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6日,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寻常的一天,来了一位不寻常的访客——中国“两弹元勋”之一、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幽长的地下环形隧道内,粒子加速飞奔,“撞”出宇宙起源的奥秘。巨型加速器前,钱三强驻足凝思。
1978年6月16日,中国“两弹元勋”之一、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左)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观地下环形隧道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那一天点燃的“星星之火”,在之后的40年里,在一代代中国访问学者的手中薪火相传,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也在开放的大道上“加速”奔向未来。
从零到一:一场“加速”运动
方圆几十公里的园区,横跨法国和瑞士两国的地下隧道,从未见过的巨型机器,五湖四海的外国人,发人深思的哲学格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刘振安40年前没想过,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有一天会走进欧洲核子中心,“仿佛踏上了另一个星球”。
个人命运转折的一大步,源自中国科研前进的一大步。
“必须承认自己落后……老老实实地、虚心地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1977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欧洲核子中心总主任阿达姆斯时说。
中国经济不发达,为何看重投入大、收效慢的基础研究?对阿达姆斯的问题,邓小平的回答简短而坚定:“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得看高一点,看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
这番问答促成了一年后钱三强率团访欧,与阿达姆斯探讨未来合作,打开了40年合作的大门。
北京大学教授钱思进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当时中国一直没有大型高能粒子物理实验设施,世界最主要的粒子物理中心一个在美国芝加哥附近,一个在欧洲日内瓦附近。”与欧洲核子中心打了30年交道的北京大学教授钱思进回忆。
“我父亲和科学院代表团当天的访问达成了几个协议,中方可以派理论家小组和加速器专家访问,还建立了一套机制,开始系统地交流。土木工程、理论物理、材料等领域专家此后分期而至。”
作为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大学生,刘振安等人的命运因为改革开放、因为“科学的春天”,也因为钱三强和科学院代表团的这次访问,与8000公里外的欧洲核子中心结缘。
生活上的艰苦尚能克服,科研上的差距才最让他们在意。“因为双方科研水平差距太大,外方根本不让、我们自身也没有足够实力去接触别人的核心技术,只能放低姿态向人学习。”
在欧洲,一批批中国学者纷至沓来;在中国,一批批科研人才学成归国,高能物理实验装置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高能物理就这样开始“加速”。
厚积薄发:从“做小事”到“干大事”
历史 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一脉相承。
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深入欧洲核子中心工作的所有中国科研人员的骨髓。
他们刻苦好学、不舍昼夜。初来乍到,做不了大实验、搞不了深研究,谁会把任务分给从没碰过仪器、外语不够好的中国人呢?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的中科院院士赵政国回忆。
“我们不怕‘小’,哪怕你给我一个‘螺丝钉’大小的项目,我也把它做好。”刘振安说。
“一开始完全是跟人家学习,后来开始做项目,再小也要拿下来、独立做,一点一点积累经验,得到认可,再接手大一点的项目。”
时光荏苒。50后、60后鬓霜渐染,70后、80后继往开来。
“书本知识大家都差不多,但一开始我们还是有点不自信,因为许多东西是你没见过的。”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的80后副研究员钱森说。他2005年被派到欧洲核子中心,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四大探测器之一的CMS探测器的安装与检测。
这是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拍摄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80后副研究员钱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与前辈们一样,不服输的精神在年轻人血液里流淌。“尽管是以学生的身份去,但有时候一些小实验项目,自主权完全给我们。我们必须学习自我管理。”钱森说。
从小事做起,一批批中国人夯实了科研的基础,也赢得了外方的认可。
“2000年左右,核子中心探测器的设计我们是没法参加的,因为人家都设计好了,我们只是参与探测器的建造和性能测试,”钱森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参加设计,而且可以提方案来设计建造中国自己的大型加速器和探测器。”
高能物理研究者把他们的工作比作“打碎鸡蛋”——要研究物质的起源,就要搞清楚粒子的内部是什么,就好像一个孩子要把鸡蛋打碎,才知道里面是什么,而打碎粒子,需要高能量、高速度的粒子对撞。
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回到中国后,老一代科研人员成就斐然。赵政国团队将对粒子研究有重要意义的R值的测量精度提高了2至3倍;2008年,CMS实验的触发系统采用了刘振安团队负责设计和制造的设备,中国人从“组装工”变成了“设计师”。
年青一代也逐渐发力。80后高能所研究员陈明水参与寻找“上帝粒子”,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果。2017年,他在几千人中脱颖而出,获得CMS国际合作组“年轻研究者奖”。
“早期跟着人家做小事情,通过学习,我们已逐步过渡到做大事情!”刘振安说。
不负芳华:中国科研正青春
40年对一个人很长,但对于奋发向上的中国科研群体,正值青春年华。24岁去欧洲核子中心工作的90后博士生李秉桓,是该中心最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之一。
24岁去欧洲核子中心工作的90后博士生李秉桓的资料照片。
比拼劲,这个大男孩丝毫不输给前辈们。今年初刚回国,就一猛子扎向了CMS关键部件的制作中。
他指着身后设备上的硅片探测元件说:“这是为CMS制作的关键部件,我们自己的设备以后也可能用到,所以要夜以继日。”
斗转星移40年,在高能物理、大科学平台建设及应用方面,中国的设施开始比肩世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确认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东莞散裂中子源,是世界四大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之一;正计划在北京启动建设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将是世界上最亮同步辐射光源……
同样面对世界上最大实验装置,李秉桓有了更大的“野心”:“欧洲因为建成大型强子对撞机,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中心。我的梦想是将来我们能建成自己的大型科研装置,吸引全世界的科研人才来中国搞研究。”
高能物理40年,从力图“占有一席之地”到憧憬“对人类 社会 有深刻影响的发明和发现”,中国科学家用奋斗写下自己与国家的“未来简史”。
这也是中国 科技 发展的缩影——在开放中不断创新,在改革中加速向前。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曾说过:“人过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钱玄同的父亲叫钱振常,他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名气不太大。不过,他有一个很有名的学生,叫做蔡元培。钱三强大家都很熟悉,著名的“三钱”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原子核物理学家。钱玄同有三个儿子,长子钱秉雄,次子钱三强,三儿子名字不详。钱玄同、钱三强一门都是五代十国时候吴越王钱镠的后人。同为他后人的还有钱谦益、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等等。
钱玄同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钱三强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上,钱三强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发展“两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三强与何泽慧共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钱思进,女儿钱民协。钱思进目前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同时兼任着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首席科学家。女儿钱民协目前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蛋白质晶体学,是晶体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钱家优秀的家风在三代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爱国治学、自立自强的家风代代传承。正如《钱氏家训》里写的那样:“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则谋之。”
了解过一点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国近代史十分悲惨,土地被侵占,人民被屠杀,可以说被世界列强欺负了一个遍,但自从拥有了核武器以后,中国才真正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其中也是几代人的奋斗心血。钱三强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大功臣,被誉为我国原子弹之父,他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祖国强大而奋斗,不过让人惋惜的事,钱三强先生于1992年6月逝世,那么他的子女们现状如何呢?
