左右, 增长速度在5%—6%,到了现在的每年增加1000—1200万人。2.跨省流动数量稳定, 省内流动比例上升。调查显示, 2006年外出就业劳动力中, 在乡外县内就业的占21.19% , 县外省内就业的占 35.13% , 跨省流动的占 41.16% , 境外就业的占 1.12%。县外省内就业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了 2.1个百分点, 跨省流动的比例下降了 0.1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去向仍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为主要目的地。3.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 但平均年龄有所上升。调查表明, 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1岁左右, 远远低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2004年, 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1岁, 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18岁。2006年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1.16岁, 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低6.15岁, 其中, 男性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 33.10岁, 女性平均为29.10岁。4.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非农就业的比例上升。以2006年为例, 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分布为: 工业 24.14%、商业经营 9.18%、建筑业20.17%、运输业 6.15%、餐饮业 9.14%、美容美发1.18%、家政服务 1.14%、伤病护理 0.14%、其他服务业25.14%,从事各业的比重近年来变动幅度不大,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正趋增强。。5.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 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月平均工资水平为 958元, 比上年增加 103元, 增长 12.11% , 增幅比上年提高约 6个百分点。其中, 乡外县内就业、县外省内就业和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月工资分别为908元、973元和961元, 分别比上年增加 82元、123元和 73元,增长率分别为9.19%、14.15%和8.13%。其中, 县外省内就业工资增长较快, 是县外省内就业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1]。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趋势明显,以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劳动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有所增强。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出现了多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途径,但集中体现在以下主要几种:

1.通过教育的转移。教育形成的转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教育考上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农村户口的青年学生,他们作为城镇市民,成了城市劳动力;而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让农村劳动力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职能和素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通过非主要劳动力市场进行的人力单向流动。这一途径转移的劳动力不改变户籍性质,在户籍制度层面上依旧是农民,只是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这种区域位置的改变和从农业生产到非农业生产的产业转变,实现向城市的流动,并且仅仅是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稳定性很差,但是,这条途径仍然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

3.通过乡镇企业等形式的就近转移。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通过外来投资,占用农村耕地,同时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完成从农业到非农业的产业转换;而是农村劳动力利用农业经济剩余,农民自己办企业或合伙办企业,搞农副产品的加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内化。

4.通过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搞新农村的建设,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岗位,使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使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自然转移就业。

此外,还有一个较重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就是通过部队专业[2]。军队汇集了大批农家子弟,他们复原后差不多都是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但他们很多在部队提干后绝大多数又转移到了地方工作,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就业。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长期割据。现在仅仅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城市劳动力不向农村流动,造成城市劳动力在就业时比农村劳动力有许多优势,以至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受歧视,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

2.国家没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到统一的国家就业体系,仍然是城乡分割,重点发展城市的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很难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一直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中心放在城市,重视城镇居民的就业工作,而忽视了大量急需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出现了盲目无序的混乱状态。

3.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较低,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职业技能,所以他们在劳动力市场没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一是农村劳动力严重的缺乏教育,尽管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仍然失学严重,二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虚多实少,国家和社会举办的各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构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深入到农村去宣传、调查,根本不了解需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意愿和真实困难,还有就是培训机构的教学设施差、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有些培训时间太短,导致大量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很好的掌握职业技能,仍无多大竞争力。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管理严重缺位[3]。政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不畅,经常是无组织、无目标的无效转移就业,显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严重的不稳定性。

5.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经常出现克扣和拖欠农村劳动力工资问题,还有强制加班加工和超时工作的问题,并且农村劳动力工作的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而且,农村劳动力很难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含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含义

早在十九世纪初期,美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而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分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但至今,依然没有一个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确切的定义。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就是国家和社会建立起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统计调查和管理登记机构,及时有效的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需求、思想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与此同时还要立法保障需要被转移的和已经转移了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避免侵害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心理上有安全感,能安心的稳定转移就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设立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事后监察部门,监督被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是否需要保护和维权,调查被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和多次转移就业,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效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含义的解释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时代,一项政策或法令的顺利实施,肯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作为一个关乎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统计调查和管理就必须上升到国家直接参与支持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到底有多少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如何有针对性的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经统计调查后,对缺乏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加大教育的力度,对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对急需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的农村劳动力给与信息支持以及对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不免会遇到克扣工资、限制自由流动、遭受职业歧视以及享受不到相应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强制执行才能避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和已转移就业后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当然,仅仅只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而不讲求质量也是不行的,这就非常有必要设立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监督检查部门,及时调查了解农村劳动力需转移就业现状,找到问题,拿出对策,同时还应该对那些已经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跟踪调查,看是否需要二次甚至是多次转移就业,总之,一定要保证将农村劳动力长期稳定有效的转移就业。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不稳定因素

