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和高阳公主之间有什么过节 李治为何要赐死自己的姐姐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治和高阳公主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李治为什么要赐死这个姐姐?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治赐死姐姐高阳公主,源于一场香艳的“风流案”。

  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抓获了一名小偷,按说偌大的长安城,抓个小偷也是正常的事,但关键是,从这名小偷的赃物里,搜出来一件特殊的东西。

  这件东西是一个枕头,枕头也不稀奇,问题是这个叫做“金宝神枕”的枕头,是皇宫大内之物。

  一个普通的小偷,居然偷了皇家物品,这性质就比较严重了,一番审问之下,小偷透了底,说这件枕头是从高僧辨机和尚那里偷来的。

  负责此事的官员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只得是一层层上报,最终这件事被唐太宗李世民得知,经过细细盘问,辨机和尚交代,枕头是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送给他的。

  究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就是高阳公主在已为人妇的情况下,与辨机和尚私通,两人暗生情愫,枕头就是信物。

  事情查明后,李世民大怒,直接将辨机腰斩,而情人被杀,让高阳公主十分怨恨父亲,自此,与李世民之间愈加冷漠。

  那么,这件“风流案”与高阳公主被李治赐死有什么关系呢?事情还得从唐高宗李治登基那一年说起。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皇位传于其第九子,也就是太子李治,当年六月,李治即皇帝位,是为唐高宗。

  继位之初,李治就下发诏令,命其舅父赵国公长孙无忌,以及英国公李勣为辅政大臣,自此,高宗时代正式到来。

  如果单从能力上来讲,李治的执政能力肯定不如李世民,但好在李世民为他留下了很好的基业,李治只要好好地当一个守成之主,就可让大唐继续辉煌。

  而李治呢?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殷殷期望,在两位辅政大臣,以及朝堂上诸多能臣干吏的辅佐下,大唐各个方面蒸蒸日上,继位没多久,他就创造了“永徽之治”的盛世。

  但就在社会繁荣稳定,群臣兢兢业业的同时,一场让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惊天风波,席卷了整个大唐。

  这场大风波的始作俑者,正是李治的姐姐高阳公主。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高阳公主进宫面见弟弟李治,声泪俱下地向李治说了一大通,主题思想就一个,那就是她的大伯哥非礼了她。

  高阳公主的大伯哥是谁呢?正是唐初名臣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

  房玄龄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房遗直是其长子,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是其次子,正是因为高阳公主嫁给了房遗爱,因为,房遗直就是高阳公主的大伯哥。

  而李治听了高阳公主的“控诉”之后,心中十分不解,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姐姐是个什么样的人,要说她非礼房遗直还有可能,但说是房遗直非礼她,这说出去谁也不会信。

  但不信归不信,如今姐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让李治颇为心烦意乱,无奈之下,李治只得下令,让舅父长孙无忌负责,对这件“非礼公主案”展开调查。

  李治的意思很简单,毕竟这是姐姐的家事,换做外人调查就有些不太好看,而让长孙无忌调查,既能保全脸面,又能显得对此事十分重视,以此应付高阳公主,可谓是一举两得。

  最重要的是,李治原本想着,随便调查一下就行了,家丑不可外扬嘛。

  李治的态度,是“随便调查一下”,但接到任务的长孙无忌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作为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绝对不会闲着没事去非礼自己的弟媳妇。

  这背后,绝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带着这种疑惑,长孙无忌展开了他的调查工作,他先是对房遗直进行单独询问,结果,一番问话之后,“悲愤交加”的房遗直,把几桩陈年旧事翻了出来。

  房遗直与高阳公主历来不和,高阳性格跋扈,又仗着是唐太宗爱女这个身份,在嫁到房家之后,一直是颐指气使,完全没有为人妇的概念。

  对此,身为大伯哥的房遗直十分看不惯,但看不惯也只是心里埋怨几句,嘴上可是不敢说,所以,在最初的时候,他和高阳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

