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并非只对陆逊残忍,而是渐渐从一代明君沦为暴君,多疑猜忌,任用特务以加强独裁统治,而陆逊只是一个政治牺牲品而已。
第一,孙权晚年的恐怖政治
公元238年可以说是孙权帝王生涯的一个分水岭,这年他五十六岁。在此之前,孙权给人的印象是个英明的君主,从是年起,孙权开始暴露出其性格的另一面:多疑、猜忌、残忍。
标志性的事件是大特务吕壹的崛起。吕壹本是中书郎,这不是级别特别高的官,但孙权交给他一个新差事,叫“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就是对各级官府、州郡有监督权。说白了,吕壹就是特务,直接听命于孙权,孙权通过他刺探、掌握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
吕壹精通法典,可以把无辜的说成有罪,把活的说成死的。他严密监视大臣们的各种活动,大臣们最细小的过失,也会经他的口传到孙权耳中。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围所笼罩。当时只有太子孙登还敢于进言几句,但不起任何作用。其他人只好闭紧嘴巴,远远望见吕壹,都不敢正面而视。
吕壹自认为是皇帝孙权之鹰犬,可以随意罗织罪名陷害大臣。他甚至把目标对准丞相顾雍,暗地里收罗顾雍过失,秘密向孙权检举揭发。当时东吴两大支柱上大将军陆逊与太常潘浚每每谈及吕壹乱政,无不痛心疾首。潘浚甚至制订刺杀吕壹的计划,企图以宴请为名除奸,但吕壹提防心重,没有赴宴。
在吕壹的特务监视及告密下,顾雍、陆逊、潘浚处境日益恶化,西陵督步骘上书皇帝孙权,认为三位大臣“志在竭诚,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进一步指出,不应该由其他官员监视、考核他们,试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评判品格高的?然而孙权对步骘的上书置之不理。
后来吕壹在构陷左将军朱据时,阴沟翻船,被弹劾“滥用刑法、草菅人命、构陷大臣”。由于朱据是孙权的女婿,吕壹惹怒了孙权,最终被处死。然而,吕壹实是孙权的一条走狗,他被杀只因为手够得太长了。晚年的孙权对大臣们的忠诚十分怀疑,君臣无间的历史已结束,孙权与的汉武帝有类似之处,越到晚年疑心越重,也越发暴虐。
第二、陆逊卷入夺嫡之争
公元241年,东吴太子孙登病死。对东吴来说,这是非常不幸的事。孙登颇为贤能,在吕壹横行霸道之时,别人都不敢吭声,只有他冒着失宠的风险,多次进谏。孙登去世后,围绕太子位的权力争斗开始白热化。
孙登死后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既然立了太子,孙和自然是法定继承人,何来夺嫡之争呢?原来孙权虽然立孙和为太子,但却更喜欢孙和的弟弟、鲁王孙霸。孙霸不是太子,却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待遇,这就激起孙霸谋夺太子位的野心。
孙权的暧昧态度表明一件事:日后皇帝宝座归谁,尚未定论。有人愿意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卫将军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认为,孙和虽被册立为太子,孙权却更喜欢孙霸,只要纠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嘘孙霸的美德,定可挤掉孙和。于是他让儿子全寄全力辅佐孙霸,同时写信给远在武昌的陆逊,希望他能支持孙霸夺嫡。
起初,陆逊并不愿意介入这场夺嫡之争,他写信给全琮,指出:“两位殿下势均力敌,必定要分出个高低胜负,自古以来,最忌讳在这个时候卷进去。”
然而,作为东吴上大将军兼丞相的陆逊,因地位特殊,注定无法置身事外。
眼看全琮、全寄父子已然跳入这场权力的漩涡之中。全寄更是卖力地、无所不用其极地中伤、诬蔑太子。出于一种对国家的责任心,陆逊无法视而不见,他再度写信给全琮,警告说:你再这样包庇自己的儿子,会带来灭门之灾。
面对鲁王党羽的步步紧逼,太子孙和处境日益险恶。在封建社会,太子是国家储君,是国之根本。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陆逊不得不选择立场,他连续上三四道奏章,力劝孙权说:“太子是正统,应当有稳如磐石的地位;鲁王是藩臣,在恩宠上理应有所差别。尊卑有别,上下才能平安。”
至此,陆逊已经身陷夺嫡之争的漩涡之中。
第三,陆逊遭到孙权的怀疑
陆逊连续上几道奏章,阐明自己的立场。然而,这些上书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孙权保持着可怕的沉默,沉默的背后,是对陆逊的疑心与不信任。
