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的文案(游学朋友圈配文)

结束2018年暑期乡土中国少年行研学项目后,时常叨念两个朋友的话:前几年,有个设计师朋友自驾黔东南后向我抱怨,怎么跑了一个月,什么都没看到;前几天,参加研学营家长们反馈说,孩子们明年还要来,而且开学在班里分享暑期经历,贵州行独特、精彩,现场圈粉。

都是贵州黔东南,怎么差别这么大呢?其实差别也不大,就是我在或者不在。

如果一次出行的品质与体验,取决于具体的人或者具体的程序,而不是所在地的资源,那它就更像教育,而不是旅游。

游学是一种教育

2018年游学市场火了,当然贵州旅游也很火,所以在很多知名的文化特色村寨,不同游学团队有可能会相遇。大家相互打量着,是不是区别在于有的统一了帽子,有的统一了服装,有的统一了背包?

游学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里,很容易被“游”这个字污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都已耳传心授,游玩着还能学点东西,何乐而不为?很多游学组织者会在招募文案里突出:寓教于乐。

相反,我们设计营地内容时,首先就没考虑过要让营员有多快乐,用领队老酥的北京话来说,你胳肢别人笑,那不是真乐。所以开营的时候,我们开宗明义告诉大家,你们是来学习的——5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5个特色村寨、5个民族支系,5段让你们足以向同学炫耀的独特体验。对此,营员们好奇、欣喜也有疑虑,但实际上整个暑期7个游学团,上述学习内容的完成率超过95%,且大家乐此不疲。

学习是快乐的吗?恐怕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入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自我介绍后,回答“旅行是什么?”然后,我们承诺营员,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拥有一段不一样的旅行。

我们没有说但心里给自己一个目标,你们自己也会不一样。我们对营员的态度是发现与改变,这,不就是教育吗?

营员基本来自核心城市的丰裕家庭,除了重点学校学习,各种课外学习必定也少不了,但有一半的营员还无法自信、完整地自我介绍。可喜的是,大约有1/3的孩子会说,我最难忘的旅行,是因为认识了谁,学到了什么。

是的,让精力旺盛的8~10岁孩子去学习绣花和蜡染,在陌生或者简陋的环境去行动、判断、抉择,确实不是容易的事,但即便是那些被判断有自卑或自闭倾向的营员,也会逐渐尝试表达、由衷欢笑。

此次旅行的蜡染围巾、刺绣钱包、花草手工纸,是孩子们的第一件作品,也很可能是最后一件,他们当中也绝少有人会再去研究苗族的文化与历史,但认识新朋友的愉悦、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团队协作的欢畅,才是我们想给他们的。

贵州旅游的崛起,除了基础设施的系统提升,最重要的是给了市场一个决定性的信号,乐观地说,是这里的自然人文不一样;悲观地说,这里是最后的一片自然人文不一样的所在。来干什么呢?来看甚而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城市里,体验经济呼号得甚嚣尘上,没想到在远山的村寨里先开了花。

在这样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倒挂当中,很多冠名游学的项目启动,很多这样的团队在山间、村寨相遇,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称得上游学。

游学,游学,行路,思考,在教育之中,总有带路的人,所以,才有求道与问道,当然,也有可能遇到带错路的人。以我们所看到的游学来说,能够达到教育品质的线路,非常少,原因也简单,因为并非做教育的人在做游学,传统旅行社自然做不了这个事,很多当地团队提供的内容很精彩,但又与城市学生的教育需求有差距。

由此,我首先想说的是,游学是一种教育,能胜任游学教育的教师,比能胜任普通教育的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还很小。游学市场起来了,游学服务的供应还远远跟不上。

游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安全,安全,首先是安全,然后才是学习——这句营员家长的话一直回想在我耳边。我们处在一个富足与安全上远超历史任何阶段的时代,而我们对孩子却处于无限的恐慌与焦虑之中。

大人们用无比热爱孩子来对抗焦虑,所以,与其说是孩子们来学什么(或者就像很多家长说的,交给你们我放心,好好学好好练),其实我们发现核心问题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问题,体制教育不太关注这些,在那里家长是教育的帮手,起到某些功能就行,但在游学的全方位接触中,带队老师反而更容易也更愿意去发现与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说所有的营员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主动、自觉、知识面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让人印象深刻,不管家长来了与否。比如泥塘抓鱼这个环节吧,经常是家长们驻足不前时,孩子已经一跃而下,最后所有人尽情参与、意犹未尽。

