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癌为发生于中耳的少见恶性癌肿,多为原发。中耳癌的诱因,很可能是中耳的长期感染,据统计,多数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史。其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本病病理是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基底细胞癌和腺癌在中耳很少见。
统计发现中耳癌有长期慢性中耳炎史者占80%~85%,因此,其发生可能与长期的炎症刺激相关。
1.出血
最早的症状为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是中耳癌的一个重要信号。晚期癌肿侵袭骨质,破坏血管,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2.耳痛
早期仅有耳内发胀感,稍晚出现疼痛,晚期疼痛剧烈,疼痛的特点是持续性耳道深部刺痛或跳痛,并向患侧颞额部、面部、耳后、枕部和颈侧部放射,在夜间和侧卧时加重。
3.听力减退/耳聋
多数患者因原有中耳炎所致的耳聋,故不引起重视。早期为传导性耳聋,晚期迷路受侵犯后为混合性聋,多伴耳鸣。
4.张口困难
早期可因炎症,疼痛而反射性引起下颌关节僵直,晚期则多因癌肿侵犯下颌关节、翼肌、三叉神经所致。
5.神经症状
癌肿侵犯面神经可引起同侧面神经瘫痪,侵犯迷路则引起迷路炎及感音神经性耳聋,晚期可侵犯第Ⅴ、Ⅳ、Ⅹ、Ⅺ、Ⅻ颅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并可向颅内转移。
6.颈淋巴结肿大
颈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患侧或双侧。
7.转移灶
晚期内脏或骨骼也可能会发现转移性病灶。
1.耳镜检查
可见外耳道或中耳腔有肉芽或息肉样组织,甚至可阻塞外耳道,触之较软,松脆易出血,并有血脓性分泌物,有时恶臭。肉芽组织去除后很快复发。
2.影像学检查
CT、MRI可明确肿瘤侵犯范围,并可以协助制定治疗方案。
3.病理检查
对可疑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4.全身检查
除外继发性和转移性癌肿。
诊断中耳癌,主要依靠临床检查,确诊靠活检病理诊断。诊断应当包括肿瘤所侵犯的范围,有无颅底和颅内结构的侵犯和破坏,有无腮腺和面神经侵犯,如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应当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颞骨和颅底的X线平片或CT扫描有助于确定原发部位与破坏范围。排除鼻咽癌,查找腮腺区和颈上深处有无转移淋巴结。凡遇下列情况要高度怀疑为中耳癌变:
1.外耳道深部或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样新生物,切除后迅速复发或触之易出血。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流脓转变为流脓血性或血性分泌物。
3.耳深部持续疼痛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部体征检查不相称。
4.乳突根治术腔长期不愈并有顽固性肉芽生长。
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突然加重或发生面瘫。
需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结核相鉴别,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经病理确诊者,应争取尽早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化疗。对每一病例的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依据病变范围、病人状况和医疗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对早期患者多采用先手术,后放、化疗;晚期患者则采用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1)临床上常用的术式有 扩大的乳突根治术、颞骨次全切术、颞骨全切术,必要者可行扩大的颞骨切除术。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交替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等预防脑水肿。一周内隔日作脑脊液检查。
(2)常见的手术并发症 术后感染、出血、脑脊液漏、脑膜炎、多个颅神经麻痹(面神经、听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血栓性侧窦静脉炎等。
2.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疗效比单纯放疗的治疗效果佳。主要因为中耳腔为感染灶,局部组织缺氧,放射线敏感度不理想,单纯放疗效果欠佳,剂量再大仍不易控制癌灶。
3.化学疗法
单纯化疗效果目前不理想。化疗药物依据病理诊断进行选择,常用针对鳞癌的药物进行化疗方案制订。
中耳癌预后欠佳,综合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不足50%。
预防中耳炎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时根治是防止发生中耳癌有效措施。
美特网 » 中耳癌_Zhong Er Ai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