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在《野记》里提到了一个可怜的福建人,因为口音问题,被皇帝打发去了外地做官。大明永乐三年,科考取进士六百人,福建人林廷美位列其中,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召见。
林廷美仪表堂堂,一副美男子形象,让朱棣眼前一亮,打算任命他做自己的近侍,便和他唠起了家常。
哪想到,朱棣刚问他老家在哪,林廷美一口福建味儿的官话出口,可嫌弃坏了朱棣,随便打发他做了某个京官。
更悲催的是,林廷美刚谢过主隆恩,还没退了几步路,朱棣又把他喊了回来,接着吐槽:“老蛮子也,没若福。”
于是好不容易考上进士的、仪貌颇伟的福建人林廷美,因为口音问题,被一脚踢去了山东,当了两任知州才回京城。
中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也是繁杂,因古代教育不发达、交通不通畅,五花八门的语言可想而知。
这些古人生活在方言环境里,一朝科考到君王侧,再怎么努力说官话,方言的味道还是有的,可参考现在各种口味儿的普通话。
宋代吴处厚在《青箱杂记》里也提到了一个可怜的福建人,先是被皇帝百般看重,最终因为口音问题跑去了外地做官。
宋太宗时期,泉州人刘昌言三次才考上进士,先去了审官院做官,不到百日,升官为枢密副使。
有大臣进言,刘昌言升官速度太快了,可宋太宗赵光义不听,仍坚持让刘昌言当枢密副使。
大臣无奈,又讲:“刘昌言是福建人,语颇獠,陛下您可能听不懂他说的话啊。”
宋太宗赵光义还是不松口,傲娇地说:“我自会得!”
刘昌言到底如何受宋太宗宠爱呢,宋代的文莹在《玉壶清话》补充了细节。
刘昌言在枢密使位置上没待多久,又做了起居郎,接连三日陪宋太宗聊天,一谈就谈到黄昏时期。
他善于揣摩圣意,纵横捭阖,做低奉迎,没多久又升官到了谏议知密院,隆恩如此,风头无二。
正所谓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又所谓新鲜感会过去的,某一日,宋太宗对身边人吐槽:“刘昌言说话,南方口音太重,朕一句话都听不懂。”
“刘某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句不得”?你听不懂,当初和人家一聊聊到天黑日暮,是在鸡同鸭讲吗?
可怜的刘昌言领会了皇帝意思,上书祈求外放,灰溜溜地跑去了外地做官了。
面对颇得赏识却口音太重的官员,皇帝也不光是打发去外地做官,有时还会抢救一下子的。
南朝齐大臣胡谐之是豫章南昌人,今江西人,受到皇帝信任,想要让他家的儿女与皇家贵戚联姻。
可胡谐之一家江西口音太重,皇帝也听不太懂,只好派四五个宫中宦官住在他家,教他家的子女官话。
一晃两年后,皇帝问胡谐之:“卿家人语音已正未?”你家学会官话了吗?
胡谐之回答:“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胡家人多,竟把宫内宦官也带成了江西口音,乐得皇帝哈哈大笑。
古代因为方言闹出的笑话很多,但这很难影响到皇帝的办公,因为历朝历代都有“普通话”的,如雅音、官话。
古代的雅音来自于夏言,意思是中原地区(河南洛阳)的标准音,如《尔雅》的意思就是解释雅音以逼近正音,是最早的词书。
周朝以后的朝代都以中原语音为标准音,教育、办公等都得学标准音,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所言:“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
所以历朝历代都有韵书的编著,宋代的《礼部韵略》、元代的《蒙古韵略》、明初的《洪武正韵》等等。
古代书生文人想要科考,首先就得学好官话,这是他们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的第一步。
《唐六典·卷四·礼部》规定,科考之人,对于各类经典,“皆须读文精熟,言音典正”。
这里的“言音典正”就是要求考生说好“普通话”。
清代的新登仕籍者在觐见皇帝的前一天,要去吏部演习引见时的礼节,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你官话说的不好。
清代的施鸿保在《闽杂记》中有记载:
“夫伊等以现登仕籍之人,经赴部演礼之后,其敷奏对扬,仍有不可通晓之语,则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晓乎?”
若是考生连“普通话”都说不好,那就去外省任职吧,若不然你连给皇帝说话都听不懂,还要你干啥?
因为历代官话都以中原地区为标准音,所以南方地区,尤其以福建、广东两地官员说官话就有些难了。
雍正皇帝就吐槽过这两地出身的官员: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致吏胥从中代为传述,于是添饰假借,百弊丛生,而事理之贻误者多矣。”
为此,雍正皇帝专门嘱托福建、广东两省都督,要“多方教导,务期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还专门设下了正音书馆。
雍正皇帝规定“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不会说、听不懂官话就不能参加科举。
可到了后期,正音书馆便渐渐废弃了,以至于清朝人一本正经地吐槽,福广两地学官话,就像人家学习洋文一样:
“广东、福建等省,其方言与官话悬殊,而数处之人,亦以学官话为要务。彼学官话不以为难从,可见吾华人习学洋文,如果教育有方,断非难事也。”
总而言之,皇帝为了保障自己能听得懂臣子说话,规定了科考之人必须学会说官话,另外统一的文字也能解决听不懂臣子说话的烦恼。
不过,若是皇帝听久了各地方言的轰炸,会不会不用翻译,也能正常对话呢。如康熙皇帝自称:“十三省语音,朕悉通晓,观人察言即可识辨。”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十万个为什么_家庭百科 » 古代是讲普通话吗 古代没有普通话是怎么交流的
美特网 » 古代是讲普通话吗 古代没有普通话是怎么交流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