作为东吴最伟大的将领,夷陵之战的英雄,陆逊在东吴政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前孙权对陆逊极为信任,然而到了晚年,他疑鬼疑神,对手握重兵的陆逊更是一万个不放心。在吕壹擅权时,孙权就默许这个大特务秘密调查陆逊,可见对上大将军已有足够的戒心。
孙权对地方将领的不信任并不是没有原因。在公元239年,东吴爆发一起严重的叛乱事件。时任帐下都督的廖式起兵袭杀临贺太守严纲,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叛军攻掠零陵、桂阳,发展到数万人,势力波及交州的苍梧、郁林诸郡。尽管廖式之乱最终被镇压下去,但是在孙权心里却留下一道抹不掉的阴影。
多年来,陆逊一直带兵在外,尽管兼任丞相,实则挂名而已,并没有主持政府日常工作。陆逊才气过人,手握东吴最精锐的武装部队,万一他像廖式那样叛乱,孙权如何制得住他?
但是陆逊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孙权心态上的微妙变化,上书不成后,他没有放弃,打算京自进京面圣,对孙权晓以利害。在陆逊看来,立长不立幼不仅是政治传统,也是政权稳定过渡的基础。之前袁绍、刘表都选择立幼子而不立长子,结果导致集团内部大乱,这就是前车之鉴。然而,孙权非但拒绝陆逊的建议,甚至认为他手伸得太长,干涉宫中之事。
到这个时候,孙权已全然失去对陆逊的信任。
第四,陆逊之死
陆逊因支持太子孙和而遭到孙权的斥责,孙权的态度,无疑令鲁王党大为振奋。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诬陷支持太子的顾谭、顾承、张休等人,孙权把三人流放交州,后来又逼迫张休自杀。顾谭、顾承两人是陆逊的外甥,两人遭流放,这也是鲁王党对陆逊的间接打击。
不仅陆逊的处境愈发艰难,太子孙和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子太傅吾粲亲自出马,三番五次向孙权提出请求,把鲁王孙霸调离京师,以巩固太子的地位。为了寻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与陆逊联络,希望凭借陆逊巨大的威望,力挽狂澜。可是此时的陆逊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其实陆逊不能算是太子党,他只是公忠体国,从维护帝国稳定出发,按传统办事,明确太子作为储君的地位。然而,在孙权看来,陆逊是暗藏巨大私心。陆逊、顾谭、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鲁王调离京城,这岂不令孙权狐疑?
在封建社会,皇子与外地官员私下往来是大忌。当初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位时,秘密将好友吴质从外地召回京城,被杨修告密,差点阴沟里翻船,此即是一例证。尽管太子孙和并没有直接与陆逊联络,但是太子太傅吾粲病急乱投医,与陆逊频频接触,这是犯下大忌。
很快,鲁王孙霸就指控吾粲图谋不轨,孙权下诏捉拿吾粲,下狱处决。很显然,处死吾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吾粲只是个文官,能掀多大波澜?背后的大老虎是陆逊!吾粲一死,陆逊处境更加不妙。
清算完吾粲,接下来便是陆逊。孙霸的党羽杨竺罗列陆逊二十条罪状,上呈孙权。孙权连续派出几批中使,前往责问陆逊。中使就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为宦官。身为帝国最高军事统帅与丞相,陆逊被一群宦官昼夜不停地质询、审问,试问情何以堪?
孙权不敢像处决吾粲那样处决陆逊,毕竟投鼠忌器,万一把陆逊逼得造反就得不偿失了。面对莫须有的指责,面对皇帝的不信任,面对宦官趾高气扬的傲慢,陆逊愤恚难当,竟一病而死。从某种程度上说,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不过,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这样死去,对陆逊或许算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十万个为什么_家庭百科 » 陆逊和孙权有什么仇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美特网 » 陆逊和孙权有什么仇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