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固怀恩全族46人为大唐而死,为什么最后选择叛唐?

  很多朋友都特别想知道满门忠烈、一心向唐的仆固怀恩最后又为什么背叛了朝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仆固怀恩是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中期名将。为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全族46人为大唐捐躯。为争取回纥帮助平叛,仆固怀恩将两个女儿嫁与回纥可汗和亲。

  仆固家族是铁勒九大姓之一的“仆固部”,仆固怀恩是仆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的后代,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名将李绩灭亡薛延陀汗国,横扫漠北地区,铁勒九姓率部投降唐朝。

  一、平定安史之乱

  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身经百战,战勋卓著,屡建奇功。


  安史之乱初,仆固怀恩任朔方军左武锋使,追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振武军及其以东地区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

  仆固怀恩骁勇果敢,逢战必身先士卒,跃马横枪争先入阵。

  在收复东都洛阳的战役中,仆固怀恩率领回纥骑兵迂回到叛军营中,攻克叛军壁垒,杀敌数万。

  史朝义亲率十万精骑来援,仆固怀恩坚守决战,使敌尸横遍野,降敌三万,东都洛阳顺利光复。

  潼关战斗中,仆固怀恩打败叛军悍将崔乾祐,从而打开了关中门户。

  香积寺之役,叛军设下伏兵欲夹击唐军,被仆固怀恩识破,率精骑突袭敌人,尽数消灭伏军。

  两军主力交战,他率领回纥援兵上下驰突,战至酣处,他脱甲持矛,直陷敌阵,杀死叛军无数,叛军惊慌气沮,随即大溃。

  两京收复后,仆固怀恩又携子仆固玚转战郑州,降汴州,下滑州,破卫州,平定幽燕,最终迫使史朝义兵败自杀。

  同罗战斗中,他的儿子仆固玢兵败投降,后又乘机逃回,仆固怀恩竟然怒斥其子,当众斩首,大义灭亲之举令人感慨万分。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八年中,仆固怀恩家族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

  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极其家族居功至伟!

  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仆固怀恩奉唐肃宗李亨之命,与太子李豫出使回纥借兵,为使顺利借兵,仆固怀恩把自己两个女儿嫁与回纥可汗和亲,终于顺利借得回纥兵帮助平叛。

  这样忠勇无私的仆固怀恩,最后却走上了反叛唐朝的道路,他经历了什么?

  二、名将不被信任

  宝应二年(763),祸乱天下的安史叛军被平定。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宗不再信任武将,尤其不信任少数民族将领。

  因为安史之乱,大唐中央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存在潜在的畏惧。由于安禄山是胡人,大唐对少数民族将领更不信任。

  平定安史之乱中出力最多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先后被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甚至郭子仪还得拿出唐肃宗所赐的千余件诏书呈给代宗这位年轻的皇帝,才暂时打消了他的疑虑。仆固怀恩看出了朝廷里的潜在危机,自然小心行事,但麻烦还是自己找上门来了。

  三、大功不抵谗言

  安史之乱后期,史思明长子史朝义不甘心失败,企图引诱回纥攻唐,回纥的登里可汗亲率十万大军进逼边疆,唐代宗为了争取回纥,赶紧派人劳军,与登里可汗接洽。此时,登里可汗提出要见一见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怀恩。

  怕遭小人谗言,仆固怀恩不想与自己的这位女婿见面,奈何唐代宗一味要求仆固怀恩相见,并拿出免死铁券保证不会追究他的责任。仆固怀恩只得与这个胡人女婿相见。据《新唐书》记载“可汗大悦,遂请和,助讨史朝义”。

  这次会见化解了回纥与唐朝的冲突,使回纥进一步帮助唐朝平定叛乱。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命令仆固怀恩护送登里可汗及回纥军队回漠北,仆固怀恩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就有宦官来告状,称仆固怀恩联合回纥谋反。

  仆固怀恩无法自证清白,恰好代宗派宰相裴遵庆前来慰问,仆固怀恩当即抱着裴遵庆的脚大哭。裴遵庆劝说仆固怀恩入朝解释,但副将范志诚认为代宗亲宦官疑武将,去了凶多吉少。

  正在这时,唐朝大将辛云京率兵前来讨伐仆固怀恩,仆固怀恩与辛云京解释不通,只好派儿子仆固玚进行抵挡,结果误会越闹越大,最终把仆固怀恩逼上了反抗的道路,后暴死于军中。

  为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全族46人为大唐捐躯。为促使回纥出兵帮助大唐,他又安排两个女儿与回纥和亲。可以说,没有仆固怀恩就不会有安史之乱的顺利解决,如此大功不抵小人的谗言。一代名将死得如此冤枉,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仆固怀恩 唐朝

猜你喜欢

  • 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美人计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三十六计之远交近攻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中山装的由来历史和特殊含义
  • 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