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原型林占熺先进事迹(7篇)
《山海情》只呈现了上世纪90年代凌一农带着村民种菇脱贫的故事,现实中,林占熺培育菌草的故事还在继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山海情》原型林占熺先进事迹,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时间回到1997年5月,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彭阳县迎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客人——林占熺,当时他54岁,是福建省农业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
“菌草栽培蘑菇技术相对简单,村民容易掌握,最能帮助贫困群众。”说起那段经历,林占熺爽朗地笑了,“那是我第一次去宁夏,20多年过去了,我都记不清那个村子叫什么名字了。”
林占熺说的那个村,是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村,那里的村民们可没有忘记他。
64岁的倪忠平就是首批种植户之一,林占熺团队在推广种菇技术时在他家住过,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林占熺的对话。
“你在村里有威望,希望你能带头种。有什么困难吗?”
“大棚、棚膜、帘子这些投入有政府支持,但购买原材料的钱不是小数目,很多村民掏不起。”
“这个问题我来协调,跟县上沟通争取贷款。”
“技术上村民掌握得不好,你们走了怕是会出岔子。”
“我会留下几名技术员驻村指导,有问题随时找他们,直到你们熟练掌握技术。”
就这样,在彭阳县相关部门的协调、动员下,一栋栋蘑菇大棚在古城镇小岔沟村、高庄村,白阳镇罗堡村,新集乡姚河村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彭阳县以北300多公里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菌草种菇以同样的路径火了起来。2000年,闽宁村一天出售的蘑菇就达60吨,当年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作为闽宁扶贫协作的第一个产业,菌草种菇成为当地百姓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帮助宁夏西海固地区17500多个农户摆脱了贫困,被称为“致富草”“幸福草”。目前,菌草技术和减贫经验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剧《山海情》真实还原了这段历史。
林占熺记得童年时漫山遍野的芒萁。那是福建地区常见的野草,半人高,叶子像羽毛一样伸展,生命力旺盛。遇上烧山,树都被烧死的时候,芒萁依然疯长,帮人度过最穷苦的日子。芒萁和米糠拌在一起吃,芒萁有点硬,经过嗓子时有点刺,但吃完了没事,他知道,这起码是一种没有毒的草。
看到人们为了种菇砍伐树木时,林占熺又想到了芒萁。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从日本引进椴木栽培香菇技术,成为短平快的致富项目。林占熺在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推广椴木种菇,但他感觉到两国国情不同,日本土地私有制,世代承袭。但在中国,一个农民不可能等待树长二三十年再砍下来种菇。之后,椴木栽培发展为木屑栽培,但依旧需要砍伐树林,将树木粉碎。
有没有不伤害树木的办法?林占熺想,能不能用草来代替树木种菇?他当然也不一定有理论基础,因为这个理论基础全世界都没有。全世界都把香菇定义为是一种木腐菌,用草呢?这个是完全他自己想的。林占熺当时的同事林津添说。
芒萁杆硬,木质素含量高,质地与阔叶树相近。林占熺觉得,也许能行。但实验还没取得成功,1975年,他被调回福建农学院的农场做行政工作。以草代木的想法暂时搁置,到了1983年的春天,林占熺随同福建科技扶贫考察团去了龙岩长汀县,他看到,客家母亲河汀江的上游,盆地支离破碎,山丘荒秃,植被疏松。而生态脆弱总与贫困相连。一个小男孩拉着他的衣服,用客家话问他,能不能给一块地瓜片吃?
