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小店【甘肃旅游景点】

【旅游】漂啪发布于05-04 阅0

名扬中外的水洞沟遗址,作为我国最早进入系统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自1923年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发现和发掘以来,倾注了国内外考古学者的艰辛与努力,也有普通人的默默奉献。84年前,当考古学者把探掘的视线定格在水洞沟时,便于原本和水洞沟遗址没有直接联系的“张三小店”有了关系。

张三,本名张梓,汉族,灵武水洞沟村人,生于1894年,病逝于1965年。兄弟四人中,因他排行老三,人们便叫他张三,他开的小店也因之被称为“张三小店”。张三前妻早年病故,后来张三续弦,与比他小12岁,时年15岁的赵张氏结婚,婚后再没有生养。张三与前妾只生育一女,其女出嫁后,张三夫妇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成了村上的“五保户”。1965年张三病逝,就葬于水洞沟南1公里处。1993年85岁的赵张氏亡故,遂与张三合葬。

本来在明中叶修筑长城时,就在长城内修筑了一条宁盐(宁夏城,即今银川至盐州,今陕西定边)大道,来往于宁夏和外地的客商很多(后面将有介绍),他们往往在水洞沟客店住宿或“打夹”(即吃饭,做暂短的休息,喂牲口等)。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上半期,随着仁存渡及银川至灵武等公路的建成,由横城渡口过渡的客商逐渐减少,宁盐大道逐渐废弃,水洞沟地区遂致衰落,在此居住的也只剩四、五户人家。在这之前,张三小店的前身是张三之父张天义开的车马大店,大店北距水洞沟遗址约500米,它处于宁夏银川来往于内蒙、陕北的必由之路上。当时,店面颇具规模,有上房7间,东西配房各5间。东来西往的人均从横城渡口过黄河,大多都于天晚入住该店。张天义经营该店时,生意兴隆,一家人生活也颇殷实。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张天义因年事已高,将车马大店交由张三弟兄们轮流经营。但由于银灵公路已建成,来往的客人大多于仁存渡过黄河,更主要的是由于边关--,过往于水洞沟的行人稀少,张三小店生意萧条,惨淡经营,店房多被拆除,原车马大店变为小店,改为由张三一人经营,遂被称之为“张三小店”。此店一直由张三经营到解放后的合作化时期。1965年,张三病逝后,其妻赵张氏一人独居于此。1972年,赵张氏因体弱多病,搬至十几公里外的临河乡下桥村,由其亲戚照料。同年,张三小店也被拆除。据早年见过张三的老人回忆,张三中等个头,背微驼,细眯的眼睛里挂满了血丝,脸上布满斑点,两颊泛出一种病态的红晕。

由于张三小店与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现,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曾师从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的贾兰坡先生,在1982年所写的回忆文章《我所认识的古生物学大师―德日进》中写道:“水洞沟是荒漠地带,附近一带至少在方圆5公里以内荒无人烟。但是这里却有个小小的店房,叫做“张三小店”,只是为了东来西往的旅客设立的。小店至多能住四、五个人,也不卖饭,只是客人自带粮米,代为烧饭罢了。当年德日进和桑志华两位在那里发掘的时候,由于当地人很少见到外国来客,面貌、服装、习惯又和当地人不同,因而惹起很大注意。直到今日,尽管张三夫妇都已亡故,但是人们一提起两位外国人来,还谈得津津有味。据说这两位西方客人每天只吃土豆和鸡蛋,吃顿烙饼也不容易。因为附近很难买到面粉,更不用说咖啡牛奶了。”

1920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由宁夏银川去往陕西,于横城古渡东渡黄河,沿着“宁盐大道”途径今灵武临河镇时,夜宿张三小店。他在店外空地乘凉时,无意中发现了清水河对岸的断崖上有磷火闪现,这个奇特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第二天,他前往踏勘时,见断崖的半壁上露出了一些奇异的石块和动物碎骨。他于是向张三借了一张木梯,爬上断崖半壁,收集到了一件披毛犀头骨化石和一些石器工具。惊喜之余,肯特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时任中国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的法国神甫、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神甫。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他二人深知肯特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希望抢先发掘。

