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回复“押题课”,免费获取!
编者按
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娱乐化、边缘化及矮化鲁迅等现象甚嚣尘上。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鲁迅的研究评价也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术界和民间对鲁迅品格和思想进行质疑的声音不时出现,这正是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结果。质疑和批判并不是终极目的,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并将其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问世,把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和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价值的鲁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以八种视角阐释鲁迅
(题目凸显文章中心内容,高度概括。)
①既往的鲁迅研究成果中不乏丛书,但是由八部专著构成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与众不同,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丛书”观念。宏大的整体构思、精心的专题选择、细致的文本分析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或使该丛书在鲁迅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篇提出“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与众不同。)
②八部专著各自从特定的侧面阐释鲁迅,实质上是一部大书的八个分节。八部专著是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的结项成果为基础编选而成的。项目负责人谭桂林教授,实际上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却未挂“主编”之名。丛书总序《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为他所作。总序批评了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娱乐化、边缘化及矮化鲁迅等现象,“这三种现象尽管对鲁迅研究的态度、对鲁迅精神的认知截然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倾向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从不同的方向把鲁迅这一民族精神的象征同当下民族的生存现实和文化建构疏离开来。正是针对鲁迅研究中的这三种现象,我们撰写了这一套丛书,目的就在于将鲁迅研究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现实和民族命运重新联系起来”。撰写或主持编写这八部专著的十多位专家,均为中国鲁迅研究界的中坚或新锐,他们将自己近年的部分研究成果纳入了这套丛书。(介绍丛书的整体架构、编著者、主要内容及编写目的。)
③八部专著,除了《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这一本以外,书名都是“鲁迅与20世纪中国……”,分别是“国民信仰建构”“民族国家话语”“学术转型”“政治文化”“都市化进程”“传媒发展”“文学教育”等。这一系列问题展示了丛书策划者的“学术野心”——多维度、整体性地探讨鲁迅与现代中国的关联。丛书总序说:“鲁迅与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教育,以及鲁迅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符号功能与象征意义等,则是本丛书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丛书对于鲁迅与都市文化、鲁迅与文学教育的研究,确有开拓性。现代中国的各类转型,均与“乡镇—都市”的二元结构及这种结构的持续变化有关。鲁迅处在这个结构之中,感受并呈现着这个结构的内在张力与复杂性。他是在离开作为乡镇的“S城”,沿着“异路”走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之后,成长为现代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巨人。1935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侨寓文学”问题,就是因为他明确意识到了来自乡镇的现代作家(包括他本人)在那个结构中的位置,而且他当时“侨寓”上海。“侨寓”这一生存形态意味着位置、身份、思想、情感的流动。关于“文学教育”问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一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鲁迅的思想曾在很大范围内长期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文学教育”是修辞训练,是价值观培养,是精神熏陶。尤其是其短篇名作《故乡》进入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表明“文学教育”功能已经国际化。(论述丛书策划者的编写意图,即多维度、整体性地探讨鲁迅与现代中国的关联。)
