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红斑(oral erythroplakia),是口腔黏膜上出现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一种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较少见,属于癌前病变,预后不良,多见于中年男性,应与局部感染所致的炎性充血鉴别。
病因不明,咀嚼烟草和酗酒是两个主要的危险因素。
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为其特点,临床上分为均质性红斑、间杂型红斑、颗粒型红斑三种类型。
1.均质性红斑
鲜红色,表面光滑柔软,无颗粒,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直径一般小于2cm,红斑区内也可包含外观正常的黏膜。
2.间杂型红斑
在红斑的基础上散在白色斑点,红白间杂,类似扁平苔藓。
3.颗粒型红斑
在红斑的基础上或外周散在红色的斑点,稍高于黏膜表面,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葚状或似颗粒肉芽状表面,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组织病理检查:甲苯胺蓝染色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初筛检查。在反复染色阳性的病损区切取活检,更具准确性。
典型的天鹅绒样的口腔红斑不难诊断,但间杂型口腔红斑较易误诊,因此明确诊断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的检查结果。临床上,如果在消除了所有可能的创伤及感染因素后超过两周,红色病损仍无消退,应尽快活检。
1.扁平苔藓(糜烂型)
中年妇女多见,病损往往左右对称。在充血糜烂区周围有珠白色条纹组成的病损,边界不清。病理为上皮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固有层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带。
2.白斑
高出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病理检查:上皮增生,粒层明显。棘层肥厚,上皮钉突增大,有时可见上皮异常增生。
治疗原则:倾向于进行根治术,保守治疗需谨慎并密切随访。
1.药物治疗
(1)治疗上皮增生药物 维甲酸及其衍生物、β-胡萝卜素、博来霉素,环氧合酶-2抑制剂和大豆提取物抑制剂等。
(2)活血化瘀药物 如灯盏细辛等。
(3)扶正祛邪药物 如绞股蓝、山豆根等。
2.手术治疗
与上皮异常增生有关。
美特网 » 口腔红斑_Kou Qiang Hong Ban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