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空城计〞,人们马上会想到最广为人知的《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
一提到〝空城计〞,人们马上会想到最广为人知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空城退敌〞的故事。事实上,在古往今来的中国战争史上,战场上演的〝空城计〞很多,下面盘点几个真实的〝空城计〞故事。
空城计是古往今来的中国战争史上36计中的第32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就是在紧急关头,以大胆的冒险行动来造成敌人错误判断,经常能够达到排难解危之目的。空城计中所含的这种谋略思想,古人不仅用于守城,也用于敌众我寡的遭遇战。作为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用实力战胜敌人,而是透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惊退敌兵。使用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胆量。
据史书记载,包括虞诩、赵云、曹操、祖珽、诸葛亮等人皆使用过空城计。
1、史上第一个〝空城计〞
正史中最早出现的〝空城计〞为春秋时代,楚国令尹子元以兵车600乘进攻郑国,兵临郑都城下,郑国大夫叔詹大胆使用空城计,楚国军队见郑都内城的闸门都没有放下,议论了一阵后撤退。
话说鲁庄公28年(公元前666年)秋,楚国大将令尹子元率领600辆车乘的强大兵力进攻郑国,郑国国力较弱,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楚军没费多大劲就攻破了郑国都城远郊的桔秩之门,很快600车乘又气势汹汹地杀进了都城外郭的纯门,开到了郭内道上的逵市。郑国只剩内城的城门一道防线没有被突破了。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然而,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都的危机。上卿叔詹认为,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郑国有难,齐国定会出兵相助。但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得住。
于是,郑文公不得已采纳叔詹的计策,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县门不发〞,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没有防备的样子。
楚军先锋部队到达郑都城下,见此情景,不敢妄动,驻军等待令尹子元,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领众将领到城外一座山上远眺城内,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觉得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进攻,于是决定按兵不动,先派奸细进城查探,好几天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断难取胜,于是下令全军连夜火速撤回。子元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撤走时,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次日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相信对方已经撤军了。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次战役,双方用了〝空城计〞哦。
2、三国时期曹操使用〝空城计〞
汉献帝兴平2年(公元195年),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狡诈狡猾,肯定是把埋伏埋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又不甘心,第二天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
3、赵云用〝空城计〞击溃曹魏大军
赵云当年成功运用〝空城计〞力退曹魏大军,而且这段故事也被学者们认为是罗贯中杜撰诸葛亮阳平关空城计的素材。
话说东汉建安23年(公元218年)开始,刘备与曹操为争夺汉中展开大战。蜀军占领汉中,并由赵云和黄忠率数千人马驻守。第二年春天,曹操不肯善罢甘休,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过斜谷,直逼汉中,企图重新夺回这个战略要地。
赵云和黄忠见曹兵人多势众,便不与交战,凭险据守。曹操率大军围城数十天,攻不下来,只得撤退数十里,休整待粮。一天,赵云率数十骑兵出营侦察敌情,正碰上曹操率大军出动,狭路相逢。赵云明知自己势单力薄,不是曹兵对手,而且营中兵力空虚,难以抵挡曹操大军。于是,他命令部下主动攻打曹兵,边打边退。
曹操率重兵追到赵云大营门口,见守门哨兵如木偶一般站立着,营内静悄悄的,不见一名士卒。曹操一向谨慎,怀疑周围肯定有伏兵,于是下令立即撤兵。曹兵刚撤退时,阵脚大乱。赵云乘曹军慌乱之际,命令守营士兵擂鼓呐喊,喊杀声震天动地,箭雨点般向曹军射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曹兵大惊,夺路奔逃,自相践踏和落入汉水中而伤亡者不计其数。刘备为此感叹:〝子龙一身是胆也!〞并封其为虎威将军。
4、朱桓用〝空城计〞打败魏将曹仁
《三国志.朱桓传》中记载,吴国大将朱桓也用类似的空城计谋打败过魏军曹仁。