(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口和劳动力管理制度,从建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是劳动力处于城乡二元割据结构,及劳动力可以在部门之间或仅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却不能进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自由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成了农民工,这也是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主要的途径,然而,这些农村劳动力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仅仅只是从农村到城市地域的改变和从事农业生产到从事非农业生产这种产业的转换,本质上还是农民,无法像城市户口的居民一样享受各种保险,更没有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甚至连农村劳动力的子女都不能正常入学,最后,不得不回乡务农,当然,此时又会有很多新增农村劳动力奔向城镇,最终的结果还是回流到农村务农。像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毫无稳定性和长效性可言,因此,越快解决户籍制度问题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越有好处。

(二)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造成就业的不稳定

农村教育的长期滞后,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职业技能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市场化改革需求,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毫无竞争力,以至于他们经常失业,有些甚至还找不到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力资源市场,农村劳动力和那些知识分子或技术工人竞争处于劣势,很难找到一份比较稳定满意的工作;二是在我们这个企业加速更新换代的年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重组是常事,最先被淘汰的无疑是那些农村劳动力,所以他们的工作极度不稳定;三是来自农村劳动力内部的竞争导致他们工作的不稳定,因为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他们能干的工作往往很有限,有些农村劳动力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宁愿降低工资等条件以替代他人换取一份工作,而那些被替代的工人几乎都是农村劳动力,无形中就使他们经常处于失业的危险之中。

(三)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影响了就业稳定性的实现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没有职业技能,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从事的职业90%以上都属于第一、第二产业,大多从事那些脏、乱、差等最底层的工作,例如,建筑业中的建筑工人,城市卫生环保部门的清洁工、下水道疏通员,工厂企业中的车间工人、保安员等,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工作又脏又累,基本不需要任何职业技能,就靠身体干体力活,待遇还较低,因此,他们很容易主动辞职,工作很不稳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强化了转移就业的不稳定性

在经济信息时代的今天,非常讲求信息资源的及时有效性,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必须时时准确的把握劳动力的需求状态,才能有目标的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闭塞,就没有任何渠道去了解全国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农村劳动力往往不管城市是否缺劳动力或缺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像赶潮流似的一窝蜂地涌向城市,然后就开始漫无目的的找工作,原来在A城市根本不缺劳动力,又听说B城市急需大量劳动力,于是他们又马不停蹄的赶到B城市,而B城市缺乏的原来是大量的技工,没有办法,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只能再去C城市,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回农村务农,白白浪费高昂的路费不说,还可能耽误家里的农活,所以说,农村劳动力不要因一时冲动,没有任何关于城市劳动力需求的信息就盲目进城务工,这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毫无稳定性。

(五)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缺乏基础保障

在2009年,国家通过了最新的《社会保险法》,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要构建覆盖全民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尽管有了政策法规的支持,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仍只能享受到少量的社会保障,据调查统计,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仅占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仅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只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9%[4]。因为农村劳动力很难享受到最基本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他们很容易因工伤、疾病、生育等问题失去工作,再就是即使农村劳动力享受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但是他们本身的流动性极强,无法实现全国城市间的统一统筹管理,最终他们不得不选择回到农村,在农村他们至少能享受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相比他们在城市飘着稳定的多。

(六)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稳定转移就业

近十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生活条件仍比城市差许多,消费水平比城市低许多,可以这么说,我国农村还是没有完全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必须解决住房和吃饭问题,而就这两类消费就能占到农村劳动力工作的80%--90%,有时甚至是入不敷出。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平均工资水平在800—1200元/月,而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肯定低于这个平均工资水平,估计在650—900元/月,但是租一间较普通的民房其价格在350元/月左右,解决最最基本的吃放问题消费也在300元/月以上,由此看来,农村劳动力面对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是无法承受的,还不如回到农村去过的轻松自在。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的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仍在持续高速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也日趋凸显,如果我们没有认真的对待并尽力去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它会直接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影响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和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是多形态、多样化的,所以,只有有了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才能将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就业。