以草代木种菇的想法,再一次出现在了林占熺的脑海里。
用拆迁的庙的废弃瓦片搭了个平房,林占熺开始研究以草代木种菇技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实验室,没有设备,没法申请立项,甚至,没人知道研发时间会持续多久。林占熺先是从山上砍了芒萁回来,绑在一起,灭菌,用8分钱买来的自行车钢线敲成接种针,放到酒精灯上去烧,试图接种,但这种方法会产生污染。他又想办法从仙游买回一台饲料粉碎机,把芒萁粉碎,加工成培养基,装进瓶子里,植入香菇菌种。不同基料和菌种的比例,他做了上百个瓶子。1986年,第一朵香菇长了出来。林占熺确定,用草种香菇,是可行的。
对于科技界来说,林占熺的实践突破了木腐菌和草腐菌的概念。林津添说,这是一个不小的发明。但他跟林占熺说,像你这个课题,我大概一篇论文就完了,就这么一回事了。
但对于林占熺来说,更重要的是之后的事情——怎么让这项技术进入实际。他不在乎论文。在福建农学院组织专家对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食用菌的研究鉴定通过后的第一周,林占熺就把野草栽培食用菌培训班办起来了。
培训班免费,他先在福建尤溪县推广。1989年,去尤溪县的路上,车翻了,掉到10米深的山沟里,他看到车飘起来,斜下去,头撞到车壁上。他能听到助手喊老林老林,却没法出声。助手哭了,但林占熺在半清醒中想的是,菌草啊,现在告别还太早了。
这次车祸使他左肋骨断了两根。他后来想,对于老伴、小孩、父母,也挺爱他们的,怎么关键时刻只想着菌草了。这事被妻子知道了,妻子说,这个人没良心,他快要死的时候只想着他的菌草,不想我们。
尤溪县的示范点取得成功后,林占熺在福建开更多的培训班,在一次厦门的培训班上,宁夏彭阳县的县委书记找到了他,想邀请他带着菌草技术去宁夏。1997年4月,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想,如果菌草技术能在贫困的、生态脆弱的地方试验成功,就更有说服力。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缺乏说服力是推广菌草技术的困难。他一定要挑最难的事情做。1998年,菌草技术来到闽宁村,《山海情》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此后,他又带着菌草去往非洲,他的一生再也没有和这些野草分开。
林占熺的一生也恰如这野草。他出生于1943年的闽西农村,啃的是芋头和地瓜,一年到头就是盼望收谷子。一件棉衣从爷爷传给父亲,他上学了,传给他,等他上了四年级,又把棉衣给弟弟。衣里的棉已经一团一团的了。60多年过去了,他还能回忆起当年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生活,这个78岁的老人闭上了眼睛,伸出手,在空气中抓住了一根放牛绳,模仿清晨从被窝里被父亲拉起去放牛的经历:眼睛还睁不开,走路的时候,走走走,脚趾头踢到个石头,踢一下很痛,才醒过来。
一个更悲苦的故事是,林占熺的祖父去世后,家里没有钱给他买棺材。父亲把田抵押,安葬了祖父。但农民没有了田便没有了根,后来,是祖母狠下了心,把亲生女儿也就是林占熺的姑姑卖掉,才把田赎了回来。
林占熺的一生伴随着新中国的历史。他是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后来他成为大学教授,衣食无忧,但童年时见过的贫苦,他忘不掉。他见证国家的巨变,在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党培养的科技工作者,他把人民的概念真正装进心里。当他回到家,外孙女上来抱住他,他感觉到这是天伦之乐。但他立刻会想到,那么更多人的天伦之乐呢?自己享受到了,又该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呢?最大的驱动力还是老百姓,还是这个事对老百姓有价值,对人民生存发展有价值。这才是无尽的动力。
这是一个离当代年轻人很遥远的叙事,他言之凿凿地谈起来,又补充说,这些话很大很空,但他真的相信。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____颇为感慨:“我当国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继续推广菌草。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
一株中国菌草的全球旅程,沿途播撒着友谊的种子。对于许多国家的老百姓来说,虽然未必去过中国,但一株改变命运的菌草,以及一群干到“月亮出来、黑灯瞎火”的技术人员,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这个遥远国度的善意和温暖。
巴新原国防部长专门为自己的女儿命名为“菌草”,并在报纸上公布。他说,我要让巴新人民记住,菌草是中国人民帮助我们的一个好项目。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少发展中国家政要慕名而来。在“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碑旁,他们种下一丛丛菌草,表达对中国的感激和敬意。
2021年3月29日,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从福建省为起点,走出福建到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走出中国到巴新、卢旺达、斐济、南非,30多年,菌草顽强地生长着。
从最初几个人到如今近百人,这个孕育了中国菌草技术的菌草研究所也慢慢壮大起来。今天,所里的专家组深入中国乡村,奔赴世界各地,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畅想,关乎菌草产业更广的未来。
来自中国的菌草正展开一场世界旅行。扶贫减贫、生态保护、绿色能源……这些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则拓展着这场旅行的界限。“只要在需要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价值,这是一棵中国草,心系人类共同命运。”林占熺说。
未来,跨过南太平洋、沿着尼罗河畔、顺着黄河奔腾的方向、越过中国北境齐齐哈尔的冬天……他们还要和菌草一路前行。
在____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闽宁两省区同频共振,确定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1997年闽宁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时任福建农业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的林占熺和工作队员们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来到固原市彭阳县推广菌草技术。
彭阳县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林占熺担心影响食用菌生长,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队员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半年后,用作物秸秆栽培香菇、平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但当地农民大多半信半疑。林占熺选了27个示范户,手把手教他们种蘑菇,这些农户当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1997年4月,林占熺(左一)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在宁夏彭阳县试种菌草(资料照片)。
1998年10月,福建农业大学向福建省政府建议,利用包括菌草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在宁夏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____对此作出批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求“扬长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这为利用菌草技术开展对口帮扶宁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思路。
