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aldeinsamkeit
火药在13世纪传入欧洲后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让人类正式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前进。14世纪后,西欧各国就出现了火炮,军队里开始编入火炮作为支援性力量。拿破仑执政时期,炮兵更是作为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舞台上大放异彩。
早期设计的的臼炮
这时候的陆军火炮技术还很生涩,大致分为三大类:臼炮、榴弹炮和加农炮。这些炮结构十分简单,也便于生产。受限于当时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冶金技术发展,这一时期的火炮炮管往往由青铜或是铸铁打造,膛压往往不高。而且炮架没有缓冲机构,在野战条件下发射,后坐力会让整门火炮倒退好几米。
早期的大口径火炮
传统的实心弹杀伤力不高,在战场上只用作攻坚。主要由臼炮、加农炮发射。而相比膛压较高的加农炮,榴弹炮更能体现出其攻城掠地时的”价值”:榴霰弹、燃烧弹和榴弹是这时候榴弹炮的主要弹种。由于榴弹炮的弹道比较弯曲,膛压较加农炮还要低,也十分适合支援步兵。榴弹和榴霰弹可以在开阔地大量杀伤敌军步兵,但只适合榴弹炮发射——加农炮炮管较长、膛压较高,包裹着榴霰弹的锡制弹壳容易在膛内破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土耳其榴弹炮
榴弹炮逐渐在波拿巴帝国破灭后的几场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榴弹炮也在几场战争中,逐渐地成为不可替代的支援火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口径较小的臼炮也被更能适应现代作战的榴弹炮取代。时间进入一战,这时的榴弹炮已经相当成熟了。营、团一级普遍装备75mm榴弹炮和105mm榴弹炮,而团以上的会装备口径普遍在150mm以上的重型榴弹炮。这一阶段的榴弹炮在结构和任务定位上,已经与现代牵引榴弹炮相差无几。
一战中的火炮阵地
受限于技术和环境,当时的陆军部队进攻时最大的阻力来自永固工事和要塞。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往往拥有数米厚的混凝土保护层,数十个碉堡拱卫着一个中心堡垒。在这些要塞的地下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壕,一般6英寸(150mm)口径以下的榴弹炮发射延时炮弹根本无法击穿。相应地,它们的武器装备也相当完善。
这些要塞都装备有大口径的重炮,200mm以上甚至300mm的火炮都有,况且还不止一门!要塞炮大多来自海军军舰上,周围也布置着相当多的中口径火炮,外部还有壕沟、碉堡、铁丝网组成的隔离带和雷区。整个要塞表面看来固若金汤,如果不是非常规手段根本无法拿下。这也就导致了一战的旷日持久。
一战时期的要塞,可谓是固若金汤
陆军火炮部队暂时无法应对这些要塞。即便是当时最优秀的加农炮,发射最优秀的穿甲弹,恐怕也无法击穿这些碉堡的装甲。105mm榴弹炮几乎只能在上面惊起烟尘。无论是直瞄射击还是间瞄射击,中小口径的火炮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一战时期的轰炸机,载的炸弹对地面坚固目标来说就是饶痒痒
而空军、飞艇更是难以凑效。一战时期的轰炸机携带航空炸弹数量不多不说,其重量也很小,根本无法利用空中优势进行打击。如果利用土工掘进,在地下埋入炸药,则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等成本相当高昂。唯有火炮部队才是攻破这些要塞的唯一选择。如果要提高炮弹威力,在弹头口径不变的情况下只能增加装药量。但是弹头容积始终有限,即便能在炮弹体积只有细微变化的情况下增加装药量,其效果的变化也极其细微。
既然增加装药量对于炮弹威力提升来说并不显著,那么能否尝试一下别的路子?于是,即便利益不同,在陆军榴弹炮发展这方面还是很一致的:增大口径。在一战时期,各国在攻坚战打响之前,各种大口径重炮通过公路、铁路从四面八方赶到战场。炮口口径比人还大的火炮更是层出不穷。
德国“大贝尔莎”420mm臼炮
德军攻城臼炮”大贝尔莎”口径达到420mm,”巴黎大炮”为了追求长射程,口径也达到210mm。作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火炮生产商之一,克虏伯为德军研制了数十种口径达到200mm以上的重炮。各国也有相似的方案,美军装备的法制列车炮口径达到340mm。
当然,这些大炮带来的优势是极其显著的。弹头重量增加,还经常使用延时引信,在命中目标数秒后才爆炸。这保证了对永备工事的毁伤能力,从而让各国在发展大口径榴弹炮这条路上更为坚定。为了攻克堡垒、要塞,当时的世界各国几乎都没有在直瞄火炮下功夫,而是花尽心思为榴弹炮开发半穿甲弹头、穿甲弹头以及各种延时引信、高性能炸药等等。
一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对于发展大口径榴弹炮的热情似乎逐渐冷却下来。300mm口径以上的巨炮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装备更广泛的150mm以上,240mm以下的榴弹炮。科技的发展使得这些榴弹炮的弹药威力足够满足使用,因此一些巨型牵引火炮被完全取代。
在铁路上的巨炮
