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年,汉元帝废黜了在汉朝持续了100多年的陵邑制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元帝颁布一道诏书,诏曰:‘往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人以奉园陵。自今所为陵者,勿置县邑。’就此在汉朝持续100多年的陵邑制度宣告终结,同时宣告终结的还有汉朝的黄金盛世。陵邑制度影响汉朝国运,决定汉朝生死的制度,从汉高祖刘邦始到汉宣帝刘洵止都苦心经营的制度,在汉元帝时代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如此被历代帝王推崇的制度,汉元帝为何会弃置不用呢?汉元帝废置陵邑的反常行为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熟知的秘密呢?
陵邑——汉朝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是西汉前期帝王陵的一大特色,汉代的陵墓与唐代及以后的“因山为陵”不同,汉陵多是 “平地为冢”,形成“覆斗式”的规范形制,封土底部和顶部呈平面方形,一般高度在46-66.5米,底边长240-260米。宽60-85米,气势磅礴、高大雄伟,象征着墓主的高贵和尊严。而在帝王陵园附近特意修建县邑,供迁徒者居住。迁徙者从哪里来呢?西汉前期帝王为何要设置陵邑呢?
这就不得不提西汉的一位小人物刘敬,刘敬原姓娄,后因刘邦的赏识而被赐姓刘,刘敬一生对汉朝有三大贡献,一为劝刘邦定都关中,当时许多大臣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不想远离故土,纷纷劝谏刘邦在洛阳定都,他们言: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后来在刘敬和张良的分析利弊之下,刘邦同意定都关中。
二为主张和亲,当时匈奴强而汉朝弱,为了汉朝的存亡,刘敬建议刘邦和亲,其言: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恰逢当时刘邦刚经历过白登之围的溃败,听完刘敬的建议,刘邦同意和亲。
三为移民关中,当时刘邦定都关中后,不仅要防御匈奴的骚扰,也要防备六国遗族的反叛,刘敬向刘邦建议: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当时的刘邦正为异姓诸侯王的蠢蠢欲动而烦闷,听闻刘敬的建议后,刘邦下令将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
将这些迁移过来之后,不能随意安置不然一不小心就是下一个动乱之源,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刘邦下令将他们全部安置到长陵(刘邦的陵墓),并在长陵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此即为陵邑制度的来由。将这些强宗豪杰迁移过来不仅避免了他们的造反,也避免了他们对土地的兼并,自然也杜绝了地主豪强的坐大。
这些豪强地主好不容易通过兼并贿赂等手段坐强坐大后,随着帝王的一道诏令不得不放弃辛苦攒下的基业前往帝王陵附近居住,无形中缓解了阶级矛盾,是以此后的帝王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刘启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刘彻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在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仿,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来安置这些迁移过来的“富豪”。迁移标准在《汉旧仪》上有提及徙天下民赀三百万以上,与田宅,守陵。
如此利于统治的陵邑制度不仅担负着“强本弱枝”和“防御匈奴”两大任务,也担负着缓和阶级矛盾,阻止地主豪强坐大,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可惜这一切随着汉元帝的上台戛然而止。
汉元帝——汉宣帝长子,原本对于这位“柔仁好儒”的皇子汉宣帝有过废黜之心,最后碍于亡妻情分这才没有废黜。他担心汉家江山会亡于汉元帝之手,对此他深深的告诫汉元帝,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意思是汉家制度要王道、霸道兼而用之,不可过分重用儒生,深怕汉元帝不明白,汉宣帝又进一步说: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可惜对于汉宣帝的一番教诲,汉元帝并没有放在心上。
汉元帝登基之后的第一年为了表示自己一心向儒,下诏以皇帝的名义奉祀孔子,赐爵孔子的第十三世孙孔霸关内侯,赠食邑800户,封褒成君。后来,孔霸去世,刘奭着素服吊祭,赐给秘器钱帛,以列侯之礼安葬,谥号“烈君”。到公元前40年,汉元帝更是根据儒家经典《诗经》的精神,觉得迁移人口充实陵邑的制度使东部地区虚耗费用,百姓破土离家,非长久之计,是以下诏渭陵不迁人陪陵。
陵邑制度废除之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不再担心被迁移,兼并之风开始盛行,随着地主豪强的坐大,中央集权逐渐削弱,门阀兴起,再加之汉元帝妻子王政君一脉的崛起,汉朝灭亡进入倒计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美特网 » 汉元帝刘奭为何废黜持续了100多年的陵邑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