(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监察部门,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期稳定

有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监督检查部门,就能准确的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新情况,然后随时调整政策、方案,就能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实在不行,就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二次甚至多次转移就业,一定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

(二)制定规范、科学、公平、合理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

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消除会使农村户籍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避免遭受就业歧视、在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取得相关就业保障等保障,因此,国家必须把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相关社会政策的改革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就业。

其次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既然是全国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市就业一并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及长期规划,系统分析,统筹兼顾,做全面的安排[5]。

再次还要抓紧建立统一的的全国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就业提供基础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是建立完善的全国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医疗、养老保障,二是针对他们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实现全国各省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自由转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哪里,都能把相应的社会保障续接,使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无后顾之忧。

最后,政府要出台引导社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尽快建立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尤其是服务性的第三产业,开发充足的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三)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1.严格执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各相关教育和社会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农村青少年的入学、升学及最后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使农村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首先,国家和社会共同为农村地区建立起就基本的教育设施,然后,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给予农村地区教师的援助,以缩小农村同城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平的差距,逐渐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3.国家和社会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第一,贯彻落实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6]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讲,使广大农村劳动力明白“阳光工程”的要求、目的和意义。其次,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阳光工程”的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在中央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扶持力度,力争做到对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都培训一遍。第二,要进行市(地)级集中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在一个市(地)选定2-4个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的技术职业学校进行有目的的进行集中培训,一方面能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因学校知名度高,信息渠道广,信誉好,农村劳动力经培训后转移就业有保证。第三,针对不同培训要区别对待。对那些用工量大、技能要求高的工种,要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此外,还可探索培训补贴机制,可以采取培训补贴券,直接补贴现金等方式让农村劳动力能积极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中来。

(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

1.严格贯彻落实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大肆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新建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的农副产品的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农村农业经济剩余投资办厂,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能,进一步增强农业部门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3.政策性引导企业去农村投资办厂。通过外来投资,一是使农村劳动力完成产业的转换,二是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农村----城市和城市----到农村的双向流动,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步伐,增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

1.将已经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同化为城里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以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以特别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尽量让他们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强化我国城市化进程。2.有选择性的发展一批小城镇。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分布,加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建设,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

(六)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法制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保障

1.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若遭受就业歧视或损害他们利益的情况发生,可通过政府和社会设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援助帮忙部门解决。2.对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立法保护。依法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安全和健康,确保他们有劳就有得,依法享受各种社会保障,能稳定转移就业。

[1]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理论视野》,2007年第7期

[2] 韩秀华.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三农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9.2008

[3][4]杨满心.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53 期,2009 年第15 期

[5]何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河南省鹤壁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458000

[6] 王小勇,张亚飞,刘国举,刘新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省舞钢市农业局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曾湘泉,李丽林,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政策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3]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名出版社,2007

[4]陈闻君《对农民贫困问题的制度性反思》,载于《经济经纬》,2004年第3期,第113至115页。

[5]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载于《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第66至68页。

[6]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理论视野》,2007年第7期

[7]刘小容, 王海涛.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年第19 卷第7 期(总第201 期)问题探讨

[8]中国经济网, 《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之一: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2006年12月20日15:09

[9]科林林•马丁麦克拉肯,罗纳德麦奎.《失业时间在偏远和就业农村劳动力市场》,19卷,第2期,2003年4月

[10]肯尼斯罗伯茨.《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的农村劳动力移民上海》,

12卷,第1期,2003年4月

[11]韩秀华.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三农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9.2008

[12]梁海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

[13]何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河南省鹤壁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458000

标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归纳总结 有哪些高效学习法
  • 太阳系行星数据表
  • ​象形和指事
  • 物理常用单位换算表
  • 古代最安稳的代步工具:牛车
  • 会意字
  • 細說漢字:輿
  • 細說漢字:輯
  • 細說漢字:輦
  • “木侯”什么意思(拼音,读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