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秋,方志敏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
1919年夏,与邵式平等发动组织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
1920年升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给《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写信,对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捉贼》的小说,谈了自己的看法,受到邵力子的赏识。并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第一首散文诗《哭声》。
1921年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同文书院)。
1922年春,方志敏参加“非基督教大同盟”。7月从九江赴上海,住在邵力子家中,担任《民国日报》校对,并在上海大学旁听。在上海期间,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写作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方志敏在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短,但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
在上海方志敏找到了党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同年8月,根据组织决定,方志敏离开上海,返回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创建江西地方团组织设立活动据点。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
1923年年初,方志敏与赵醒依等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白话小说《谋事》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年鉴》。
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
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方志敏参加“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工作,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7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回弋阳创建中共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寸铁》旬刊。
1926年5月,方志敏出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12月,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
1927年2月,方志敏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领导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农协会员发展至80余万。3月“赣州惨案”后,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愿,并出席中共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旋与刘一峰等8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回赣代行省党部职权,并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6月5日,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赣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8月,“南昌起义”后,返回弋阳发动秋收暴动,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11月至1928年2月,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弋横暴动,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暴动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
1928年4月,方志敏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6月,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斗争的基本战略。会后,赴贵溪、波阳、万年、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暴动。方志敏率领起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等战术,一年内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进剿”。
1929年,方志敏任中共信江特委书记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1月,他曾编写革命新剧《年关斗争》,并在贵溪亲自登台演出。
1930年任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独立团在赣东北、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暴动,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7月,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9月,当选为赣东北行委执行委员,随红十军转战赣东北。
1931年3月,方志敏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员会主席。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
1932年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等地。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兼任政委,并组建新红十军。3月,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的红旗荣誉勋章。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期间坚决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指导方针,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斗争,并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
1934年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寻淮洲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11月上旬,中革军委发来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11月,红十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12月,红十军团第19师在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等人率领下,从白沙挺进旌德县城。攻占县政府,打开监狱释放“政治犯”及无辜群众68名。挺进庙首,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处决师达能(John Stam)等若干人犯。
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方志敏主要作品有《我是个共产党员了!》、《我不相信基督教!》、《同情心》、《呕血》、《哭声》、《可爱的中国》、《清贫》、《诗一首》、《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等。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被纳入沪教版初中六年级下的语文课本中。
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方志敏在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
192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比澎湃晚几个月,比我毛泽东早几个月”。方志敏同毛泽东、彭湃一起被公认为“农民大王”。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剑英同志把他喻为古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
1953年4月,毛泽东在登莫干山时,曾对身边的同志说:“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百年诞辰座谈会》上评价说:方志敏同志一生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2009年9月14日,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