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毛泽东这首七律《答友人》在其所有诗作中堪称最为绚丽飘逸的诗作之一,诗写的十分讲究。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话传说,想象力瑰丽斑斓,情景交融,从神仙世界写到后四句的现实世界,可谓举重若轻、自然婉转。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那么,这首诗到底要写什么?而且写了什么?
这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毛泽东同志以激情的笔调,借用熟悉的潮妃泪酒斑竹的凄美传说,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 “友人”的思念和怀恋, 赞叹了新湖南、新中国的壮丽辉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自己对本诗的解答:“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伴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引自《在毛泽东身边读书》一文,此文载于1978年12月2日《光明日报》)
从毛泽东自己这段话中,我们明白了作者作这首诗的主旨。而且此诗的题目就是“答友人”,毛泽东在这儿所答的友人是他年轻时代在长沙求学时的三个湖南老朋友。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主题是写友谊与爱情,以及对故乡的无尽眷念。
读书时期的毛泽东
首联写仙女下凡落脚湖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山与云是自然景观的代表,山有一种凝重、崇高之魄;而云则有流动、飘逸之姿,正为仙女开道而“飞”。作者写湘水女神下凡,以“乘风”状仙人行态,将读者不觉之间带入到神话传说的世界之中。神话传说中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正依傍了清风在飘飘降临。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处。这二行诗也自然让人想到《楚辞》里屈原的《九嶷山.湘夫人》中的二行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今天二位仙子又从青山白云之间乘风而下了,她们为何而来?为情而来,为美丽的霞姑(杨开慧)而来。
颌联表面以浓彩重墨描写湘妃的情态丰姿,实际是怀念亡妻、战友杨开慧。“斑竹一枝千滴泪”,“_”与“千”的对比,表达了思念之情切。情深之处,飞驰神思,浮想联翩,仿佛看到“红霞万朵百重衣”,杨开慧像女神一样披着万朵红霞般的彩衣俏立云头。
毛泽东和杨开慧
另外,再补充一点:“斑竹一枝千滴泪”整个化用清代洪升《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诗中二句中其一:“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但毛泽东妙化恰切,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有自然天成之功。作者巧借湘妃竹的神话传说,寄托了自己对亡妻满腔的哀思和笃深的感情。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永恒的相思啊!毛主席对年轻时的爱侣刻骨铭心的相思,正形象地通过斑竹露珠般的泪花渐渐浸透出来。但英烈的牺牲是美好的,是绚丽的,她已幻化为万千红霞飘荡在祖国万里河山之上。
斑竹一枝千滴泪
颈联走出历史,宕开一笔,描写波澜壮阔的现实景观:“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用比喻与象征手法,歌颂湘江人民高昂的精神境界。湖南的水在助兴,湖南的劳动者更是精神饱满,他们唱着自豪的歌,正以空前的创造性干着惊天动地的伟业。
尾联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其中“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以“享廓”代“吴越”境界更为广大,随着这寥廓苍茫的展景,诗人似乎真的梦回到他芙蓉盛开,朝霞满天的家乡。作者也“乘风”飞扬思绪,仿佛看到木芙蓉盛开的湖南乃至全国的锦绣大地,都沐浴在灿烂的旭日光辉之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这是诗人对湖南美好未来的展望,对故乡人民幸福生活的真诚祝愿。
傅抱石作品《芙蓉国里尽朝晖》
纵观全诗,构思奇丽,画面绚烂,活用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将神话传说与现实巧妙融汇, 创造出瑰丽而深沉的意境,
这首七律也是是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6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
美特网 » 芙蓉国里尽朝晖全诗解释(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含义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美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