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云南 历史 系教授,中国环境保护第一人 ,来自为中国 历史 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家族——梁家。 祖父是革命领袖梁启超,父亲是建筑宗师梁思成,母亲是英雄纪念碑、国徽的设计者林徽因 。
梁从诫受父母影响,自小生活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母亲喜欢给他和姐姐念诗词,为他们讲解建筑,带着他们游历祖国大好河山……
父母对事业的热爱,一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梁从诫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都在为保留中国古建筑而奔走,不惜绝食抗议,就算在她病重卧床接受治疗的时候,也主导设计了新中国送出的第一份国礼,可以说 母亲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热爱的建筑学 。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母亲的付出与坚持深深地影响着梁从诫。 为他日后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第一人、 历史 系教授,起着重要的作用 。
这一切都要从梁从诫的成长说起。
1932年 ,梁从诫出生,母亲林徽因为他写下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传世佳作,以表达儿子到来的喜悦之情。给他取名“从诫”,是为纪念北宋建筑家李诫, 希望他长大后可以继承父母的事业,继续致力于建筑学的研究与设计,可以说梁从诫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 。
在梁从诫的成长中,充斥着动荡的生活 。因为战争爆发,他们举家搬迁,离开了熟悉的北京四合院,来到祖国中部四川的一处破落农舍。 这里气候潮湿寒冷,充斥着生活的艰辛 。
梁从诫随父母逃离北京后,过的是流亡般的生活,那一年他只有五岁。 他穿的是别人送的旧衣服,家里的家具只有床和桌子,和他印象中最深刻的那盏煤油灯。 每天晚上一家人都会围坐在桌旁,就着煤油灯的光亮一起学习。 那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梁从诫唯一的幸福回忆。
随着战争局势的白热化,梁从诫的生活越来越艰苦, 妈妈更是因为长期的劳累病倒了 ,家庭状况雪上加霜。这样的日子,他们一过就是六年。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一直坚持着, 他们并没有因此接受别人的邀请重回美国,也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幸而失去希望 。
终于等到了战争的结束, 梁从诫一家在1946年搬回了北京 ,日子终于有了好转,但是梁从诫的第一次重大考验也随之而来。
结果, 儿子的成绩没过录取线 。 这让所有人都有些失望。
因为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林徽因决定走程序查看梁从诫的高考试卷。 林徽因发现,梁从诫的试卷没问题,也就是说是真的没有考上。 虽然林徽因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但她也无可奈何。最终,她在卷面上发现了问题的原因。卷子上不起眼的地方,写着几个字: 我不想学建筑学,我想学 历史 。 原来儿子是故意这么做的。
林徽因这才知道,他们一直的认知是有问题的, 学得快不等于有兴趣,愿意学,他们差点毁掉了梁从诫的后半生 。她比谁都清楚,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多痛苦,她当初不就是因为学校规定,女生不能就读建筑专业,而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修建筑吗?
她这么多年,居然粗心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理所当然地认为梁从诫喜欢建筑 。林徽因犯了一个所有家长都会犯的错,就算是才女也在儿子的教育上成了普通人。
林徽因虽然有些生气,有些失望,但 最终还是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他选自己喜欢的 历史 专业 。
从梁从诫的角度来说,也许是看到父母对建筑的热爱与付出,他才不忍心拒绝母亲的要求,他想要满足母亲对他的期待,但同时, 也正是看到父母对建筑的热爱,才让他不想放下内心真正喜爱的东西,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
毕业后梁从诫去云南大学讲课,在喜欢的领域做研究。 他的优秀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只是他志不在建筑学上,兴趣不能被强求 。
让梁从诫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动乱让他的人生走入最低谷 。他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没有自由,没有希望,他的人生成了灰色。
此时, 梁从诫的妻子,和他提出了离婚,并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儿子也改了姓 。在那个年代选择明哲保身,不想被波及的人很多,妻子只是其中之一,他可以理解,但是心里还是很难接受妻子如此的决绝。
这场动乱给梁从诫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先是自己被扣上“梁三子”的帽子: 保皇派梁启超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的儿子,而被下放到江西 。后来妻子和儿子的离开更让他陷入了自我怀疑。
也 因为这段经历,梁从诫放弃了自己热爱的 历史 ,因为他认为 历史 很容易和政治挂钩,而他想远离政治,过上平静的生活。
祖父作为教育界的先知,一生为此奔走,而最后落了个远走异国的结果,父亲梁思成为保留古代建筑尽心竭力,最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这段迷茫的人生也许就是他发出 “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的感叹原因。
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低谷后,梁从诫重新回到北京。
梁从诫回到北京之后,创办 《百科知识》的杂志 ,向 社会 收稿,每天阅读大量稿件。
其中一篇稿件对梁从诫的触动很大,这篇文章提出了经济发展下对环境的担忧,他也因此看到这个被人们所忽略的问题。 这篇稿件让梁从诫转 向了环保事业。 他创办了国内首个环保组织取名“自然之友”,专门保护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 。
