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不只蟹脚痒,大街小巷还陆续飘起了羊肉香。在逐渐寒冷的天气,喝一口滚沸的鲜美羊肉汤,是很多余杭人的秋冬限定。
在余杭仓前,掏羊锅这种特色美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羊肉、羊肚、羊肝等在高汤中炖煮,人们从锅中掏出来大快朵颐,热气腾腾的幸福感顿时产生。
其实,无论是余杭街上开着的羊锅店,还是每年11月举办、动辄上万人参加的“羊锅节”,背后都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仓前的王荣法师傅,他也是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掏羊锅的代表性传承人。
从菜场的冷板羊肉摊主到
400平方米羊锅店的老板
上世纪90年初的一段时间冷板羊肉十分盛行。王荣法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拜师学习做冷板羊肉,并凑钱在仓前农贸市场开设了铺位。“一般早上8点半就基本卖完了。”
平日朋友来家做客,由他亲自做羊肉锅招待,很多朋友贪恋他的手艺,劝他把这门生意做起来。
1997年,王荣法在家里支起了摊子,名声逐渐传了出去,一晚上有三四桌客人。下决心把掏羊锅做出名堂的他,和当时的仓前太炎酒店联营,让“掏羊锅”成为了一道正式菜品,生意也慢慢步入了正轨。挣到第一桶金之后,他用15万修了村上的路,家家通到了门口。
2008年,当地政府在葛巷村创立了羊锅村,王荣法将羊锅生意搬了进去,创立了第一家羊锅店,和一家人共同经营。
“当时羊锅村有26家羊锅店,生意好的不得了,很多来的车都排到了另一条马路上。”
5年前,由于街道征迁,新的羊锅村搬到了苕溪村的马家自然村。王荣法的新店扩建到了400多平方米,共有2层楼,能容纳20多桌客人。很多老顾客忘不了那口羊锅的美味,跟随来到了新店址。
每天早上3点,天还完全没亮,王荣法就准时起床用木桶烧制老汤。放入生姜,茴香,桂皮等中草药,煮上5、6个小时。接着处理现杀的羊,取下骨头,洗干净羊头、羊脚等部位,58岁的王荣法一天忙碌下来,常常没时间打个瞌睡。
为了做出香而不腻的掏羊锅,除了在煮老汤上下功夫,羊肉的选取也得十分讲究。王荣法说,羊锅村选用的是1-2岁、15-25公斤的山羊,这样不会有膻味。
客人来到店里,除了直接点份经典的掏羊锅,还会加几个菜,土鸡、鱼、虾、春笋等,王荣法的老本行冷板羊肉,也深受食客们的青睐。
尽管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在上涨,掏羊锅的价格却几年没变动过,仍然是10人量的大锅860块,中锅600块,小锅300块。
与政府合作策划“羊锅节”
为贵州贫困学生亲自烧美味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荣法心里装着一种责任感,不仅想经营好自家生意,还希望将掏羊锅的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2006年,掏羊锅这一行业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王荣法和几个朋友讨论,酝酿了策划“羊锅节”的想法。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新兴产业,便很快拍板定了下来,每家店还得到了2000元的补贴。
“第一届羊锅节在仓前老街上,前后只有3天。第二届在余杭塘路上,当时开在政府搭建的简易棚里,有几十家店参与,人气旺得很。”
第三届来到了葛巷村,每家都摆上了100多桌,王荣法一家店就租用了3户房子。期间,余杭公交还开了三条羊锅专线,让市民快速便捷地去仓前“掏羊锅”。
如今,每年羊锅节,有萧山、临安、临平等地的顾客专程赶来,加上正值秋冬旺季,“整个村每天的客流量有一两万人。”
“以前羊锅节都是定在双十一,现在不是变成消费节了嘛,就改到了11月10号。”但羊锅节却不是一场单纯的消费节日。
2010年前后,羊锅村全体向贵州省普安县的对口帮扶小学捐献了20万元,承包了学生们一年的午餐。王荣法更是三四次前往贵州,用掏羊锅温暖孩子们的胃。
随着羊锅村日渐红火,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2016年羊锅村搬进来之前,马家自然村附近交通很不便,“走都走不进来。“
自从羊锅村入驻,路况改造、污水处理开始起步,村貌也得到了改头换面。村里农户的收入也通过出租房屋有了增长。
空中俯瞰羊锅村 图片来源:新华社
几年前,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20分钟的专题,报道“仓前掏羊锅第一人”王荣法。很多人从辽宁、新疆、天津等全国各地来找他拜师学艺,至今收了140多位徒弟,不少人在自己的家乡开起了店。
王荣法提到,还有十几天,他开在梦想小镇的新店“老街食府”也即将完工,菜品以羊锅为主,一楼是一家羊锅主题的体验馆。
“以前仓前美食不怎么多,现在大家一提起仓前,就会想到掏羊锅。”王荣法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更多人爱上这种余杭传统美食,把文化传承下去。
,
美特网 » 余杭有什么美食 余杭这个独家美食太火爆
免责声明:本文由圣迭戈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