对此,我们有个初步的判断,亲子游学是让原生家庭强健起来的一种方式。其间,我们老师开玩笑说,这届孩子很行,家长没准有救。玩笑归玩笑,道理也是如此,我的一位参与了游学的师兄说,我们生活的是一个没有父辈指引的时代,我们读的西方育儿书,他们闻所未闻,所以,我们正在努力做好可以指引下一代的父辈。

诚如我们团队会给每个营员阅读的梁启超先生关于教育是育人的演讲,教育“为的是学做人,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看起来对于孩子与家长都是如此,那就大家一起努力吧。

带队老师与家长们同龄,或许可以说是上一代教育中的幸存者,抑或,也对面临的问题感同身受,所以,才有可能完成游学这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游学?

人类的思想永远有两个对立的分支,其一是相信孩子都是天才,只是被我们所荒废;其二,是觉得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被从印刷术到手机的各种东西毁掉了。游学,好像是在寻求二者之间的一种均衡。

前述分析,把游学的门槛抬得很高:解决的是难题,解题的人是高手。不过现实是,由于需求旺盛,游学爆发了。

原因在于,目前,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一个市场痛点,其一是家长普遍觉得学校教育并不足够,政府方面也在推行课外教育、素质教育;其二是以海外教育为目标的诸多中产家庭发现,国外学校所要求的艺术美育与公益参与内容,是个硬门槛,更别说酝酿之中的高校自主招生了。

所以,现在大部分游学都针对孩子,而2018年游学市场的爆发也始于暑假。那么,什么样的游学可以脱颖而出呢?

本文之前的两个判断,是在中国宏观的历史阶段来看游学的兴起,现在我们从游学本身作为一种教育产品来分析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完整和不同。

现代教育的大部分,就是卢梭在《爱弥儿》里特别反对的那种教育,与学生生活与需求毫无关系的知识、片段化没有来由的经验,被强行灌输给大脑,可双手和身体却被闲置了。但人的各种能力,大部分并不能从课堂上获取,而需要与自然的接触、与人的交往、在任务与课题中完成,游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游学结束,孩子们的意犹未尽来自哪里呢?那就是久违的成就感,无论是手工做一件作品,还是组织一台歌舞晚会,具体来说就是,“我从头到尾完成了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与别人不一样”。

我一个朋友说,现在假期小朋友对于去美国、欧洲的兴趣都不大,因为都去过,也因为谁去都一样,听到去苗寨,却非常兴奋,因为这里不一样。所以我看到中国最有趣的游学路线,都开始围绕贵州、江西、甘肃这样因为封闭、落后曾经几乎被人遗忘的省份展开,因为这里不一样。这里,还有从播种到收割,从原料到产品的完整的生活与工作。

2018年临近国庆节的时候,到贵州的高铁车票一票难求,机票更是涨到全价,我开玩笑说:贵州旅游太贵,快玩不起了。这对于游学来说也是事实,一次游学的支出(不含大交通费用)远超过带机票的新马泰线路(当然那样的旅游有其营利模式)。由此我很担心游学市场的火爆造成价格竞争,优质的资源、教师、服务缺乏空间,使得一项物超所值的教育投入变成一种徒有其名的观光旅游。

注释:乡土中国行研学项目,由广州素质教育机构学以成人与贵州民族文创机构晟世锦绣合作发起,以苗侗村寨生活方式为研学核心,主要包括村寨生活、非遗技艺、农事体验等内容,线路设计、课程设计、资源支持等几方合作力量均为北京大学校友企业。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标签:

猜你喜欢

  • 早餐美好心语(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 2023年跨年文案
  • 发夕阳的朋友圈文案(精选24句)
  • 高情商拍一拍文案(精选68句)
  • 朋友聚餐高情商文案(精选46句)
  • 积极向上生活的文案(精选49句)
  • 适合发朋友圈的酒店文案(精选20句)
  • 岁月沧桑的文案(精选61句)
  • 配雪景的唯美文案(精选78句)
  • 还钱文案(精选69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