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被“八大样板戏”包围了。
样板戏就在那个年代成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其中不少经典瞬间已经定格在一代人脑海里,至今都很熟悉。
不过,当年流行的“八大样板戏”,其实样板戏有二十多部,并非只有八个。今天长寿小编就给大家搜集了最经典的样板戏年画,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智取威虎山》最早的剧名是《林海雪原》,1958年被上海京剧院搬上舞台,1967年被《人民日报》社论列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首。
《智取威虎山》是第一部被搬上银幕的样板戏。搬上银幕后《智取威虎山》的所有唱段不胫而走传唱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经典唱段“只盼着深山出太阳,管叫山河换新装,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把剥削根子全拔掉,共产党员,迎来春色换人间”当年脍炙人口,老老少少随口都能哼上几句。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的是吉林铁路地下党在日本宪兵肆虐的白色恐怖下的伪满吉林铁道局坚持革命斗争的一段历史故事。
1970年《红灯记》被搬上银幕,因为唱腔设计流畅动听,很快被传唱于大江南北。戏中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至今听起来也节奏铿锵。
《沙家浜》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后由毛泽东将剧名定为《沙家浜》。讲述了抗战时期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
其中《智斗》一节,是传唱最为广泛的唱段,情节起伏跌宕,阿庆嫂凭借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秉性成为文学史上卓越的人物。
《海港》是一部歌颂工人的样板戏,改编自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
这是一部反映志愿军抗美援朝题材的戏。
与其他样板戏相比,《奇袭白虎团》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用于现代戏战争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武打场面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它或许是样板戏中唯一一部动作多过唱腔的戏。
《龙江颂》是一部歌颂农民的样板戏。主人公江水英带领村民引水淹没自家农田,灌溉下游的故事,曾打动了不少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龙江精神”,传遍大江南北。
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颇有影响的舞台剧。故事讲的是党代表柯湘历经艰难险阻,把一支农民自卫军培养成革命队伍。
由中国舞剧院(即现今的中央芭蕾舞团)创作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1971年摄制。此剧也成为中国民族芭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常演不衰。
由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和电影创作改编,被誉为“带着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平原作战》以电影《平原游击队》为基础,但完全打破电影的情节设置,将《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的部分情节融入其中,成为以八路军排长赵勇刚为代表的冀中平原人民抗击日寇的历史展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严禁浏览者根据内容形成判断与决定,浏览者所做的任何判断与决定与本文无关,本文也无任何商业盈利目的。
115818506
美特网 » 十大样板戏(怀旧经典,重温十大样板戏)
免责声明:本文由拉帕德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