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旅行猫给各位分享喜马拉雅山的天气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南北极哪一个更冷?(南极,北极哪个更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南极和北极哪一个更冷?原来差距有这么大,真是涨知识了
珠穆朗玛峰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是指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差较大。
西藏的天气整体来讲还行,除了藏北和阿里无人区,西藏的气温非常适合人类活动,特别是旅游。
夏天,白天温度基本上都在二十五度以下,晚上在十度左右;
冬季,白天在十几度左右,晚上在零下几度,而我们的旅游活动都集中在白天,
所以,夏天感觉不热,冬天也不会太冷。
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气候迥异。山南气候暖热湿润。如墨脱(海拔1130米)和樟木(2300米)两地,最热月均温分别达22.1℃和17.3℃,年降水量分别为2300毫米和2800毫米,位于山麓的巴昔卡(157米)的年降水量则超过4400毫米。山北温凉干燥,一般最热月均温多低于10℃,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两坡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农业生产差异均大。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为例,南坡地势险峻,河网密,流水侵蚀强,原始森林葱郁,植物种类丰富,森林土壤多样。山地垂直带是:①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为热带雨林和委雨林-砖红壤性土壤带。②1100~2300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带。③2300~2900米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棕壤带。④2900~4100米(森林上限)为山地寒温带云、冷杉暗针叶林-暗棕壤和漂灰土带。 ⑤森林上限~4400米为亚高山寒带杜鹃、山柳等灌丛和高山嵩草草甸-亚高山灌丛土和高山草甸土带。⑥4400~4800米(雪线)为地衣、苔藓与座垫植物等组成的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寒冻土带,雪线以上为高山永久冰雪带。垂直自然带属海洋性湿润型系统。种植上限不超过4000米。在山麓谷地内可种植水稻、鸡爪谷、玉米与小麦等多种作物,一年两至三熟。可种茶树、甘蔗、甘橘与香蕉等。密林中常见麂、麝、黑熊、猴、小熊猫、各种毒蛇和羽毛鲜艳的鸟禽等。北坡地势相对和缓开阔,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湖盆与宽谷地形发育,河流稀少,干旱剥蚀较强,森林面积骤减,除东部河谷地区有森林分布外,海拔5000米(高山草甸带下限)以下多为紫花针茅等禾本科植物组成高山草原带。海拔4000米以下较温暖的河上游与中游宽谷则为山地灌丛草原带,属草原土壤类型。垂直自然带属**性半干旱型系统。大部分地区为天然牧场,仅沿河沃土辟为耕地,可种植青稞、小麦、油菜和豌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最高种植上限在聂拉木附近海拔4760米处,有野牦牛、藏原羚、旱獭、鼠兔和狐等野生动物。
喜马拉雅山脉东湿西干,西段(东经85°、吉隆一带以西)的山麓地带已无热带森林,并在干燥河谷中出现长叶松、长叶云杉及霸王鞭类浆质刺灌丛。
温度适宜,天气晴好,除了常备的的衣服外,最好带些冬季的衣服,预防夜间气温下降,做好保暖。 简介: 西藏自治区,古称“蕃”,简称“藏”,首府拉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自然气候: 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年平均气温是-19.6℃。 11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最低气温可达-50℃,平均气温在-30℃左右。 据珠峰脚下的定日气象站的无线电探空资料表明,在海拔7500米的高度上,最冷的月份是2月,平均气温为-27.1℃,最热的月份是8月,平均气温为-10.4℃,年平均气温为-19.6℃。 扩展资料 珠穆朗玛峰位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部山脉位于尼泊尔,北部山脉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我国和尼泊尔一直在就珠穆朗玛峰问题进行争论,直到1960年两国签署了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协议,该协议的内容反映了两国对珠穆朗玛峰地理环境的考虑,该协议的内容包括,珠穆朗玛峰的南部由尼泊尔管辖,北部由中国管辖。 自从我国和尼泊尔在珠穆朗玛峰签署协议以来,双方都遵守了协议的内容,但是,珠穆朗玛峰北部和南部的攀登条件并不相同,南部的山脉相对陡峭,探险者无法成功地通过南部的山脉爬上山顶,在中国管辖范围内的北部山区,登山的难度远低于南部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珠穆朗玛峰
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扩展资料 1、西藏,简称“藏”。西藏自治区(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语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转写:Bod rang skyong ljongs),首府拉萨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2、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 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 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西藏(西藏自治区)
对流层的辐射来源不是大气辐射,而是地面辐射,所以越靠近地面受到的辐射越强
我们的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等许多层,由低到高顺序分布
我们知道对流层的主要成分是水汽、二**碳和固体尘埃,这些物质能够吸收长波辐射,根据物理学的原理,相对低温的物体放射长波辐射,相对高温的物体放射短波辐射
太阳放射太阳辐射,由于太阳高温,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无法被对流层的二**碳、水气和固体尘埃等物质吸收,于是来到地面上,被地面吸收,由于地面相对低温,所以再放射出长波辐射,这时大气才能够吸收地面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所以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离地面越近气温就越高
平流层中分布着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短波辐射,因此可以直接受太阳辐射,这样,平流层也就越离地面近气温越低
对流层上冷下热,造成热空气可以上升,冷空气可以下降,这样的话空气对流活跃,所以叫对流层,因此这一层的云雨现象活跃,因为云雨现象的本质就是对流运动
而平流层正相反,造成空气对流很困难,大气稳定,因此飞机多飞行于这一层
大气接收到地面辐射之后由于温度也比较低所以也放出长波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的原理就是大气中二**碳过多,更容易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进而在放射出长波辐射来,所以农民用烧火的方法防止霜冻,就是要增加二**碳的浓度,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
云彩中的水汽也可以加强大气逆辐射,所以多云的夜晚就比晴朗的夜晚要热
关于这些知识,您可以查看高一的地理书中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热力状况一节
下面是我当家教的讲义,相关部分粘贴在下面:
3. 需理解的问题:
3.1. 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对流层厚度与大气对流运动的强度有关,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所以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可达17~18km;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只有8~9km;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大约10~12km。另外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3.2. 天气状况与气温日较差: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多。
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少,气温高,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少。
3.3. 大气垂直分布与大气热力状况的联系:
3.3.1. 太阳辐射阶段:平流层的臭氧层起到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
3.3.2. 大气辐射阶段:对流层的水汽和二**碳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释放出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等长波辐射
3.4. 大气温室效应的意义: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有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3.5. 温室效应的过程
3.6. 大气各层各种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
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特点的原因
对流层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原因: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1.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km以上,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原因: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3.有利于高空飞行 原因: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1.气压低,空气密度很小
2.8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原因: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3.7.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3.7.1. 正午太阳高度角:面积、路程
3.7.2. 天气状况:
云量的大小和云层的厚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小,因而晴天比阴天太阳辐射强。
3.7.3. 地势高低:空气密度、路程
3.8. 大气各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8.1. 对流层:
对流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矿物燃料使对流层中的二**碳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
3.8.2. 平流层:
臭氧层是人类的天然屏障;
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制冷行业发展,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臭氧。
3.8.3. 高层大气:
电离层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
4. 几个重要的数据:
4.1. 氮气、氧气、二**碳在干洁空气中的比例
4.2. 大气的质量有3/4集中在对流层
4.3. 对流层高度:
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4.4. 平流层高度:对流层顶至50~55km
4.5. 臭氧层高度:22~27km
4.6. 电离层高度:80~500km
4.7. 大气上界:2000~30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