从这时开始, 梁从诫从学者转变为保护大自然的战士 。从此中国学术界少了一名温文尔雅的学者,多了一名耿直敢言的环保斗士。 很多同事对梁从诫的评价就是 敢说敢做、刚正不阿、铁面无私 。
到地方考察的时候,他总是很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毫无情面可讲,从来不会客套。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提前去看情况,想蒙骗他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他严格的要求下,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才活了下来 。
比如藏羚羊之类的保护动物,就摆脱了灭绝的风险, 捕杀者减少,才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方法,梁从诫功不可没 。
梁从诫不光是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苛刻 。时刻都把环保放在心上,以身作则。
出行一直是骑车,哪怕他70多岁的时候,仍然会骑着自行车在全国各地考察。 现在倡导的环保与绿色出行,九十年代梁从诫就做到了,而且贯彻了一生 。
在他的办公室永远看不到新的东西,只要能用他就会坚持使用。 吃饭会自带餐具,名片用的是二次纸制成的,沙发都是别人不要的, 真正做到了环保“从我做起” 。
这样的习惯导致同事都把他当做怪人,但是梁从来不在意, 也许这是他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生活下养成的,也许这是他为了环保事业的自我奉献 。
梁从诫的认真态度,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2002年,他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 ,这么重要的工作,势必要交给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人,而梁从诫的认真是所有人公认的。
梁从诫的第二位妻子是他的初恋情人,两个人是初中同学,很谈得来 。初中毕业后俩人各奔东西,从此失去了联络。渐渐地,他也忘了这位女朋友,和别人结了婚。
也许是两人的缘分还没有断,在他离婚后两人又见面了,很快二人组成了家庭并生下一个女儿。 梁从诫很感激还能与她相遇,让他有弥补的机会 。
晚年,梁从诫的环保事业终于受到了重视,他的付出也获得了国家的肯定。 他和母亲一样都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竭尽全力,这是母亲对他的影响,也是自己的坚持。 梁从诫的后半生一直在为环保事业奔走 。
梁从诫的晚年很幸福,身边有爱人和女儿陪伴,还有热爱的环境保护事业。 正因为他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行,中国才没有步入英国环境恶劣的后尘,我国推行的边发展边保护环境的政策让子孙后代受益。
直到2010年,梁从诫病逝,享年79岁 。葬礼也遵照他的遗愿,长眠树下。
纵观梁从诫的一生,他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还好他从小养成的坚韧的性格让他走出了困境和迷茫,找到了最后的坚持。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梁从诫,1932年生于北京,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始人,曾任该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梁从诫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1994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1995年,获日本和韩国媒体授予的“亚洲环境奖”。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00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使者”称号;同年,被北京市奥申委聘请为环境顾问。2000年8月,获菲律宾“雷蒙·麦格塞塞奖”,此奖以菲律宾前总统命名,是专为在社会活动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而设,有的国外报刊誉之为“亚洲诺贝尔奖”。2000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授予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03年,获第二届“母亲河奖”。2003年12月,获中央电视台“十大年度法治人物”之一。2005年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2006年11月2日,被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授予“杰出成就奖”。
梁从诫(1932-2010),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
中文名
梁从诫
外文名
Liang Congjie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32年
逝世日期
2010年10月28日
职 业
学者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父 亲
梁思成
母 亲
林徽因
职 务
全国政协委员
林徽因作为我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豪,为后世留下很多不可估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首现代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一直被文艺青年们视为写作宝典。
除了“才女”的身份以外, 私底下的林徽因也同大多数普通母亲一样,为自家孩子操碎了心。 她的儿子梁从诫,在高考时以2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为了给孩子谋一个好前程,林徽因放下身段要求重查试卷。 直到她看见卷纸上那醒目的十一个字时,她才明白儿子的“叛逆”是一种“坚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晓。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在长辈的授意下一起出国读书,学习建筑专业知识。
在同窗的岁月里,两个男才女貌的年轻人心生情愫,逐渐将对方视为此生的唯一。
回国以后,他们在家人与朋友的祝福声中成亲。1929年,梁家长女梁再冰出生。三年以后,梁从诫出生。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梁从诫从出生那一刻就被寄予厚望。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一二。
