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司马望是什么身份?被受重用的他有何缺点?

  司马望,字子初,三国曹魏时将领。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之所以可以篡夺曹魏的江山,离不开自身的家族势力。对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生有八子,即历史上著名的“司马八达”,司马懿为其次子。在司马懿的兄弟中,司马孚在高平陵之变协助自己的兄长控制京城,立下了大功。而就本文所要说的司马望,就是司马孚的儿子。

  司马望(205年-271年6月17日),字子初。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将领,西晋宗室重臣,安平献王司马孚次子,晋宣帝司马懿之侄。司马望最初过继给司马孚的长兄司马朗为后,在曹魏历任平阳太守、洛阳典农中郎将等职,封永安亭侯。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望继续受到重用,不仅抵御了东吴的进攻,还多次应对姜维的北伐。不过,司马望最后却因为一个缺点被人讥笑。

  一

  嘉平三年(251年),也即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望跟随伯父司马懿征讨王凌。作为司马懿的侄子,司马望受到了司马师、司马昭的重用。在此期间,司马望和曹魏皇帝曹髦具有良好的关系,也受到了后者的信任。因此,等到司马昭和曹髦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后,司马望不愿意夹在其中,于是请求外出任职。公元256年,司马望正式出任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

  众所周知,曹魏之所以设立雍凉都督,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防御蜀汉的进攻。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北伐曹魏的主要进攻区域,就是雍凉二州。所以,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的司马望,自公元256年开始直面蜀汉大将姜维的进攻。从最后的结果上来看,司马望多次抵御姜维,也即其在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这一职位上的表现还是比较出色的。

  二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再次出兵北伐曹魏,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对此,司马望执掌之下的魏军坚守不战,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诸葛诞兵败后,姜维也开始退兵。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由此,在执掌曹魏在雍凉二州的兵马后,司马望成功抵御了姜维的三次进攻。

  因为这一战功,司马望于公元263年被调入朝廷,拜卫将军,领中领军,掌管禁军。作为司马懿的侄子,司马望和当时执掌大权的司马昭,是堂兄弟的关系。因此,对于司马昭来说,自然放心将禁军交给这位兄弟来执掌。咸熙元年(264年),在消灭蜀汉后,司马望升任骠骑将军,开府。在武将之中,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和大司马。

  三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取代曹魏,正式建立西晋,司马望受封义阳王,食邑一万户。对于西晋王朝来说,或许是吸取了曹魏灭亡的教训,也即宗室权力受到限制,无法在危急时刻支持朝廷,所以,西晋王朝分封的宗室亲王,往往都是实权在握的。比如司马望这位封王,不仅食邑一万户,晋武帝司马炎还配给他士卒两千人。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 司马炎下诏任命司马望为太尉。在此之前,司马望的父亲司马孚和伯父司马懿,都曾担任曹魏的太尉一职,也即位列三公了。西晋建立之后,魏蜀吴三国自然只剩下东吴一个了。对此,后者曾多次袭扰西晋王朝,在此期间,司马望多次率军应对东吴的进攻,继续积累自己的战功和威望。公元268年,司马望被拜为大司马。

  四

  最后,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可谓武将的巅峰了,其地位甚至还略微高于大将军。因此,这个时候的司马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虽然司马望没有篡权的野心,但是,作为曹魏和西晋两朝的大臣,司马望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

  对此,《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中记载:“望性俭吝而好聚敛,身亡之后,金帛盈溢,以此获讥。”

  也即司马望为人吝啬,颇喜敛财。他死后,家中金帛堆积如山,因此被世人讥讽。对于司马望来说,本来已经位极人臣,食邑万户,却还是非常吝啬,这自然遭到了文人志士的讥讽了。泰始七年(271年)五月二十三日(6月17日),司马望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在司马望去世后,家中金帛堆积如山,这同样被世人所嘲笑。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曹魏时期,曹洪作为曹魏的宗室,也是非常富有,但是为人吝啬,结果因此得罪了魏文帝曹丕,差一点被处死。当然,司马望是比较幸运的,他碰到了比较性格比较宽厚的晋武帝司马炎,所以即便存在这一缺点,也不影响其获得了善终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司马望 三国

猜你喜欢

  • 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美人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远交近攻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中山装的由来历史和特殊含义
  • 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