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gada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综合征。临床上, 这个综合征以V1~3导联ST段抬高、V1~3导联ST段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和晕厥的反复发作、以及心脏性猝死为特征。
自从1992 年西班牙Brugada 两兄弟首先报道Brugada综合征以来,该病已经从一种少见病发展成为一些国家年轻人仅次于车祸的第二大死亡杀手,猝死年龄(41±15)岁。文献估计,该病引起的猝死占所有猝死病例的4%,占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猝死者的20%。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患者发生的第一症状就是猝死,根本来不及防范和救治。植入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唯一可预防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源性猝死(SCD)的手段。
本病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综合征。
基因分析:基因分析可确定Brugada综合征无症状的基因携带者,这样便可对他们进行临床监测,及早发现临床表现。此外也可使这些基因携带者接受遗传咨询,了解把该疾病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但由于目前只有一种基因与Brugada综合征相关,因此,尚无基因缺陷对于预测临床预后的足够资料。而根据目前所知,SCN5A基因突变不是发生心脏事件高危风险的标志,基因分析并无助于危险分层。
以V1~3导联ST 段抬高、V1~3导联ST段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和晕厥的反复发作、以及心脏性猝死为特征。
2002年8月欧洲心脏病协会总结了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特征并将其分为三型:
I型:以突出的"穹隆型"ST段抬高为特征,表现为J 波或抬高的ST 段顶点≥2 mm,伴随T波倒置,ST段与T波之间很少或无等电位线分离;
Ⅱ型:J波幅度(≥2 mm) 引起ST段下斜型抬高(在基线上方并≥1 mm) ,紧随正向或双向T波,形成"马鞍型"ST段图型;
Ⅲ型:右胸前导联ST段抬高<1mm,可以表现为“马鞍型”或“穹隆型”,或两者兼有。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ST段改变是动态的,不同的心电图图型可以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先后观察到,三种类型心电图之间可以自发或通过药物试验而发生改变。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ST段改变具有隐匿性、间歇性和多变性。
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无论是否应用钠通道阻断剂,>1个右胸导联(V1~V3)出现1型ST段抬高,并且伴以下情况之一:①记录到的室性心律失常(记录到心室颤动、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②家族史(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尤其小于45岁、家族成员中有穹隆样改变的心电图表现);③具有临床相关症状(晕厥或夜间极度呼吸困难);④除外其他引起ECG异常的因素。
1.非药物治疗
(1)ICD治疗 是惟一已证实对Brugada综合征治疗有效的方法。其对有过猝死、晕厥、猝死先兆等发作的患者,无须再做电生理检查,都需植入进行二级预防,这一意见已达共识。
(2)射频消融术治疗 近年观察到Brugada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由短联律间期的室早触发,但目前这种方法积累的病例尚少。
(3)起搏器治疗 鉴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猝死和晕厥常发生在夜间心率较慢时,心电图也能证实晕厥发作时患者常同时有心动过缓,对这部分患者可考虑通过心脏起搏器的治疗消除患者的缓慢心率,进而防治慢频率依赖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但直到目前这种治疗的疗效还未进行过大规模的研究,尚无肯定的结论。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存在着3种情况:
(1)禁忌应用的药物 Ⅰ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能够抑制钠离子内流,使Ito电流相对增加,因此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禁用,包括普鲁卡因胺、氟卡胺、普罗帕酮、双异丙吡胺等药。
(2)治疗无效的药物 治疗无效的药物包括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
(3)治疗有效的药物 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电流)的过强是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根本机制,从理论上推导,心脏选择性,特异的Ito阻滞剂应当治疗有效,但直到目前这类药物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目前临床应用的惟一能显著阻断Ito电流的药物是奎尼丁。奎尼丁是一个特殊的Ⅰ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兼有Na+通道阻滞作用及Ito阻滞的作用。
除奎尼丁外,还可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其可增强经L型钙通道的钙内流(ICa),使患者抬高的ST段恢复正常。另一个可以增强ICa的药物为西洛他唑,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其增加ICa电流后,可使患者抬高的ST段恢复正常。但这些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资料目前尚少,其确切的疗效还待确定。
美特网 » Brugada综合征_Brugada Zong He Zheng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医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