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灸法之一。即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施灸时艾炷的大小、多少,应以疾病性质、病情轻重、施灸部位和年龄大小综合考虑。如初病体质强壮,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头面胸部不宜大炷多壮;腹部腰背则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四肢末端皮薄骨多,不可多灸;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妇孺宜少;壮男可多等。


制作和应用

艾炷的制作和应用

将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即成艾炷。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每烧一个炷,称为一壮。施灸时壮数与艾炷大小,应根据病情需要、施灸部位和方法,以及病人体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来说,体质强壮者,宜用大艾炷,壮数较多;体质虚弱者,宜用小炷,壮数较少。阳虚、寒证,宜大艾炷,壮数多;阴虚、热证,宜小艾炷,壮数少。肌肉丰厚宜大、中艾炷,多灸;肌肉菲薄处宜小艾炷,少灸。头面部宜小艾炷,灸壮较少;躯干部宜中、大艾炷,灸壮较多。


施灸方法

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

1.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又称明灸、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  又称瘢痕灸,属于烧灼灸法,用蚕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点燃艾炷后,烧近皮肤时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到剧痛,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除去灰烬,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可在灸穴上帖敷消炎药膏,每天换一次。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停灸后5~6周灸疮结痂脱落,留有瘢痕。本法适于虚寒证,实热和虚热证不宜用,头面颈项不宜用,每次用穴不宜多。如用麦粒大的艾炷烧灼穴位,痛苦较小,可连续灸3~7壮,灸后无需药膏敷治,称为麦粒灸,适于气血两亏者。

(2)非化脓灸  又称无瘢痕灸,属于温热灸法,点燃艾炷后,当病人感到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连续灸3~7壮,局部出现红晕为止。灸后不发灸疮,无瘢痕,易为病人接受。

2.间接灸

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用药物等衬隔,又称隔物灸。常用的有:

(1)隔姜灸  将生姜切成约2厘米厚的片,用针在其中间穿几个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适于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泄泻、风寒湿痹等寒湿阻滞者。

(2)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1厘米厚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每穴每次可灸5~7壮,隔2~3日一次。适于痈疽未溃、瘰疬、肺痨等寒湿化热者。如用大蒜捣成泥糊状,均匀铺于脊柱(大椎至腰俞)上,约2厘米厚、7厘米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艾炷置其上,点燃施灸,则称为铺灸法,可用治虚劳顽痹。

(3)隔盐灸  将干燥食盐块研细末,撒满脐窝,在盐上面置放生姜片和艾炷施灸。适于寒证吐泻、腹痛、癃闭、四肢厥冷等塞滞气虚者,本法有回阳救逆作用。

此外,还有隔附子饼、隔胡椒等间接灸法。


标签: 中医科 艾炷灸 概述 制作和应用 施灸方法

猜你喜欢

  • 副乳_Fu Ru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_Ya Ji Xing Ying Hua Xing Quan Nao Yan
  • 口周湿疹_Kou Zhou Shi Zhen
  •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_Xian Tian Xing Zhi Chang Gang Men Ji Xing
  • 浓过氧化氢溶液_Nong Guo Yang Hua Qing Rong Ye
  • 鱼刺卡喉急救_Yu Ci Ka Hou Ji Jiu
  • 先天性动静脉瘘_Xian Tian Xing Dong Jing Mai Lou
  • 传导性耳鸣_Chuan Dao Xing Er Ming
  •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_Zao Qi Ying Er Xing Dian Xian Xing Nao Bing
  • 火棉胶婴儿_Huo Mian Jiao Ying 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