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晁错为何会落得一个腰斩的下场?他做了什么

  晁错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川人。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这么大,必须要建立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保护百姓。

  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皇帝与地方官员之间的统治者。自古以来,能称霸一方的藩王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就是皇亲国戚,一般都是由皇帝亲封。藩王们的势力割据一方,但拥兵自重,经常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就使得许多皇帝都打起了削藩的主义。

  历史上最有名的削藩一共有四次。汉景帝因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唐宪宗虽有心,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而明朝的削藩目标直指朱棣,最后就是清朝的削藩,过程虽然艰难,但其结果确是可喜的。自古以来主张削藩的大臣不在少数,晁错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政治家晁错

  晁错,西汉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小就爱读书,每天行走坐卧间书卷不离手,童年爱读书的习惯也奠定了他以后在朝廷中的地位。汉文帝时期,晁错被任命文太常掌故,因为他一直在学习法家思想,所以在朝廷征召研究《尚书》的时候,被太常派遣去济南学习。

  学成儒家思想后,晁错被天子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直到后来被升为博士。晁错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完美融合,主张振兴经济,强调农业发展,表明了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减免农民的赋税。

  因为晁错能言善辩,察言观色的同时还能精准地揣摩到皇帝心里,善于分析问题利弊,及时给皇帝指出错误,深得皇帝的喜爱,也深受太子刘启的尊重与信任。

  二、强行消藩

  汉文帝前十一年,匈奴人为了扩从地盘,时不时地就来骚扰我边境,边境百姓苦不堪言。皇帝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发兵征讨,晁错上书向皇帝陈情,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

  比较意外的是,皇帝觉得他这个点子不错,很好,确实可以有效的抗击外敌,但对他好一通褒奖的同时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赏他金银,但却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一个建议没被采用,晁错又有了一个建议。他上书提出要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的方法抵御外敌,幸而这个建议被皇帝采纳。而后他又多次提出削减诸侯势力的改革方法,但没被皇帝采用。

  汉文帝后元七年,太子刘启即位,将晁错提拔为内史。有了新皇帝的撑腰,晁错的权力越发得大了,他经常单独面见皇帝,讨论国家大事。许是皇帝对晁错有滤镜的缘故,无论晁错说什么,皇帝都对他言听计从,可谓是要什么给什么,想什么来什么,风头一时无两。

  皇帝由老子换成了儿子,但晁错的思想却没改变,景帝二年,他再次陈情,请求削减诸侯封地。因为他深受皇帝喜爱,在朝中势力庞大,建议提出后,没有人敢公然反对。

  皇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将胶西王、赵王、楚王、吴王的所管理郡县的权利全部收回。这一政令发布后,诸侯哗然,纷纷上书反对,可是有什么用呢,小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

  皇帝是天子,是上天派来管理的人家的,他们不敢惹怒上天,动不了天子,就将怒火全部转移到了晁错这个始作俑者身上。

  晁错的父亲听到儿子这一事迹后,火急火燎地赶到晁错家中。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好几天,从个人厉害关系到国家民族大业,一个没有落下地全讲了一遍,可是晁错根本停不进去,他父亲见劝解无果,叹气而走,回到家后,觉得迟早要出大事,就自行了结了性命。

  三、被牺牲的晁错

  晁错这一建议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削藩令下达以后,吴楚赵七国联合在一起,经过了十几的密谋后,终于以诛杀晁错为由联名起兵反叛。皇帝这时有些慌了连忙着急晁错商量对策准备出兵。

  晁错作为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丝毫没有一点愧疚之心。他提出了一个用现在人看来比较苟的建议——他建议皇帝御驾亲征去打仗,而自己则留在京城处理事务。由此看出,晁错虽然有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野心,却没有一点担当。

  皇帝召见曾任吴国丞相的袁盎,袁盎却认为七国叛乱并不足为据。因为这一切的根由全部来自于晁错,只要将晁错杀了,恢复各国原来的封地,便可以平息这场战乱。皇帝听到这便沉默了,经过了多重考量,决定牺牲晁错平息叛乱。

  四、腰斩于市

  虽然做出了这个决定,但皇帝的心里还是有点不舍得,不然也不至于拖了十天。由于在朝中树敌过多,十天后,朝中数位大臣联名上书弹劾晁错,并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这么看来当初晁错的父亲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自尽而死总比背上骂名要好得多。

  皇帝终于准奏,但晁错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为了能够顺利将晁错拿下,皇帝遣人到晁错的家中,谎称朝中有事,此时的晁错春风得意,哪料到自己会遭遇杀身之祸。他的车马经过长安东市的时候,来使宣读圣旨,当时的晁错还穿着朝服,就这样被稀里糊涂地腰斩于闹市中了。

  晁错死后,前线军情来报,诸侯叛乱并未平息,清君侧只是借口罢了。皇帝深以为然,遂降诏讨伐叛乱诸侯,比较有意思的是,不到三个月,那些叛乱的诸侯便全部偃旗息鼓了。

  晁错其人,显然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君子,但坏就坏在他一直在考虑自己。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人,就不应该太过于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像让皇帝御驾亲征,而自己却龟缩在朝中,倘使当初他自己带兵去讨伐七国,那结果后不会不一样呢?他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没想到最终却害了自己。

  七国平叛后,皇帝派遣官员驻扎诸侯封国,使其不再继续有掌握权力的机会。诸侯国失去了治理封地的权利,其中最为受益的就是皇帝了,晁错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却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为国尽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晁错 汉朝

猜你喜欢

  • 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美人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远交近攻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中山装的由来历史和特殊含义
  • 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