④八部专著八种视角、分工明确,但毕竟是针对同一鲁迅、同一现代中国,因此各视角之间存在着深层关联,最终指向相同的问题、相同的主体。《鲁迅与20世纪中国民族国家话语》和《鲁迅与20世纪中国都市化进程》同样论述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和《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同样论述了鲁迅的儿童观,而在《鲁迅与20世纪中国传媒发展》中,都市、媒体、政治文化、教育问题则是“四位一体”。当同一问题被置于多种视角下审视的时候,其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被充分阐释出来。这套丛书的八部专著,在对各自的对象进行充分阐释的基础上,最终共同呈现出整体性的“鲁迅/20世纪中国”。在这里,“鲁迅”与“20世纪中国”各自呈现出崭新的形态,二者的同一性、互文性、镜像关系,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的价值,均得到全面而深刻的阐释。(论述丛书各视角之间的关联和最终指向。)
⑤对于鲁迅研究来说,这套丛书是新起点。它的框架是研究鲁迅与20世纪中国的框架,也是梳理鲁迅研究史的框架——多部著作都梳理了所涉领域的鲁迅研究史。更重要的是,丛书的框架具有开放性,鲁迅研究者们均可通过这个框架重新进入鲁迅的话语体系。一些概念的内部空间很大,均可重新阐释,为我所用。(总结丛书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2019-04-24 《光明日报》 作者:董炳月
【时代警语】
这套丛书的八部专著,在对各自的对象进行充分阐释的基础上,最终共同呈现出整体性的“鲁迅/20世纪中国”。在这里,“鲁迅”与“20世纪中国”各自呈现出崭新的形态,二者的同一性、互文性、镜像关系,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的价值,均得到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一、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对鲁迅研究的丛书,八部专著因其在整体构思、专题选择和文本分析方面颇有特点,在鲁迅研究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B.针对近几十年来对鲁迅的娱乐化等现象,项目负责人撰写这套丛书,意在将鲁迅同当下民族的生存现实和文化建构重新联系。
C.文章阐述八部专著书名的相似性,形象地说明了丛书策划者意在向鲁迅研究者多维度、整体性地探讨鲁迅与现代中国的关联。
D.鲁迅短篇作品《故乡》进入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可见鲁迅的思想对日本民众的价值观培养和精神熏陶有很大的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八部专著的特点以及它和以往对鲁迅研究成果的丛书的不同之处。
B.文章运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先谈八部专著的独特之处,接着就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说,最后再次谈其价值。
C.文章以《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和《故乡》为例,论证了鲁迅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教育功能。
D.文章③④段从八部专著的八种视角和各视角的同一性两个方面分析,最终得出其既多维又具整体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八部专著因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和传统的“丛书”截然不同,因此在鲁迅研究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B.基于“乡镇—都市”及这一结构持续变化的经历,鲁迅提出“侨寓文学”的问题,足见其当时思想情感的流动性。
C.八部专著虽视角不同,但都是针对鲁迅和现代中国,各视角间存在着深层关联,使内涵更充分地阐释出来。
D.八部专著使“鲁迅”与“20世纪中国”各自呈现出崭新的形态,进而对鲁迅进行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二、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2015年秋,湖北省高一新生全部使用新课改教材。其中,语文新教材在篇目上出现了不少新变化。鲁迅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一时引起不少争论: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删除鲁迅作品对语文教学是喜是忧?鲁迅作品该去还是该留?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相关链接】
从细节中发现鲁迅的文化世界