一战结束后,各国的陆军榴弹炮口径都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以适应各大国的弹药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是英系口径、美系口径、德系口径和苏系口径。英、美常用的榴弹炮口径是75mm,105mm,155mm,德国没有155mm的榴弹炮,却装备了与之相近的150mm榴弹炮。苏系火炮截然不同,最常用的口径是76.2mm,122mm和152mm。
虽然在这些不同等级的榴弹炮上各国都有分歧,但有一个口径是真正做到了”一统江湖”的。各国在二战中都用过203mm的榴弹炮:英国的Model 1917和Model 1918两款榴弹炮,美国M115榴弹炮,德国SK C/34 203mm L60列车炮和苏联B4 203mm自行榴弹炮。
当时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最缺乏重型车辆的德国干脆把203mm榴弹炮搬上了火车,使用局限性较大。苏联把榴弹炮搬上了拖拉机底盘,使得B4榴弹炮成为一款真正能伴随步兵作战的重型自行火炮。英美两国的3款203mm榴弹炮为牵引式,但美国的十轮大卡车牵引203mm榴弹炮根本不在话下,英国只能使用数量不多的汽车配合马匹来拖曳。
被称为“斯大林之锤”的B4203毫米榴弹炮
纵观全局,也就苏联的B4 203mm榴弹炮最具前瞻性。它采用了拖拉机底盘,最大野战行进速度达到17.5公里,这使得它不再依赖汽车牵引。战后的203mm榴弹炮也大多采用了这一方式,美制M110 203mm自行榴弹炮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大幅缩短了203mm榴弹炮转入发射阵地和撤出发射阵地的时间。
M110 203mm自行榴弹炮
但是203mm榴弹炮几乎无法突破一个瓶颈。弹药威力大确实是它的一个优点,但相应的,它的弹丸重量相当大,如果再算上发射药重量,基本上都达到了100kg。苏联B4榴弹炮的最大射速为1.5发/分,美制M110榴弹炮的最大射速为1发/分,持续射击射速为0.5发/分。这还是装备了半自动装弹机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半自动装弹机的辅助,靠人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1.5发/分的爆发射速。而即便是66式152mm榴弹炮,理论上每分钟也能发射多达6发炮弹。
美国M198 155mm榴弹炮,射速可以达到6发/分钟
这些152、155mm榴弹炮,射速往往在每分钟6-9发之间,持续射速也在每分钟4发以上。以美国的M795 155mm炮弹高达10.8公斤TNT的装药量来衡量,如此一来每门炮每分钟可以投射64.8公斤~108公斤TNT,即便以持续射速来计算,每分钟也能将43.2公斤TNT投送到敌方阵地上。而M106 203mm高爆弹丸装药仅有36.3磅TNT,约合16.5公斤,每分钟仅能投送33公斤TNT,差距相当明显。
而且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飞机可以携带更重、威力更大的航弹。一战时期的航弹早已经不能跟二战时期的航弹相提并论。在二战时期专为攻坚研发的”高脚杯”炸弹重达6吨,次型”大满贯”重量更是达到10吨!当然,现在用得最多的,250kg,500kg,1000kg,2000kg级航弹,威力远超203mm榴弹炮。
二战的美国B-24轰炸机
如果夺得制空权,针对重点地域的狂轰滥炸固然是少不了的。如果是炮群展开饱和炮击,毁伤力比轰炸小了几倍。而且射程有限,攻击半径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威力巨大的203mm榴弹炮被彻底淘汰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战机的弹药挂载量远超二战重轰炸机
堑壕战早已经被卷入历史的车轮,成为过去式,各种要塞也大多被作为历史遗迹、景点而开放。而即便是面对大量的敌军有生力量,各种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提供的支援早已经无死角地覆盖战场。即便是海军,也再也用不上大口径的舰炮——通过发射射程达数千公里的巡航导弹就已经能攻击陆地纵深目标,何必冒着反舰火力抵近浅海发射炮弹?
105mm、122mm和152mm、155mm等旅一级、军一级榴弹炮组成的榴弹炮群动辄数十门,弹药投射量更是比射速1发/分的203mm榴弹炮要多得多,更别说威力更大的大口径火箭炮。加之炮兵雷达横行、高精尖武器充斥在战场的各个角落,203mm榴弹炮一开火几乎就能被炮兵雷达锁定,反炮兵措施一旦启动,这些203mm榴弹炮极难在现代战场上生存。
昙花一现的我国203mm榴弹炮
我国也曾经启动过203mm榴弹炮的研制,命名为FGT-203mm榴弹炮。一共仅生产2门,全部供测试用。起初是牵引版,后续在美制装甲车底盘上发展出了自行火炮版本。在测试中表现良好,但在最后还是被认为不适应现代战场环境而转入技术储备。
虽然203mm榴弹炮在战场上辉煌过,不过在最后,还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战场的进步而被淘汰了。如今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使用203mm榴弹炮,但各国早已经停止发展该型火炮,一切耗材、弹药都是库存。在203mm榴弹炮逐渐淡出人类视野时,也许有人希望它能重出江湖,但现实就是现实,203mm榴弹炮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杂物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