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石【祛风湿舒筋活络药】

  1. 柘根
  2. 川破石
  3. 地棉根
  4. 拉牛入石
  5. 柘藤根
  6. 葨芝
  7. 柘树根
  8. 葨芝根

穿破石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桑科植物小柘树或柘树的根。全年可采。挖出根后,削去支根,洗净,截段晒干,或开片晒干。

【原形态】

①小柘树,又名:奴柘(《本草拾遗》),隈枝(《益部方物略记》),隈支(《纲目》),葨芝(《云谷杂记》),构棘、九层皮、假荔枝、猴欢喜、山荔枝,黄金刺、鸟不踏、老鼠刺、饭团竻、野梅子。

常绿直立或攀援状灌木,高2~4米。根皮柔软,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粗壮、直立或微弯的棘刺,长5~10毫米。单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9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5~10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径6毫米,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球状,结果时增大,径约1.8厘米,花被片4,顶端厚,被茸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达5厘米,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②柘树(《救荒本草》),又名: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录》),灰桑树(《湘阴县志》),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黄桑、黄了刺、刺钉、黄疸树、山荔枝、痄腮树、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以上。小枝黑绿褐色,光滑无毛,具坚硬棘刺,刺长5~35毫米。单叶互生,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厘米,基部楔形或圆形,先端钝或渐尖,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放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除下面主脉略有毛外,余均光滑无毛;基部3出脉,侧脉4~5对;叶柄长约1厘米,略有毛;托叶小,分离,侧生。花单性,雌雄异株;皆成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一或成对腋生;雄花被4裂,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4裂,花柱1。聚花果近球形,径约2.5厘米,红色,有肉质宿存花被及苞片包裹瘦果。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分布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疸,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疗疮痈肿。

【用法与用量】

  • 内服:煎汤,9~30 g,鲜者可用至120g;或浸酒。
  • 外用:适量,捣敷。

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极少分枝,粗细不一,粗者可达5~6厘米。外表栓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细密横皱纹,菲薄如纸,极易脱落;栓皮脱落后,表面现灰黄色,并有棕黄色或橙黄色斑块。质坚硬。横切面皮部薄,纤维性,木部发达,黄色,满布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以皮色黄、根条匀、无须根者为佳。

穿破石的效果

功效

本品为桑科植物构棘的干燥根和根茎。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疸,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疗疮痈肿。

注意禁忌

孕妇忌服。

穿破石的药方

  • ①治肺痨,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广东中药》)
  • ②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③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 ④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致多年不瘥:故铁三十斤(烧令赤,以水五斗,渍铁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圣惠方》铁浆酒)
  • ⑤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锉)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千金方》)

标签:

猜你喜欢

  • 木瓜【祛风湿舒筋活络药】
  • 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药】
  • 松节【祛风湿止痛药】
  • 石楠叶【祛风湿止痛药】
  • 六轴子【祛风湿止痛药】
  • 八楞木【祛风湿止痛药】
  • 常春藤【祛风湿止痛药】
  • 白杨树皮【祛风湿止痛药】
  • 乌口树【祛风湿止痛药】
  • 水栀根【祛风湿止痛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