“诫”为“李诫”之名,这位可是宋代的大建筑学家。 由他编著的《营造法式》,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建筑史上第一部建筑学百科全书。“从”为“跟从”之意, 梁思成给儿子起名“从诫”就是想让他师从李诫,学建筑。
再加上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大学时期学习的专业,均与建筑相关,二人希望他可以子承父业。而在梁从诫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到各地考察建筑物,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熏陶。
不过,梁从诫本身对建筑并不感兴趣,而是对那些史料记载颇有研究。原本,梁家夫妇二人对儿子的爱好并无干涉,他们一心以为梁从诫今后会成为建筑大家。
殊不知,一向少言寡语的梁从诫在心里盘算着一个大计划。他要以实际行动来向父母争取,自己的梦想与坚持。
梁从诫喜欢 历史 。 起初,他对 历史 只是一种爱好,后期渐渐发展成痴迷,心中萌发一个大胆的想法:报考 历史 系。
当年,梁从诫同千万考生一起走进考场,梁思成与林徽因则在外等待,他们相信凭借儿子的文化底蕴与处事不慌的从容,一定会成功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的。
怎料,分数公布以后,梁从诫竟然以两分之差与“目标学校”擦肩而过。 梁思成看着儿子的脸,没有说话,他或许是看出了儿子的小心思,又或者是为了“避嫌”。
当时,梁思成任职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替”儿子说话难免落人口实,有失偏颇。所以,他只能随孩子的想法走,林徽因却有些按捺不住。
她知道儿子的真实水平,不可能考不上。何况只差两分,难不成有什么其他原因? 为了“帮助”儿子顺利考取上建筑系,林徽因不顾丈夫的阻拦,向有关部门申请“试卷复查”。
如今,国家为了维护高考考生的合法权益,高考考生可以按照流程申请成绩复核。可是在当年,根本没有“复核”这一说。
林徽因利用自己的人脉与资源,与审批孩子试卷的老师达成协议:只看一眼试卷内容,如果没问题,绝不过多干扰。
她满是自信地认为:试卷一定被人批错的。当年,高考试卷都是人工审核的,单从这一方面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误判”可能。
但是当林徽因亲眼见到梁从诫试卷上的十一个字时,她什么都明白了。这次高考成绩就是儿子“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卷子上写着:“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 历史 。” 一切真相大白,梁从诫把控住自己的分数,未达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分数线,又超过北京大学 历史 系的分数线,这些都在他的计划之内。
尽管林徽因有很大遗憾,可是儿子的人生毕竟要自己走,她要尊重梁从诫的喜好与选择。就这样,开学那天,梁从诫出现在北京大学 历史 系的教室中。
原以为梁从诫会在 历史 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哪里能想到,他会发展成一名剑走偏锋的环保者。从北京大学 历史 系毕业以后, 梁从诫决定先去云南大学教学,将自己的 历史 体系知识传达给每名学生。
在大学授课的同时,梁从诫还担任环境委员会委员,因为他发现学校的课堂环境与宿舍居住环境都比较差,想兼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此时正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大量工厂的污水、废弃物都排到河流中,这令梁从诫感到一丝担忧。
以此为契机,他不再只满足于只做一名大学 历史 老师,而是要成为一位身体力行的环境保护者。
日常生活中,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来自己是环保者。比如外出吃饭时,梁从诫随身携带餐具和纸巾;办公用的废纸,他也会利用起来做成名片。
我国第一家民办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就是在梁从诫的组织下帮忙成立的。 从1993年至今,“自然之友”已经超过20000名会员群体,大家的目标就是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通过环境教育、家庭节能、法律维权等方式,去推动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
不仅如此,梁从诫没忘记父母的厚,他 积极保护中国古建筑与文物,还在1998年被任命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从世俗意义上来看,梁从诫的发展与梁思成和林徽因存在不少差距。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梁从诫的所有选择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长久性,他留给后世的影响同样是 “无价之宝”。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作为梁家第三代人,他的下场难免有些令人唏嘘。因为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只有同姓氏的子孙才是自己的后代,可是 梁从诫的两个孩子都随了母姓,这又何尝不是他的遗憾呢?
梁从诫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北京大学校长的女儿,叫周如枚。由于父母是世交,二人从小就认识。以当时梁家与周家的背景来看,双方门当户对,旗鼓相当。
梁家是声名显赫的建筑大家,周家是大名鼎鼎的学府背景,这对金童玉女在平淡的相处中,很顺利地走到一起。婚后, 周如枚为丈夫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梁鉴。
原本一家三口在一起简单又幸福的生活,可是1969年,一场风云席卷大地,梁从诫受父亲梁思成的影响, 到“五七干校”进行学习。
按道理说,恩爱多年的夫妻本该荣辱与共,奈何那个年代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与无奈。周如枚在父亲的授意下与他办理离婚,孩子由自己监管。
梁从诫当然知道其中利害,根本没想奢求妻子和孩子同自己一起患难,于是两人“和平分手”。
不过, 前妻一家为了让外孙彻底与“梁家”断绝关系,竟然未经自己允许将孩子改名为“周学兵”。
此时的梁从诫处于人生低谷,好在他性格比较乐观,在干校的那段时间也安之若素。直到1978年,他再次回到北京,与曾经的中学同学方晶重逢,梁从诫才开始重新考虑婚姻大事。
方晶对梁从诫来说,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当他重新回到北京,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时,是方晶用自己的工资资助梁从诫。都说患难见真情,方晶的无私怎么能让梁从诫不被感动?