在说钱三强的子女们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他生长于中国浙江,家族在历史上也小有名气,虽比不上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门阀,浙江钱氏自五代十国开始,历经一千两百年也没有衰落,钱氏在后世也出了许多名人,例如钱学森、钱钟书等人,钱氏家族可以说是满门英才。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老家在陕西灵石,也是当地有名的家族。
何泽慧的父亲何澄,也是近代山西首批去往日本留学的学生,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他还参加国民党,担任中央的监察委员。两个人的婚姻称得上门当户对,钱三强与何泽慧两个人于1946年结婚,地点并不在国内,而是遥远的法国,他们的证婚人也大有来头,正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也因为这层关系,钱三强与其妻子,也被人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有一对这么厉害的父母,儿女们自然也逊色不到哪里去,在1949年,钱三强盼来了一个喜讯,他的长女出生了,取名为钱民协,两年过后长子出生,取名为钱思进,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钱三强对自己子女寄予的期望。两姐弟自幼受父母熏陶,长大以后在各自的科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长女钱思协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又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中科院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做化学研究。
长子钱思进,与姐姐一样上的是清华,不过因为一开始学的是化学,自己又想去学物理,便叫父亲钱三强给他找门路换专业,但是被钱三强所拒绝,他认为儿子可以在业余时间学物理,事实证明,钱思进没有对不起父亲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在学了几年的化学以后,通过平时一些闲暇的时间里学习,他又考上中科学的物理硕士,之后远赴美国留学继续深造物理,此后他一直在欧美工作生活。
不过让人值得高兴的是,在2013年,已经离开祖国20多年的钱思进先生,在经过了层层考虑以后,最终选择回国工作,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继续从事自己的物理研究工作。钱三强的家族才是当代世家应该有的模样。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看法,自从钱三强先生去世后,他的子女们也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钱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才是影响钱氏子女的人生,无论是钱三强先生本人,还是他的子女们,都是让中国人十分骄傲的科学家。
——学习钱三强人物事迹
“从牛到爱”是钱三强父亲钱玄同曾于1933年手书,激励钱三强要像牛一般勤勉,向着牛顿和爱因斯旦的方向前进。钱三强先生以此为座右铭,也成了他的墓志铭,认为做科研需要一股牛劲才能坚持下去,要甘当孺子牛,多做贡献少索取。这也激励着他的孩子钱思进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从牛到爱,是家风的传递,更是精神的继承。
追寻前人的足迹,钱三强先生在《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中写道:“我和泽慧都很清楚,继续留在巴黎,对我们的科学工作当然是十分有利的。回到了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的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们的面貌。我们渴望着回到离开了十年之久的故土,决心为祖国的富强、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先前赴法留学,是为了学习科学技术,报效祖国,之后放弃高薪,毅然回国,也是为了建设祖国。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留学的初心,更未忘记自己应承担的使命,在祖国的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华夏儿女,怎会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遗忘了哺育自己的母亲。这句“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讲的多好,谁没有自己的祖国,千千万万的海外学子多么渴望归国的那一刻,尽管母亲不够尽善尽美,可是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装扮她,让未来的孩子能够在母亲的身侧茁壮成长。
从牛到爱,是这两代科学家一生的追求。钱三强在科研的路上发现了重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钱思进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他们都是科学家们的领头人。而钱三强先生为何放弃金钱、地位甚至心无旁骛搞科研的梦想,选择回国,我想,用苏轼的《定风波》“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应该足够回答了。这一路走来,无论是成就也好,选择也罢,看到的都是他们的那颗拳拳赤子心。
从牛到爱,可以是每一个学习者、工作者一生至死不渝的追求,可赤子之心,却是深深地烙入每一个爱国者的心里。我们从小在国旗下长大,我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任性,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一个和平快乐的土地上生长。我们可以放心地出国旅游、出国学习,因为我们知道一直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站在身后,她永远敞开大门,欢迎我们随时回家。忘记听谁说过,出国,从来都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看过世界,更爱祖国。所以,在他们从牛到爱的路上,目之所及皆是赤子之心。
湖州学院人文学院“红色宣讲承薪火,志愿服务献党心”暑期实践团队
朱雅婷
170270
美特网 » 钱思进(钱思进 两弹一星)
免责声明:本文由舒涵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