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节里有什么习俗活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京族哈节里有什么习俗活动这一内容。

“哈”或“唱哈”在北京是唱歌的意思,哈节是歌会。哈尔滨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万伟岛和巫山岛在农历六月十日,山新岛在农历八月十日,一些海边的村庄在一月二十五日。虽然日期不同,但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节日通常持续三天,持续一整夜,载歌载舞不绝于耳,周围各族人民也纷纷前来庆祝。

哈节在位于村子边缘的哈亭举行。它是木制的,坚固而美观。在哈亭的正殿里有一个神龛,那里的神灵(如“镇海王”和“陈超上将”)和祖先牌位是全村共享的。

祭典活动可分为四个环节:一是迎神,二是祭神,三是坐听哈。唱歌是哈节的高潮,耗时最长。

(1)遇见上帝

唱哈的前一天,集结的队伍扛着宝座,打着旗帜和雨伞来到海边,远远地迎接上帝,欢迎他进入哈亭。把你养的“大象”(其实是一头猪)开到哈尔滨待三个星期。然后待到午夜,杀了他们。主持哈吉活动的领导组织参加哈吉乡饮酒会。听哈吉的人(也就是有资格坐桌的人)按先后顺序登记在册。每年都是轮到一定数量的状元为“哈头”准备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猪的时候要洗干净,不能脏,不能骂人,这叫“养大象”。节日的时候,看哪只家猪最大,选他。这头猪用来祭祀神灵后,只有8斤猪肉分给大家,其余由“象农”酌情处理。

(二)祭祀神灵

祭祀神的具体时间是节日当天下午3点左右。仪式开始后,首席祭司首先带领人们欢迎来自大海和天宫的神灵和祖先进入神龛,宣读祭文,随后敬酒并向神灵献上礼物。在祭祀后的娱神过程中,表演内容既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诗词、历史故事的演唱,也穿插了香歌、香舞、酒舞、天灯舞的演唱。

1.喝酒跳舞

在劝酒入舞时,姑娘们在神案前以颤抖的双膝在三角台阶上反复来回移动,同时表演小指在胸前依次旋转的“转指转花”和双手交缠、十指转开的“换手转花”等轻柔舞蹈,以表达京姑娘对神的喜爱和崇敬。

2.采茶和蜗牛跳舞

采茶蜗牛舞由情歌《采茶舞》演变而来。在歌舞中,“顾涛”(女舞者)通过模拟采茶和海螺捕鱼,在歌曲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青翠的茶林和碧波荡漾的喧闹海边,分享女孩们一起抓蜗牛和小虾的快乐。整场演出就像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让人沉醉其中。

3.随着花儿起舞。

根据京族的古老习俗,未婚青年男女如果他们的木屐大小、样式和图案相同,就被认为是天意结婚。京族民间为此演化出“天意相合”之名,恋人们暗中“串通”花朵的大小、样式、图案,让“巧合”成为花朵的现实舞蹈。

4.天灯舞

在花灯舞中,舞者们将瓷碗放在头顶,碗上叠放盘子,盘子上点着蜡烛,双手捧着酒杯,每人手持一根蜡烛。唱歌跳舞时,三支蜡烛不能灭。如果是群舞的话,蜡烛会闪烁,真的很美。花灯舞的结束打开了亭子内外人们和合唱的闸门,随着歌声此起彼伏的浪潮,由近及远逐渐增添了人声和笑声。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舞,不仅达到了“娱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人身心和精神得到真正的享受。

(3)坐在桌边听。

神祭后,参加宴会,听宴,称为“坐蒙古”(又称“哈宴”),每人参加6-8人。除了“哈头”供应的几个菜,大部分菜都是各家提供的。每顿饭由出席者轮流上菜,“哈妹”边吃边唱。女人只在餐桌上提供食物,但不能坐在餐桌旁。女人和孩子在“哈亭”外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唱哈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一个叫哈哥,又名秦公,两个叫哈妹,又名的女人。

主唱“哈妹”站在“哈亭”的厅堂中央,手里拿着两根小竹片,边唱边摇边敲,伴唱“哈妹”坐在旁边的地上,双手敲打着竹梆子。“哈妹”每唱一句,“哈哥”就按着曲调弹一段尤克里里。这是唱进去的伴奏,直到主唱“哈妹”困了,另一个“哈叔”出来当主唱。哈,歌唱会持续三天。歌曲内容包括民间传说、哲理故事、爱情故事等。

以上就是关于京族哈节里有什么习俗活动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

标签:

猜你喜欢

  • 次新股是什么?
  • 剐蹭走保险还是私了?
  • 交易风险怎么解除?
  • 买车险说好返现不给了怎么办?
  • 公积金贷款为什么要找担保公司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 公积金停缴后多久封存 这个时间内自动封存
  • 大陆投资者如何投资港股 通过两种方式投资港股
  • 2022年生育险多久能到账
  • 众安平安联合车险是什么公司
  • 圆梦基金是怎么回事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