此后,林占熺团队长期坚持在宁夏贫困山区驻村驻点,菌草技术在9个贫困县大面积推广。到2007年,宁夏1.75万户农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年产值近亿元,菇农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产业,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当地一位老人为此兴奋地编了一段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好。”
为表彰林占熺在菌草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成绩,2000年6月,福建省政府为林占熺记一等功。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____出席了颁奖会,他指出,福建菌草技术的优势在全国相当突出,要继续让它在扶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林占熺牢记____的嘱咐,带领团队继续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开展菌草技术扶贫,探索如何把西北地区的生态治理和菌草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的一线,他的身影出现在沙漠荒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至今,林占熺的团队已筛选、选育49种菌草,菌草技术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扩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众多领域。
2010年,林占熺团队在闽宁镇荒漠上种植的巨菌草,经专家验收亩产鲜草20吨,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经过反复实验,林占熺发现,菌草不但能致富,还能治沙。“菌草生命力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固沙功能。菌草还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林占熺说,巨菌草、“绿洲1号”等高产优质的菌草新品种已成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从2013年开始,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第一年,他们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林占熺还发现,“绿洲1号”菌草能耐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可以在黄河滩上安全过冬。
乌兰布和菌草防风治沙基地的试验结果显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动、半流动的沙地,2013年种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固沙作用。并且,鲜草亩产量平均达12吨,一亩沙地种植菌草产值可达近3000元。在种植菌草后的沙地上栽培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长势良好。
今年6月8日,中宣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位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与记者见面交流,林占熺就是其中一位。林占熺展示了乌兰布和菌草防风治沙基地的照片,并表示,要在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
全国重点林业发展县尤溪县的一个村子被选为首场试点,村民们犹豫不决,顾虑亏本了怎么办,甚至还有人怀疑林占熺是骗子。无奈之下,林占熺郑重承诺:“亏了由我赔,赚了我一分不取,全归你们。”好说歹说,才有二十七户表示愿意尝试。经林占熺手把手教种,这二十七户都用菌草“变出”了香菇、毛木耳、白木耳,当年就获得成功。尤溪县“以草代木”种菌的农户从此越来越多。
很长一段时间,林占熺两头跑,上午忙完学校的事,马上坐车或搭船奔农户家,和他们一起下地栽种,还要免费开办培训班。
1989年从乡下试点回福州的公路上,林占熺乘坐的客车在一个急拐弯处失控,向十多米深的山沟翻滚下去。一番施救,林占熺在医院缓缓睁开眼,一旁的医生说:“你左肋骨断了两根,骨膜都给刺破了。”林占熺等不及自己的伤痊愈,总是一天当两天用,一人当两人用,足迹几乎踏遍尤溪的所有村落。他的伤养了好久,才完全康复。
经过林占熺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六年间,他们举办了上百期免费短训班,参加听课的农户近两万人。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的农民,从最初的一个试点村,到遍及全县各乡镇一百多个村庄四千多户。
随着这项科技兴农项目在全国数百个贫困县大范围铺开,菌草对扶贫减困、生态保护、绿色能源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0年,全国各地种植菌草累计三百多万亩,产值已超三百亿元。
“地上不长草,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这首民谣说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戈壁滩。
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项目。
4月15日,林占熺和助手带着六个满装菌草草种的箱子,从东海之滨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现实条件比想象的要恶劣十倍。这里贫穷、寒冷,最低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气候条件与福建截然不同,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错开福建主产区的出菇季节,生产反季节菇类;选取当地废弃的窑洞,来个“窑洞种菇”。犹如当年,团队也在当地首选27户农户作为试点,为了确保户户成功,他和同事们每晚都沿着崎岖山路,借着月光、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察看菌草菇的生长情况,就地解决问题。在林占熺的细心呵护下,二十七个示范户没有一家落空,“福建菌草”在彭阳县成功扎根。
翌年,林占熺又带着技术员来到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永宁县闽宁村。闽宁两地规划建设中的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正等着他指点迷津。
这是个在荒漠上建起来的移民村,两万名移民,男女老少,莫不怀着强烈的脱贫愿望。在他的率先垂范下,团队全部不住宾馆,而是进村驻户,住菇棚,一对一进行指导。
吹尽狂沙,不负“金草”美名!闽宁村第一次种植菌草,亩产鲜草十二吨。
林占熺的技术使荒漠变绿洲找到了一条新路。他带去的菌草,在宁夏被称为“闽宁草”“幸福草”。
2021年春,一部反映闽宁情深、福建援助宁夏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央视热播,林占熺的事迹被艺术化地呈现,触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美特网 » 《山海情》原型林占熺先进事迹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