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是好人。他不是什么坏人,而且他为崇祯皇帝做到的不仅仅是一起死,还为当时明朝做出了突出贡献。王承恩原本是东厂安插在信王府里的眼线。用来监视信王的一举一动,王承恩出身贫苦,他的母亲被恶霸糟蹋致死,迫于生计,他自小净身当了太监。后来奉命服侍和监视未成年的信王一直到死。
好人坏人的含义
不同阶级立场和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因为所持的立场与观点相对立,评判好人与坏人的定义肯定大相径庭,评价结果也必定会千差万别。说这些也并非没有好人与坏人的评判标准。
从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点出发,好人与坏人还是有划分标准的。就如三国演义中吕布武力值再高,人长的再威武也难逃脱三姓家奴的见利忘义的小人范畴,张飞长得丑陋脾气暴躁也是忠诚不二的英雄。
王承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
王承恩 (王刚饰),非男非女,非人非物,非忠非奸,忠奸难辨,一生忠于崇祯皇帝,卑贱至极而又聪明过人,对世事人心洞若观火。有丰富的感情,让人又气又怕。
在《江山风雨情》里,王承恩是大太监安排在信王府监视朱由检的人。但朝夕相处近二十载,他对朱由检的感情,早就超过了那些你上我下的太监首领们。尽管他的身份被识破,尽管朱由检砍伤了他的手,他却仍像块狗皮膏药一样,贴着朱由检。魏忠贤假传圣旨诏信王入宫,此去凶多吉少,又不能不去,王承恩说,老奴陪您进宫,生死相随。
历史结局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这座墓的主人是王承恩。王承恩是明末时期的一位宦官,深得崇祯帝宠信。王承恩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入宫之后曾被安排至信王府当差。当时的信王便就是朱由检(1622年受封),也就是说王承恩从朱由检年少时便在其身旁照顾。天启年间,宦官一党因魏忠贤深受宠信而迅速崛起,身为宦官一份子的王承恩也因此成为魏忠贤的依附者之一。不过后来在拥立新君这一事情上,王承恩却站在了朱由检这一方。
在王承恩的帮助之下,身为信王的朱由检最后被正式确立为皇位继承人。也正是基于这一拥立之功,崇祯帝对王承恩始终非常信任,王承恩也因此被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因为帝王的宠信,王承恩手中的权势是非常大的。不过他并未因此产生异心,反而一直尽心尽力地侍奉崇祯帝。虽然在崇祯帝在位期间也曾有朝臣进言说王承恩有可能是另一个魏忠贤,但是崇祯帝却还是选择重任王承恩。
事实证明,王承恩也确实对崇祯帝忠心不二。众所周知,崇祯帝最后是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亡的,而当时跟在他身边的就只有王承恩一人。在崇祯皇帝去世之后,王承恩也随之吊死在其身边的一棵海棠树上。待他们二人去世三日之后,他们的尸首被李自成起义军发现。后来崇祯帝的尸首被起义军葬入田贵妃墓,王承恩则被葬在这座墓的旁边。
由于王承恩陪同崇祯帝自缢殉国的举动令世人十分感叹,所以南明弘光帝曾为王承恩赐谥“忠愍”。除此之外,入关之后的清军为了拉拢民心曾下令将葬有崇祯帝的田贵妃墓更名为思陵。与此同时,顺治帝也为王承恩亲手写下“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碑文。于是,思陵成为了明十三陵之一,而王承恩墓则成了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陪葬墓。
因为王承恩在崇祯皇帝很小的时候就跟在崇祯帝的身边,所以王承恩很忠心。
王承恩,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在崇祯帝一出生就伺候在崇祯皇帝的身边,之后崇祯皇帝登基,王承恩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
故事: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吊死在山腰周赏亭下边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170012
美特网 » 王承恩(王承恩为什么这么忠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舒涵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