  但在房玄龄死后,两人的矛盾陡然加剧,起因是因为房遗直继承了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为此,高阳十分气不平,就撺掇丈夫房遗爱,提出要分家的要求。

  有道是长兄为父,对于高阳想分家这个要求,房遗直并没有同意,并且,还把弟弟房遗爱找来大骂了一顿。

  这下算是彻底让高阳与房遗直的关系陷入冰点,心有不甘的高阳进宫找到父亲李世民,告发房遗直经常口出不敬之言,意图心怀不轨,结果李世民一调查,发现是高阳在诬告,最终,李世民对自己这个任性妄为的女儿也训斥了一顿。

  但高阳依旧不死心,继续没事就往宫里跑,见到李世民一次,就告房遗直一次状,告得多了,虽说李世民不信,但房遗直怕了。

  为了不让自己某一天死得不明不白,房遗直干脆心一横,向李世民申请把爵位让给弟弟房遗爱,以保自己周全。

  但他的请求,李世民并未批准,因为,他依然是梁国公,直到李治登基还是如此。

  不过,房遗直与高阳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双方时不时地就会发生摩擦,这一次高阳诬告房遗直非礼她,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当然,这些都是双方的陈年宿怨,真正让负责审问的长孙无忌动容的,是房遗直说出了另一件往事。

  永徽二年,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因犯错被降职为宁州刺史,回京领罪并面见李治后,薛万彻又去见了房遗爱,之所以特意见他,是因为房遗爱与薛万彻是至交,两人关系一直很好。

  见面之后,二人推杯换盏,在酒席宴中,二人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因降职而满腹牢骚的薛万彻说:“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

  房遗爱则接话道:“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

  什么意思呢?薛万彻的意思是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而房遗爱的意思更直接,就是说假如要有所行动,那么就去推举荆王李元景。

  李元景是谁?房遗爱为何会想在“国家有变”之际推举他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好几层关系,这个李元景,是李世民的同父异母弟,也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六个儿子。

  并且,最重要的是,房遗爱的三弟房遗则,娶了李元景的女儿。

  说得更简单点,房遗爱的意思就是,假如李治被推翻,那么他就会把李元景推上去,从而取代李治。

  按理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一般是不会被第三个人知道的,但不知为何,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得知了弟弟与薛万彻的对话内容,而原本他准备将这件事烂在肚子里,但由于高阳公主的一再诬陷,再加上长孙无忌的刻意“引导”,悲愤交加的房遗直便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而说出此事的结果,是长孙无忌大喜过望,他开始编织一张大网,网向他想网住的人。

  最终,原本是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非礼”的小案子,被长孙无忌无限发酵,形成了唐朝开国以来,波及面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案件。

  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说的就是这件事。

  而促成这起案件最终定性的,还有高阳公主又一个“黑料”被长孙无忌扒了出来,她曾经指使一个叫做陈玄运的内侍宦官,暗中窥伺宫内动向,并观察星象变化,这种举动,足以让她被扣上有“不臣之心”的大帽子。

  高阳公主有“不臣之心”,房遗爱则是涉嫌谋反,两者一结合,这就是大罪中的大罪。

  这个审问结果,让李治也是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事情会演变成这种地步,但在包括房遗爱、高阳。

  公主、李元景以及薛万彻等人都已经被抓入狱后,长孙无忌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他的终极目标,是一个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这个人,正是李世民的三儿子李恪。

  长孙无忌之所以想除掉李恪,同样也是一桩陈年宿怨,这件事还得说到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当初,李承乾是太子,但由于他恣意妄为,慢慢的被李世民冷落。