故事发生在吴黄武元年、二年间(222年、223年)。夷陵之战后,魏将曹仁当时正率领数万兵马向濡须(现安徽省无为县城北边)扑来,声东击西,假装要东攻羡溪。镇守濡须的吴国将领朱桓见状忙分兵赴羡溪。
刚派走部队,突然得到情报,说曹仁大军已进到离濡须70里的地方。他派人去追回部队,但部队尚未追回而曹仁军马却已杀到。这时朱桓手下只有5000人。众将不知所措,朱桓却十分沉着,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同时命令偃旗息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
曹仁果然被迷惑了。朱桓不仅因此化险为夷,而且紧接着又抓住时机,发起反击,反而把魏军打得大败。结果斩常雕,生擒王双,斩溺千余人。
5、魏将文聘使用空城计拒退孙权
《魏略》里记载的魏将文聘拒退孙权的一个〝空城计〞故事,陈寿老先生在《三国志.文聘传》注引。
故事发生在曹丕在位的魏黄初7年(226),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一次,孙权亲率五万大军突袭文聘据守的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时逢大雨,石阳城防御工事崩坏,未及修补治理;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文聘听得孙权军卒至,起先也不知所措,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死守也难拒敌。
他苦思之下,很快便想到一个疑兵之计。他命令城里人都藏起来,让人看不见,自己也躺在官舍里不起来。孙权仔细度量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是曹氏的心腹忠臣,所以才委以重任,镇守此城,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不见一点动静,必然其中大有狡诈诡计,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不敢攻打,引兵而去。
6、南朝用〝空城计〞力退北魏大军
这一故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有人说,也许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即使说萧承之从曹操、赵云、朱桓、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不是没有可能。
话说南北朝时代,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7年(公元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
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
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
7、北齐刺史用〝空城计〞保徐州城
这一故事记载于《北齐书.祖珽传》,说的是原北齐重臣祖珽遭贬任北徐州刺史,巧施空城计退南陈侵犯之敌,保全徐州城的动人故事。
祖珽,原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高纬主政时期的重臣,被尊为〝国师〞、〝国宝〞,官拜尚书左仆射,监国史。后因后主奶妈陆令萱及其子穆提婆朝中乱政而被发配到与南陈交界的北徐州(今安徽风阳东北)担任刺史,陆令萱母子意欲借借南陈军之手除掉他。
北齐武平4年(公元573年),祖珽刚到任,陈国军队就突然进犯。因此在南陈军进攻徐州的时候,已接掌军权的穆提婆欲让徐州城陷而杀祖珽,所以虽知危急,不遣救援。祖珽也知道不可能指望救援,于是不闭城门,令守军都下城静坐,街巷禁止人行,鸡犬不听鸣吠。陈军见此情形,莫测所以,怀疑是人走城空,所以不设警备。
至夜,祖珽忽令大叫,鼓噪震天。陈军大惊,登时走散。后复结阵来攻城,祖珽又乘马亲自出击,并令录事参军王君植率兵马,亲临战场。陈军先闻祖珽是盲人,以为必不能拒抗,那知道突然见他亲在沙场,弯弓纵箭,于是相与惊怪,畏之而罢兵,祖珽且守且战十余日,陈军终于退走,徐州遂得以城保全。祖珽最后卒于徐州。
8、唐朝戍边将领用〝空城计〞击退吐蕃军
这一故事记载于《旧唐书.张守圭传》。
张守圭,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戍边将领。他长期戍边,戎马倥偬,多次与突厥、契丹、吐蕃入侵者作战,立了战功,被赞为〝立功边城,为世虎臣〞。
话说开元15年(公元727年),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西南),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组织将士百姓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可是城墙还没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犯,打到城下。众人惊慌失色,张守圭却很镇定,急中生智说道:〝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石头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于是登上城楼,置酒作乐,找来乐工吹拉弹唱,大宴将士。
吐蕃人见状疑城中有埋伏,竟不战自退,张守圭随即纵兵追击,把吐蕃人打得大败。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十万个为什么_家庭百科 » 空城计的故事_战争史上古今8个真实“空城计”故事
美特网 » 空城计的故事_战争史上古今8个真实“空城计”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