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人在天涯。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拓展资料
出处:《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下一句,是一句话的下半句,是对上一句的补充,使之上下呼应、完整表达。
下一句是: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语出清代作家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上卷中的一东,选段原文如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白话文意思是上一句诗句如果有“云”的话,下一句就使用“雨”与“云”对仗,以此类推,雪与风对仗, 晚照对仗晴空, 来鸿对仗去燕, 宿鸟对仗鸣虫,三尺剑和六钧弓对仗,岭北对仗江东,人间对仗天上,清暑殿对仗广寒宫。
扩展资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现代独立音乐人、歌手赵照将其改编成歌曲,词改编自清代作家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曲也由赵照本人所作,共3分20秒。在CCTV1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二期演唱。一上线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收获了众多的喜爱。2018年3月26日获得第25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
下一句是:哪一件不是闲事。
该句出自于仓央嘉措的诗歌A辑 《地空》。意思是,这人世间,除了生死,其余的事情都是小事。
《地空》
作者:仓央嘉措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告别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闲事
谁的隐私不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
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
告诉我
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
暗示着多少祭日
专供我在法外逍遥
扩展资料
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
仓央嘉措的诗歌表现了他短暂而传奇一生的爱与憎、 苦与乐、 行与思、 感与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主题积极深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仓央嘉措诗歌全集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但愿人长久”。诗句出自北宋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下一句是泰山移。
人心齐,泰山移,读音为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为复句式结构,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状语、定语;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含褒义感情色彩。
语出清代周希陶《古今贤文合作篇》,原句是:人心齐,泰山移。白话文意思是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
例句:团结是胜利者的法宝,团结是博爱之人的基础,团结是成功团队每一个成员的结晶,团结是成功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体现,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国际人类团结日,让我们团结起来!
扩展资料
表示人多力量大的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释义: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处:《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
白话文释义: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
例句;世界是美好的,但这美好不仅要个人的努力,还要许多人的团结,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不就是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世上就要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