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刺秦王的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概述《荆轲刺秦王》故事概括如下: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以樊於期之头与督抗地图为饵求见秦国国君。意图刺杀秦君以消解国家灭亡的危机。荆轲易水离别后,决心为之牺牲生命。在大殿之上,荆轲沉着冷静,展开督抗地图的最后;
图穷匕见,秦王长剑一时无法拨出,左右卫士在殿堂之下,秦王急起绕柱跑荆轲追不及,又受左右人的干扰,秦王拔出剑斩杀荆轲,荆轲死前奋力掷匕首,不中秦王。秦王经此事件后决心立刻灭燕国,燕国国君杀太子丹以求和。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结果事后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兵抵抗,无奈非秦军的对手。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国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秦王又派大将李信率军追击,非要将太子丹拿住,否则不肯罢休。
燕王喜听从了代王嘉的计策,被迫缢死太子丹,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军求和。暂缓了危局。秦军便南下攻打魏国和楚国,当魏楚两国被灭之后,便转而收拾燕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燕王喜,燕国灭亡。
关键词:高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