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杨二舍化缘(评剧杨二舍化缘上集)

沈阳评剧四大名旦是谁?

1935年“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时,正式开始使用“评剧”这一名称,寓“评古论今”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一个大剧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评剧也进行了改革,剧目表现题材范围的开拓和男演员迅速崛起是变革的显著标志。

评剧的艺术特点也日趋鲜明: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形式活泼、自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韩少云在评剧《小女婿》中扮演杨香草(左一)

“奉天落子”发展阶段在评剧史中占有位置,其诞生地沈阳自然具有深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从沈阳的舞台上出发,风靡全国,被称为“沈阳评剧四大名旦”,乃至最终形成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韩少云和她的“小河流水”韩少云(1931—2003)原名王守贞。河北省山海关人。九岁时加入“三合班”(京、评、梆),专工评剧旦行。1951年入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评剧团任主任。曾先后受教于评剧前辈刘子熙、金开芳门下。刚入道时深受白玉霜、喜彩莲评剧艺术风格的影响,又非常崇尚爱莲君、刘翠霞的落子艺术。自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主演的《小女婿》(饰演杨香草)一剧红遍大江南北。

花淑兰在评剧《茶瓶计》中扮演春红

韩少云的唱腔多彩多姿,在继承了传统戏剧唱腔程式基础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小女婿》中“小河流水”评剧音乐经典唱段——第一句“小河流水呀还是哗啦啦地响”的唱腔,她借鉴了传统剧《花为媒》里“下来了八五(哇)一十三层”一句加以改造而成。“小河流水呀”半句出现了小波浪的感觉,“哗啦啦地响”后半句出现了起伏的旋律,优美动听。第二句“河边的柳树还是(还是)那么样的弯”,用了两个“还是”,然后在“弯”字后用一个小腔修饰,表现了杨香草既有影子依旧的感觉,又有“景物依旧人不在”的痛苦复杂心情。第三句“那一天薅草回来天色晚”,曲调简单,含意深刻。表现了回想起几天前她和田喜哥同时同地幸福会面的心情。第四句“满天的彩霞太阳下了山”,也是从唱腔中借鉴过来的。既有东北民歌小调的地方韵味,又形成了新的一套唱腔。

韩少云的唱腔有三绝:“字清、腔纯、板正”,加上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别具特色“娇”嫩的颚音,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表演和唱腔浑然一体,形成了总体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韩派”。上世纪60年代,韩少云的艺术又进入新的高峰,演出了许多现代戏。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她上演了二百余出剧目。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杨三姐告状》《洪湖赤卫队》《江姐》《杜鹃山》《人面桃花》等。韩少云的传人主要有:著名演员宋丽、杨小彦、刘虹、胡桂秋、周丹等。

花淑兰把《茶瓶计》演绝了花淑兰(1929—2005)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八岁随母亲刘玉芳(评剧艺人)学戏,十二岁开始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十四岁拜刘子熙为师,深受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刘翠霞唱腔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1945年,她在张家口参加《血泪仇》《白毛女》《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现代戏的演出。1954年,她随锦州评剧院调到沈阳为辽宁评剧院二团,后为沈阳评剧院主演兼副院长。她一生中演了许许多多戏,有几出戏是保留剧目,其中《茶瓶计》一演就是五十年,让她演绝了。大幕拉开,花淑兰扮演的春红走上台来,这个俏丽而活泼、天真而善良的丫环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花淑兰在“闻喜”“窥婿”两场戏中边舞边唱,充分利用她的唱功、圆场功和优美的身段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花淑兰生前曾介绍:当年她练跑圆场时,先是用膝盖的两腿中间夹着笤帚跑,后来是夹着细竹竿跑,练小碎步时夹的笤帚和竹竿不许掉。如果步子跑大了,笤帚或竹竿就掉了。这样越跑越快,越练越好。如气儿在空中飘,像鱼儿在水里游,似鸟儿在云中翔。

花淑兰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一方面继承前辈的传统艺术,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曲种的艺术营养加以融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她嗓音清脆甜亮,音质纯净,唱腔高亢挺拔。人们赞誉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享有“金嗓”“戏曲的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称。六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演出大小剧目二百多出,主要代表作有《白毛女》《茶瓶计》《琼花》《谢瑶环》《花木兰从军》《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她热心传授技艺,各地弟子四十余人,主要有:冯玉萍、王镇之、吴丹阳、徐蕴玉、张丽华、郑桂芳等。可谓“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筱俊亭创造老旦全新唱腔筱俊亭原名张宗善,1921年生在天津,祖籍山东乐陵。她八岁拜师杨义,走街串巷卖唱。后又拜朱金才为师,十岁在天津加入白玉霜戏班。十四岁离开白玉霜戏班,流动于天津、唐山等地。1952年以后,她先后担任锦州评剧院三团团长、辽宁评剧院二团演员队队长及沈阳评剧院副院长。

