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化瘀止血药】

名称

madder root

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血见愁

  1. 茜根
  2. 拉拉秧
  3. 红茜草
  4. 四轮车
  5. 茜草根
  6. 倩染
  7. 绯草
  8. 牛蔓
  9. 红线草
  10. 小活血
  11. 挂拉豆

茜草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根和根茎。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原形态】

茜草(《本经》),又名:茹藘(《诗经》),茅蒐(《毛诗传》),蒨草,地血、牛蔓(陆玑《诗疏》),红蓝(《史记》徐广注),染绯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土宿本草》),蒨藤、五叶藤(《履巉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纲目拾遗》),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米。支根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叶4片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5,自基部射出,叶柄和叶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花小,花萼不明显;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联合,淡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内,花丝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头头状。浆果小球形,肉质,红色转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亦产。以陕西、河南产量最大,品质最佳。

性味

苦,寒。

炮制

  • 1.茜草(雷公炮炙论):凡使茜草根,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铁并铅。
  • 2.茜草炭《十药神书》: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晾干,凉透。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
  • 3.炒茜草《日华子》:入药锉炒用。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黄。
  • 4.酒制茜草 《外科启玄》:酒洗。《得配本草》:酒炒行血。现行,取净茜草片与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100kg,用黄酒25kg.

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上侧有茎基,下侧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子形,波状弯曲,长工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纹及少数细根痕。质脆,断面平坦,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气微。味微苦。性寒,味苦。

茜草的效果

功效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和根茎。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经脉

归肝经。

主治

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行血通经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禁忌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

  • ①《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 ②《雷公炮炙论》:勿犯铁与铅。
  • ③《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 ④《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 ⑤《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 ⑥《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茜草的药方

  •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
  • 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加弹子大。每服一丸,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丸)
  • ③治吐血:鸡血藤膏二钱,三七一钱,茜根钱半。煎服。(《医门补要》)
  • ④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焙干)半两。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乌梅汤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 ⑤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黄酒煎,空心服。(《经验广集》)
  • ⑥治风湿痛,关节炎 鲜茜草根120g,白酒500g。 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1星期,取酒炖温,空腹饮。第1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药后7d不能下水。(《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 ⑦治荨麻疹:茜草根五钱,阴地蕨三钱。水煎,加黄酒二两冲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 ⑧预防疮疹:服茜根汁。治时行瘟毒,疮痘正发:煎茜草根汁,入酒饮之。(《奇效良方》)
  • ⑨治疔疮:地苏木,阴干为末,重者八钱,轻者五钱,好酒煎服;如放黄者,冲酒服:渣罨疔上。(《纲目拾遗》)
  • ⑩盅毒(吐血、下血如猪肝)用茜草根、蓑荷叶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 ⑾治脱肛不收 茜草、石榴皮各一握。洒一盏,煎七分,温服。(《圣惠方》)
  • ⑿治咯血、尿血 茜草9g,白茅根30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 ⒀治月经过多,子宫出血 茜草根7g,艾叶5g,侧柏叶6g,生地黄10g。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后,加阿胶10g,溶化。每日3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 ⒁治跌打损伤 茜草根30~60g,水酒各半炖服;或茜草根和地鳖虫各15g,酒水各半炖服。(《福建药物志》)
  • ⒂治脚气并骨节风痛因血热者 茜阜根一两,木瓜、牛膝、羌活各五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 ⒃治黄疸 茜草根水煎代茶饮、(《本草汇言》引《方脉正宗》)
  • ⒄治肾炎 茜草根30g,牛膝、木瓜各15g。水煎备用。另取童子鸡1只,去肠杂,蒸出鸡汤后,取汤一半同上药调服,剩下鸡肉和汤同米炖吃。(《福建药物志》)
  • ⒅治热病、下痢脓血不止 茜根一两,黄芩三分,栀子一分,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圣惠方》茜根散)
  • ⒆治牙痛 鲜茜草30~60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 ⒇治风热喉痹 茜草一两,作一服。降血中之火。(《丹溪治法心要》)
  • (21)治痈疽,蚀恶肉 漆头芦茹、矾石、硫黄、雄黄各二分。上四味捣筛,搅,令著兑头,纳疮口中,恶肉尽止,勿使过也。(《刘涓子鬼遗方》芦茹散方)
  • (22)治乳痈 茜草、枸橘叶各9g。水煎,酌加黄酒服。外用鲜茜草茎叶捣烂敷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 (23)治时行瘟毒,痘疮正发 煎茜草根汁,入酒饮之。(《奇效良方》)

【临床应用】

1.十灰散(《十药神书》)

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咳血、咯血、吐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山栀(栀子)、大黄、牡丹皮、 棕榈皮各9~15g。温水调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食后服下。方中茜草活血化淤,使凉血止血而无留淤之患,为臣药。

2.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妇女血崩及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虚大或细弱。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 煅牡蛎各24g(先煎),山茱萸24g,白芍12g,海螵蛸12g,茜草10g,棕榈炭6g,五倍子(研末冲)1.5g。水煎服。方中茜草活血化瘀,为佐药。

标签:

猜你喜欢

  • 莲衣【收敛止血药】
  • 西瓜子壳【收敛止血药】
  • 蚕豆叶【收敛止血药】
  • 蚕豆茎【收敛止血药】
  • 乌贼鱼腹中墨【收敛止血药】
  • 贯叶连翘【收敛止血药】
  • 松花粉【收敛止血药】
  • 广东紫珠【收敛止血药】
  • 血余炭【收敛止血药】
  • 棕榈炭【收敛止血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