继多年前的《鲁迅的文化视野》《鲁迅与陈西滢》等鲁迅研究专著出版之后,2017年初,阎晶明以他随时随地发掘积蓄研究材料的热情,选编出版了《鲁迅箴言新编》和《鲁迅演讲集》。这两种冠以“鲁迅智慧书”的选本看着朴素典雅,但又质感硬朗。8月,阎晶明又出版了一本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还在》。此书的装帧本身就深得我心。鲁迅这位文化巨人,其人格、精神和文字中散发出的思想,总有一种推动后人思考的力量存在。同众多鲁迅研究专家一样,阎晶明多年来对鲁迅生平和创作持续考察,深入研究鲁迅的事业、生命和精神。
研究鲁迅,想不随从旧说很难。由于研究鲁迅的著述汗牛充栋,内容和选题基本上已被前人探索穷尽。想在鲁迅研究上开发出再多的空间,基本上很难。然而,阎晶明通过十多年间反复阅读《鲁迅全集》,执着地寻找鲁迅的真性情,用对鲁迅作品的熟知及学术功力,厌弹旧调,缕缕别出机杼地写出鲁迅生活史的系列文章。收在《鲁迅还在》一书里的学术随笔,即是他独辟蹊径、探索研究鲁迅生活史、思想史和创作史的最新成果。
《鲁迅还在》可探究的研究动向甚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格外醒目:
首先是撰写本书的主旨。阎晶明在本书代序《须仰视才见——我的鲁迅阅读心史》一文中说:“莎士比亚研究也可以有很多角度和结论,但是当‘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几乎成为一句谚语的时候,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讨论就设定了一个前提。鲁迅之于中国文化比起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文化,价值、意义、重要性或许更高更大,但人们对其认识却难得有一个基本确认的前提。”能写出伟大作品的鲁迅,必定在性格上与他人有所不同。所以,从鲁迅的生活史着手,使更多的读者认识鲁迅性格的方方面面,以求出现一句类似英国人对莎士比亚那样伟大无比的谚语于鲁迅,阎晶明的《鲁迅还在》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且引人深思的一步。读者从其代表性的文章所涉话题即可窥见一斑,如“鲁迅的吸烟史”“鲁迅和他生活的城市”“鲁迅与酒之关系”“鲁迅的疾病史”“鲁迅笔下的鸟兽昆虫”“鲁迅为什么不写故宫”等等。这些文章并非都从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切入,但样样都与其思想和创作密切相关。
其次是关于如何认识鲁迅的文字,处处表现出的是时代和人们的“误读”。鲁迅及其文字是一个旧时代的样品,还是今人仍要仰望的一颗璀璨文星?阎晶明所着眼的是鲁迅活生生的生活空间,是一种“文化场”的凝聚和伦理的抒写。他清楚地意识到随时可能会发生的“背反”,所以面对每一个具体事件,每一种可能影响到鲁迅思想存在的文化遗产,都在努力坚持“瞬间永恒”的判断态度,力避简单化的私密窥探。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鲁迅还在》何以会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人与事及问题,提出一种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见解和评价。例如,萧伯纳当年到上海和谁见了面,与哪些人吃了饭,跟记者谈了些什么,阎晶明埋首在烦琐的历史材料中,对此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考证,最终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写成了一篇“史”“识”兼备、颇具功力的文章《一次“闪访”引发的舆论风暴——鲁迅与萧伯纳》。再如,阎晶明从鲁迅小说里的各色有孤独感的人物身上,不但认识到鲁迅小说的现代性,而且还挖掘出鲁迅小说是与哲学相关联的“现代文学”,而不简单是“白话文”文学的内在品质。由此,他对鲁迅小说的文化遗产认同再无大碍,总结出“鲁迅小说的孤独意识,既是一种悲凉又是一股热情。鲁迅小说的孤独意识,是一种小说氛围,更是一种小说精神。鲁迅写小说时常与孤独相伴的状态,远非一种形式风格的装饰,而是他与俄罗斯文学、西方现代哲学在灵魂深处的一种共鸣与回响,更是他对中国历史、现实以及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体察”。
再者就是《鲁迅还在》的写法。书中文章长短不一,但都没有某些学院派论文自有的正襟危坐,也不是为了论证某种理论框架而剪裁和评定鲁迅。阎晶明的文字既有冷静的分析,也有热情的拥抱,他把鲁迅作品的文字层次和想象空间抽丝剥茧地进行了解析。在经营意象时,每有所得,他都会毫不含糊地告诉你,鲁迅的哪些文字够得上伟大,这种种伟大又源自哪些看似微小的要素。他把鲁迅零碎、人性化的细节一一拼接起来,并用连续的思考能力,平心静气地检讨鲁迅生活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而把一个永恒的时空文化伟人,何以在80年以后的今天仍然还在的谜底揭开来。阎晶明的这些文字既轻且重,即形式上很短很轻,精神和境界上却很重。《鲁迅还在》一书没有翻炒、回锅,所言新鲜刺激,言人所未言,所以有着无障碍阅读的美妙。
所谓智慧的文化,就是懂得从“物外”寻找出让人感到“无用”之有用,“无趣”之有趣。阎晶明从不为常人看重的鲁迅的生活细节中发现鲁迅的文化世界,即为典型的一例。由此可以说,《鲁迅还在》是一本内外都可称得上精制特别的鲁迅研究之书。
来源:2017-12-09 《光明日报》 作者:苏华
公众号回复“课件2018”下载本文PDF教学课件,查看后续更多相关链接内容。
考点精练答案将于明天中午在留言区置顶,记得来查看哦~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