1956年,筱俊亭三十六岁,嗓音已经定型,浑厚纯正、甜美圆润、刚柔相济。她的身形已经发胖,更适合演一些老年妇女为主要角色的戏。在传统戏中从没有过以老旦挑大梁的剧目,筱俊亭却大胆实践,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老旦形象,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老旦唱腔。她的《杨八姐游春》唱腔刚毅、洪亮、豪放、巧妙。在“要彩礼”一折中,她以细腻传神的表演将佘太君的刚直不阿、幽默风趣的性格层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佘太君要的“几色彩礼”是:“我要你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黑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要你三两六,搂粗的牛毛要三根,公鸡下的蛋要八个,雪花晒干要二斤”“一步一棵摇钱树,两步两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金马,聚宝盆上站金人,金人身高一丈二,不沾铜铁全要金”。老太君字字句句铿锵作响,直逼皇帝昏君儿的心窝。“泰山不倒女儿不出嫁,黄河不干女儿不成亲,万岁要选杨八姐,等八十八岁再成亲”。要得老丞相心中暗喜,随波逐流;要得宋仁宗目瞪口呆,怒气冲天。

筱俊亭发挥了中音区浑厚、低音区沉稳的长处,创造出一套比一般评剧唱腔低四度的唱腔,创立了评剧老旦行当。筱派唱腔粗犷豪爽,低回浑厚,刚柔相济,韵味浓郁。善于运用“掏、闪、顶、垛、急、顿、搓、抡”等手法,节奏变化绚丽多彩。代表剧目有:《打金枝》《对花枪》《母女俩》《南海长城》《杨八姐游春》《穆桂英挂帅》等。筱俊亭热情传授评剧艺术,弟子有:曹小雄、刘彩玉、滕文秀、新少敏、李冬梅、郑筱娣等。时任文化部部长高占祥称道她的唱腔“韵味醇厚,低回婉转,柔刚相济”。戏迷看她的戏无不凝神屏息,连声叫绝。

2006年年末2007年岁首之际,已年逾八十五岁高龄的筱俊亭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评剧名家演唱会”引起了轰动。筱俊亭是当今评剧界旦角六大流派(白、新、鲜、韩、花、筱)唯一健在流派创始人。筱老晚年一直致力于评剧振兴活动,每年都有数十场的演出。这次在女儿小筱俊亭的陪伴下,为首都的观众演唱了她的代表剧目《小院风波》和《杨八姐游春》的精彩唱段。

筱俊亭在评剧《打金枝》中扮演皇后(左二)

三大青衣之一的鑫艳玲鑫艳玲(1926—1988)山东省人。幼年家贫,被父母卖给人家,她不知父母是谁。十一岁时,她被养母带到吉林省海伦县(今黑龙江省)送进戏班,拜张振东(艺名四季红)学艺。十六岁正式登台,闯荡江湖,经常演唱的戏有《刘翠屏哭井》《珍珠衫》等。1949年,她参加唐山评剧团(后改为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演出新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折聚英》等。1949年在沈阳戏曲汇演时,她演出的《新贪女泪》荣获特等表演奖;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她演出的《新打狗劝夫》荣获表演一等奖;1953年,她与武宝盛合演的《杨二舍化缘》(晏甬创编),荣获东北大区戏曲汇演表演奖;1963年沈阳市现代戏汇演,她主演《霓虹灯下的哨兵》荣获优秀表演奖;1961年,她演出的《祥林嫂》深受好评。

鑫艳玲主演的评剧《祥林嫂》

鑫艳玲扮相秀丽,嗓音甜美,唱腔优美,善于传情,尤其擅长扮演悲剧人物,真切感人。她与小白玉霜、鲜灵霞三人被誉为“评剧三大青衣”。“文革”中下放农村,返城后因身体欠佳,过早地离开了舞台。

“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是一个文化区域内艺术特色的代表,也是辽沈人的骄傲和自豪。韩派的《小女婿》、花派的《茶瓶计》、筱派的《对花枪》奠定了三大流派艺术的基础,已成为沈阳评剧院评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东北评剧艺术的主体构成。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加上沈阳评剧院的鑫艳玲(已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并称为东北评剧“四大名旦”,在全国评剧艺术界占有重要席位。1961年,沈阳评剧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

剧种到底有哪些呢?

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

1、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被称为国剧,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2、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7]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3、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带,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

4、评剧

评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等。

5、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刘巧儿是什么剧种?

