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肌炎是在新生儿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其中以病毒感染为多见。其病理变化以心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细胞溶解和坏死为特征。临床表现不典型,较难早期发现,而易延误治疗,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本病主要由感染引起,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30多种病毒可以引起心肌炎。其中最重要的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该病。常见感染途径有肠道感染和胎盘感染。新生儿的粪便中常可检测到病原。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且变化多端。多数在生后一周内出现症状,如在生后48小时内发病,则提示宫内感染所致。
起病形式多样,可呈暴发性经过,表现为急骤发展的烦躁不安,呼吸窘迫、发绀、皮肤苍白,酷似肺炎;也可先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嗜睡、呕吐、腹泻、黄疸,继而出现呼吸窘迫。
循环系统可有心输出量不足,甚至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脑综合征等表现。
1.实验室检查
(1)血清心肌酶检查 可见GOT(谷草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CPK(肌酸激酶)等升高,尤其以LDH同工酶LDH1及CPK同工酶CPK-MB升高意义大。肌钙蛋白(TnI或TnT)增高。
(2)病毒学检查 确诊指标为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或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原抗体阳性。
参考依据为: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儿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用核酸探针从患儿血肿查到病毒核酸。具有以上阳性结果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2.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心脏可扩大呈球形,透视下心搏减弱。心力衰竭时可有肺淤血水肿。
(2)心电图 心电图主要表现Ⅰ、Ⅱ、aVFV5、V6等导联ST段下降T波低平、倒置、双向严重者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并伴有深Q波,似成人心肌梗死的图形,说明有严重的心肌损害,可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期前收缩,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房室窦房束支传导阻滞等。
(3)超声心动图 可见心脏扩大搏动减弱及心功能减退等。
由于新生儿心肌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对本诊断标准不能机械搬用,有些轻症或呈隐匿性经过者易被漏诊,只有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诊断依据包括:
1.临床观察到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X线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心电图异常表现。三者中具备2项,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为病毒感染依据。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者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者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需除外其他性质的心脏病或心肌损害。
应与新生儿肺炎、心内膜下弹力纤维增生症、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的肥厚性心肌病、心型糖原贮积病、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相鉴别。
1.治疗原则
尚无特效治疗。治疗应包括吸氧、纠正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控制心律失常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措施。
2.治疗方法
(1)充分休息 避免对患儿的过度体检和护理操作,尽可能减少刺激,保证休息。
(2)积极的保护心肌 可以使用大量的维生素C、能量合剂、磷酸果糖、中药黄芪、丹参等。
(3)对症处理 迅速的对症处理,例如: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心源性休克,控制严重的心律失常。
(4)静脉免疫球蛋白 有报道应用治疗心肌炎取得较好疗效。
(5)免疫抑制剂 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大多数预后较好,少数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死亡率约1.4%。心肌病变程度轻,治疗及时,有足够的休息,预后好;反之则预后差。
美特网 » 新生儿心肌炎_Xin Sheng Er Xin Ji Yan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