与方晶结婚以后,梁从诫想方设法对她好,不止因为爱情,更因为她对自己伸出的援助之手。 婚后,两人育有一女,名叫梁帆。
此时的梁从诫已经人到中年,能得一女是何其幸运的事情。何况,小梁帆十分聪明可爱,身上有祖母林徽因的影子。
不过,梁帆在美国读完硕博学位以后就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方”,叫方帆。有人说,她这样决定是想做一名普通人,毕竟梁家的光环太大,方帆不想让“名门之子”的头衔影响正常生活。
无论这是否是真正原因,想必梁从诫也能尊重孩子的决定吧。只是可惜,梁家再无后人。
梁家三代人都是我国的名人,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梁从诫,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尽心力。不过,梁从诫却认为梁家三代都是“失败者”。
他在生前曾这样说: “我爷爷的戊戌变法只持续103天便以失败告终;我爸爸没能保住北京的老城墙;我也没有解决好环保问题,污染每天都在发生……”
梁家人的付出,国人自有判断,他们的做法潜移默化影响着众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只为国家大事考虑、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呢?
梁从诫的下代是梁鉴、梁帆,梁鉴后从母姓更名为周志兵。
梁思成的独子梁从诫,在北大历史系学习时认识了北大校长周培源的女儿周如枚,不久两人相恋,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生下儿子梁鉴。但是儿子出生之后,这对被无数人看好的才子佳人却最终走向了婚姻破裂,梁从诫与周如枚离婚,儿子的抚养权被判给了妻子,梁鉴从小在外公家长大,更改为母姓,取名为周志兵。
梁思成的孙子改名,其实是其外公周培源的安排。虽然周培源是一代学者,但是却只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外孙改名为周姓,是承继了周家的香火。但是后来周志兵的女儿梁周洋又改回了梁姓,由此可知梁鉴的改名其实不是他能左右的。
梁从诫在与前妻离婚后,与方晶结婚,生下了女儿梁帆。梁帆从小被送往美国学习,品学兼优,后来她受邀请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结果发现主办方竟然没有悬挂中国国旗,这让梁帆深感不满,提出抗议。最终主办方在她的要求下,举办了隆重的升旗仪式,梁帆是一个很有爱国情怀的青年。
金岳霖为了守护一生所爱的林徽因而终身未娶,到了他自己的晚年时段,为他养老送终的人竟然是他“情敌”的儿子。
林徽因是金岳霖一直以来的挚爱之人,直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结婚了以后,他也为了能多守护林徽因一段时间,竟然在他们夫妻住所的旁边住了好久。这段时间里,金岳霖常常会去林徽因家里做客,朝夕相处的时间久了,和她的丈夫梁思成的关系也就熟悉起来了,并且林徽因的大儿子名叫梁从诫,他自从生下来以后金岳霖就对他非常的好,也非常照顾他,更重要的是梁从诫还叫过金岳霖爸爸,他们之间这样的感情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到了金岳霖晚年的时候,梁从诫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给金岳霖养老送终呢?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梁从诫从小就和金岳霖的感情深厚啊,再加上金岳霖这一生未曾娶妻,无儿无女,独自一人。那么到他晚年的时候,就必须得有人来照顾他。但是平日里照顾他的那些人也都只是给他做个饭而已,平时只要梁从诫一有时间就会和他的妻子过来陪伴金岳霖,对金岳霖照顾周到,非常的好。
金岳霖 林徽因
金岳霖在梁从诫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对他这么好,梁从诫因为高考考得成绩不理想,就没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其实他一直以来都想像父亲一样从事建筑业的,但是无奈天不遂人愿却学习了历史学。为了能够帮助梁从诫转到他喜欢的建筑学去,金岳霖不惜和学校的领导发生口角,因为在他们那会是不允许学生转专业的。金岳霖为了梁从诫还是不顾一切的拼尽了全力极力争取。虽然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没有能够使他成功转业,梁从诫也是非常感激金岳霖为他做的这一切。
在金岳霖老时,单位派来送他的车只能把他送到自家楼下,而当时的金岳霖腿脚已经不方便,都是靠着邻居的搀扶才能安全到家。梁从诫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下定决心决定搬到金岳霖家里,和他一起生活,就这样一直住到他去世。也是因为金岳霖这辈子一直深爱着林徽因,所以他一生从未娶妻直到终老,但是有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为他养老送终直到他离开人世。
梁从诫
171846
美特网 » 梁从诫(梁从诫和金岳霖是父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舒涵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