《刘巧儿》是评剧剧种。

《刘巧儿》,中国评剧作品。作者王雁。据1943年袁静剧本《刘巧告状》和说书演员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

评剧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历史沿革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

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工业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

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

杨二舍化缘讲的是什么故事

杨二舍幼年曾与燕山王怀之女王美荣定亲,二舍父母下世,备受伯父虐待,对亏堂妹帮助,由管家张宽随同逃出家乡,奔赴燕山投亲。途中,又被张宽谋害,幸遇樵夫将他救下。张宽得行李钱财后,冒名去王府投亲,王怀不辨真伪,即款待收留。不久,杨二舍赶到王府,因衣服褴褛,反说他冒认姻亲,被乱棍逐出。

杨二舍走投无路,在关王庙栖身,一日,出外化缘,路过王府花园后门,不禁怒从心起,痛斥王怀不义。恰巧王美荣在花园游玩,闻声登上墙头探望。二舍说明来历,二人相认,倾述衷肠,当夜又在花园相会,王美荣资助二舍进京赴试。后二舍得中状元,与王美荣完婚,张宽受到应有惩罚。

西路评剧是在什么时候兴起的?为什么现在几乎听不到了?

1958年中国电影院发掘恢复西路影评后,张淑桂、刘淑萍等艺术家成为西路影评的代表人物。 张淑桂是一位全面、系统、长期运用,且善于建树西路评剧的传承人,她汲取各流派之长,巧妙地将传统评剧与西路评剧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戏曲剧种,是众人喜爱的剧种之一,位于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它以清末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凋谢在口莲花上》为基础形成,先在河北农村流行,再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东北地区流行,出现了女演员们。 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戏剧逐渐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至今华北、东北一带评论剧仍很流行。 剧评有东路、西路之分,以东路评剧为主。 评戏的另一部派西路评剧,20世纪初西路莲花落花发展,原名“北京平平”,后改称西路评剧。 1893年,宝坻/(现属天津。 莲花以艺人金叶(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中心的班社,首先进入了北京公演。

此后,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莲州)、今天津蓟县)、花旦)等相继进京,成为西路评剧的奠基人。 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河北梆子、老调、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首次有小戏形式,与河北梆子经常同台演出,被誉为“双下锅”。 西路评剧以河北民谣为基础,唱腔高亢、唱腔长,多用“依嗬、依嗬”作装饰音和猜字,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唱腔。

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摊”或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 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去上海演出过。 著名演员选择窗帘红是当时去上海演出的主角。 但是,在那之后,由于一些客观的理由,曾经消沉过一次。 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在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以前男演员演旦角,生、旦音域一样。 改革以后,女演员开始扮演旦角,歌曲的调子、表演、台词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58年以后,中国评论家先后上演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刘伶醉酒》,长春评论家也上演了《吹鼓手告状》等西路评论剧的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论家演出的《甜蜜的事业》、[0x9A8B]等也采用了西路评论家的唱腔。

戏曲《杨二舍化缘》描述的是什么年代的事呀

1、王金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同名唱词改编,剧中写,杨二舍与王洪女儿王美蓉定亲后父母去世。二舍婶母张氏为谋杨家财产,派人追杀杨二舍,幸得樵夫相救,二舍得以幸免。二舍去王府投亲,美蓉父王洪非但不认,反将二舍驱出,二舍无奈落于寺庙为僧。

2、一日,杨二舍化缘至王府门前,借机大骂王府,王美蓉闻迅遂对其隔墙盘问。二舍细说前情,夫妻相认,并于当夜三更二人花园相会。时,王美蓉以金相赠,嘱二舍进京赶考。杨二舍赶考得中,夫妻团圆。 

扩展资料:

《杨二舍化缘》传统剧目。又名《王美容观花》、《花墙对诗》。杜小楼、王金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同名唱词改编。该剧文学性强,有“诗剧”之称。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杜小楼、王金香等,首演于大连与东北各地,流传至今。

标签: 评剧杨二舍化缘

猜你喜欢

  • 股票指数涨跌与个股关系是什么
  • 七洲客分享官项目到底是什么?个人能参与跨境医药吗
  • 四川有哪些茶叶品牌
  • 个人理财目标是什么 如何制定个人理财目标
  • 济南哪里能打个人征信 打印征信需要什么证件
  • 高收益投资有哪些 不同的种类其特点不同
  • 周末被领导艾特要不要回 多数网友会选择不回复
  • 童年记忆百货店被罚 已被市监局从重处罚
  • 离婚冷静期女方住哪里比较好
  • 在离婚冷静期买房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