1923年6月,德日进和桑志华住进了张三小店,对水洞沟进行了科学考察和发掘。德日进便将张三小店标在了他测制的地图上,他们的考察和发掘报告首先在国外发表,“张三小店”就这样在国际古生物界出了名。德日进在清水河北崖下搜寻时,发现崖壁上显露出灰烬。他跑回来给了张三五块银元,打着手势也要张三为他找个大梯子,然后和桑志华又返回北岸崖壁上,挖掘到一些动物头骨化石。他们激动万分,拿出带来的葡萄酒请张三一同喝,张三平生第一次喝到过葡萄酒。酒后,德日进和桑志华万分激动,兴奋得呜哩哇啦地唱着歌跳起舞。德日进还紧紧握住张三的手,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合作!合作!”

上世纪二十年代交通很不方便,德日进他们是坐着“架窝子”来的。“架窝子”就是前后由两匹骡子架着,中间拉着支有账篷的睡床。他们到中国进行新生代地质(即地质年代的第五个代,也是最新的一个代。从七千万年前至今,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在此期间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达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和古生物(指生存于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灭绝的生物,包括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右脊椎动物等。古代生物的遗体除极少数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组织结构,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外,大多数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如三叶虫、恐龙等。)研究考察。他们于5月13日从巴黎到达天津,6月11日往北京直奔内蒙古鄂尔多斯。考察以包头为起点,沿着黄河左岸西行,穿过乌拉山到达水洞沟,当晚住进“张三小店”。德日进按照制定的考古计划,雇请民工在清水河北崖处发掘了编号F1至F5的五处遗址。德日进时而照相,时而挖掘,而且不准外人进入挖掘场所,发掘工作显得十分神秘。四五十天后,仅在F1遗址就出上了300公斤以上的石器、化石,如刮削器、尖状器等,都属于旧石器时代石器,并发现了古人类用火的灰烬。他们将发掘所得的石器,装入木箱,用九匹骡子和两头骆驼驮着转运到国外。临行前,德日进送给张三一些布匹和几瓶红酒,拉着张三的手不停地摆动,说他们还会再来。

德日进和桑志华回国后,将他们带来的石器标本和发掘报告,一并送当时世界考古权威,石器专家布勒.步日耶教授。他们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对水洞沟出土的石器进行了潜心研究,最后共同形成了长达几十页的水洞沟考古报告,于1928年在西方正式公布,震惊了世界考古界。考古报告认为,水洞沟发现的石器应属于晚莫斯特(即泥人,在距今约十至四万年之前,一般以在德国尼安德特发现的人类化石为代表,科学上总称这一阶段的化石人类为古人或“泥人”),文化期或欧州奥瑞纳(即克人,距今约四、五万年前,以在法国克鲁玛努洞穴中发现的“克鲁玛努人”为代表的人类化石,简称“克人”,又称为“新人”或“智人”)文化早期。这一发现报告的发表,引起了世界古人类研究学术界的关注,也就使得迄今为止,代表宁夏最古老文化的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闻名于海内外。

2006年,水洞沟旅游开发公司根据张三妻弟赵龙老人的回忆,重新修复了“张三小店,塑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及其后来,对水洞沟文化遗址发掘及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德日进,桑志华及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的半身像,以此来纪念他们。同时,也以重修“张三小店”来纪念对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做出贡献的农民张三及其闻名于世的小店。

昌城村:昌城村位于张店城区东南2公里处,面积1140亩,现有耕地815亩,林地280亩,其中特色种植200亩,主要种植名贵花木和绿化用树,于2009年列为都市农业,计划2011年再扩大都市农业200亩。村内人口1410人,564户,党员53人。入驻企业共13家,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年销售收入1.8亿元。2009年新上昌国混凝土公司,固定资产投资700万元。居民生…… 昌城村详细信息++

标签: 张三小店 张三小店介绍 张三小店图片 灵武市旅游 张三小店-银川灵武市张三小店旅游指南[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