  就在李承乾不得圣心之际,李世民的三儿子魏王李恪,靠着自身过硬的才学,逐渐走进李世民的视线中,并在李承乾谋逆案爆发后,得到了李世民要立他为太子的口头承诺。

  但李世民承诺归承诺,底下人却不同意,其中以长孙无忌最为反对,坚持要立李治为太子。

  前文也讲到,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父,李治的母亲乃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而李恪呢?却和长孙无忌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讲,长孙无忌都有推李治而反对李恪的理由。

  而在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下,李世民也是相当犹豫,若是当时李恪能够继续展示他才学过人的优秀一面,有可能也不会让李世民改变主意,但自认为胜券在握的李恪,却在一次大意之下,说出了一番让李世民极为寒心的话。

  “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李恪。

  什么意思呢?李恪想表达的是,如果他将来当了皇帝,那么就会在百年后杀了自己儿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晋王李治。

  正是这句话,让李世民瞬间对李恪起了反感之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段话,揭开了李世民最不愿揭开的伤疤。

  李世民是如何上位的?这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是靠着“玄武门之变”,杀兄灭弟,逼着自己父亲把皇位交给了自己,这虽然是事实不假,但李世民无论如何都不愿提及。

  而李恪说这番话,其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声明自己一定会做到“兄友弟恭”,并且在将来甘愿把皇位交给弟弟。

  但这可能吗?我们寻常人都知道不可能,何况是李世民?在他看来,自己这个三儿子,明显是在跟自己耍心眼。

  还杀儿子让皇位?笑话,当年李世民可是不惜杀兄灭弟才得来的皇位,他舍得让吗?要是能让,又何必来“玄武门之变”这一出?

  所以,李世民认为,自己这个儿子,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无害”,说不定在他掌握大权后,手段比自己更狠。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李世民放弃了李恪,选择了相对懦弱的李治。

  而在李世民的选择过程中,长孙无忌因为大力支持李治,从而得罪了李恪,所以,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李恪始终是一个隐患。

  既然是隐患,那就必须要铲除,因此,在房遗爱案爆发后,长孙无忌为了达到铲除李恪的目的,开始诱导房遗爱,意图让他说出一些自己想听的东西。

  最开始,房遗爱并没有上套,但长孙无忌抛出了一个大招,就是以当年告发李承乾谋反的纥干承基为例,暗示房遗爱,只要说出来,那么就会如纥干承基一样,因告发有功而活命。

  在这个巨大的诱惑下,房遗爱彻底缴械,按照长孙无忌的意思,说出了李恪同样涉案。

  而达到了目的的长孙无忌,迅速将案件卷宗整理,并附上了涉案人员的明细以及“罪名”,最终呈到了李治的面前。

  面对这个结果,李治当时哭的心都有,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非礼案”,却能牵出这么多人,并且还揪出了“闻所未闻”的谋反案。

  但案件卷宗就摆在他前面,罪犯的“累累罪行”也一目了然,这个时候,李治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

  他近乎哀求地向负责此案的长孙无忌等人说,能不能放过几个?毕竟这里面好几个都是自己的亲人。

  上泣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旧唐书》

  朝堂上,长孙无忌默默无语,而看到长孙无忌不说话,其他大臣同样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没有听见李治在说话。

  最终,李治没能阻止自己的亲人被处死,房遗爱、薛万彻被斩首,李元景、李恪以及李治的姐姐高阳公主,被赐自尽,另有数十余人,因涉及此案,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高阳公主估计在临死前一定会后悔,干嘛没事非要诬告大伯哥房遗直呢?早知道如此,就不那么多事了。

  而李恪在自尽前,曾破口大骂长孙无忌,称其“窃弄威权,构害良善”,一定会遭到报应,“当灭族不久矣!”

  不曾想,李恪此话一语成谶,六年后,长孙无忌遭礼部尚书许敬宗诬告谋反,被下令流放黔州,在途中自缢而死,他的儿子也被罢官除名,最终流放至岭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唐朝 李治 高阳公主

猜你喜欢

  • 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美人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远交近攻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中山装的由来历史和特殊含义
  • 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