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问答】发布于2022-09-29 19:53:43 阅0
“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摘自《荀子·臣道》。意思是 “君子喜爱礼节、音乐、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各种行动都不会失误”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 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小人反是。

鉴赏:

开头的四个判断句究竟是从哪个方面、角度给主词下判断?如果不加以明确,就不知这四句话究是何意。但细察一下又会发现,四个判断的角度并不一致,例如“谨慎,利也”,只可能是说:行事谨慎总是有好处的;这是从后果或者说效用方面对主词下判断;末一个“斗怒,害也”,明显也是如此,只不过其“效用”是负面的;但第二个“调和,乐也”正好与此相反了,改作“乐,调和也”,这三个的“角度”才一致了;否则就要认为这个“乐”非指音乐,而是指“快乐”:大家协调一致、和睦相处,自然让人快乐。至于第一个,要说成也是“效用、功能”判断,就得认定它的意思是:对人恭敬,就能得到懂礼貌、明礼仪的评价。——关于这个“判断角度”和角度不统一的问题,注家们是全都不知不觉或不予理睬的,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曾考虑过“这到底在断定什么”的问题,做翻译时又一律采用“就是”作联结词,因此也发现不了问题。例如有一家的译文就是:“恭恭敬敬,就是礼节;协调和谐,就是音乐;谨慎小心,就是利益;斗殴发怒,就是祸害。”按这译文,第一个的意思谁不知道?用得着说吗?协调和谐怎么就是音乐了?对这类问题,译者就不管了,也许还在心里说:你要问,就去问荀子吧。

上述问题可从下文获解。“故”字引出的话,是陈述君子从上述四个判断得出了怎样的处世启示、态度,但却是分两层讲:先说君子“安礼、乐利”,这显是针对前两个判断,后说君子还“谨慎而无斗怒”,则明显是针对后两个判断。由此可知,前文四句话其实也是分两层意思说的:先一般地讲礼、乐的作用,再举例式地指出,对立的行为方式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因此,所谓的“判断角度”,本来就不一致也不必一致的,只需前后两组内部一致就行了。——所以我把两层意思用句号隔开。

第二句的“乐”字确是“礼乐”的“乐”,不能认作“快乐”的“乐”;头一句是说:待人恭敬,这是懂“礼”的表现,亦即用礼对人实施教化的结果;第二句则是说:与人协调和谐地相处,这是受过音乐熏陶的表现,也即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这不“角度”很一致吗?待人恭敬,与人协调,这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人立身于社会的起码要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这“礼”是包括“乐”的,因为广义的“礼”是“礼乐”的概括词),所以这两句其实是申明礼乐的作用,也即对于人的重大意义,绝不是废话。——第三四句的“角度”一致,已不在话下;对前两句有了上述理解,就知第三句其实不是一般地讲“谨慎”这个德目的效用,而是强调“谨慎地对待礼制规范”,那只会有利,不会有害;因此,第四句也不是空乏之论,“斗怒”更不是“斗殴发怒”的意思,而是和“谨慎”一样,也是同义联合结构,特指对礼制规范抱着不服气不愿遵行的“对着干”态度(“斗”和“怒”都有谴责的义项,13·7节中的“怒”字就是这意思)。所以这后两句是一正一反地对前两句作补充,说:遵守礼制则获利,不遵守则受害。这样,前四句全都是讲礼制的作用了。

接下说的“君子安礼乐利”中的“利”字是“乐”字(“礼乐”的“乐”)之误,“乐”字则是“快乐”的“乐”,用作动词,“乐于”、“以……为快乐”的意思,所以“安礼、乐乐”和“谨慎而无斗怒”,是分别同前面两组四个判断相呼应,强调地申明君子是一定遵行礼制而决不违反的,同时把原因、理由也交代了,所以又追加一句:“是以百举不过也”,还说“小人反是”。——在荀子、儒家看来,礼是行为的规范,从而也是行为对错的标准;惟其如此,他们认定谨慎遵行礼制的君子做什么都对(“举”,举动也,行为也),“斗怒”礼制的小人则干什么都错。

标签: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词 古诗文 组词 解说

美特网 » “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