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肉芽肿亦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面部肉芽肿。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血管内或血管周围主要为IgG沉积,提示本病可能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本病有表皮下无浸润带,浸润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而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浸润中几乎无嗜酸性粒细胞,亦不出现无浸润带。
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血管内或血管周围主要为IgG沉积,提示本病可能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皮损为一个或多个红褐色或紫红色斑块,斑块直径可达数厘米,除毛囊口扩张外,皮损表面正常,好发于鼻,颧,前额部,少数还可发生于面部以外的部位如前臂,颈,胸,不侵袭内脏,可自行缓解。
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致密多形性浸润,主要位于真皮上部,在某些部位还可伸向真皮深部,甚至皮下组织,浸润不侵袭表皮或毛皮脂腺附件,将表皮与浸润分开为本病的组织病理特点,多形性浸润大部由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经常有嗜中性粒细胞核发生碎裂,形成核尘,许多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内及其周围显示强嗜酸性纤维蛋白样物质,可见少数红细胞外渗。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本病有表皮下无浸润带,浸润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而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浸润中几乎无嗜酸性粒细胞,亦不出现无浸润带。
小剂量氨苯砜有疗效,亦可用puvA治疗或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治疗。
美特网 » 面部肉芽肿_Mian Bu Rou Ya Zhong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